文/趙 泓 俞萍航
自研究生學位論文電子文庫建立以來,碩、博士論文以電子出版物的形式陸續面世。其中優秀的學位論文(主要是博士論文)大多又以圖書紙質版形式正規出版。由于論文在轉化成圖書出版過程中,經過了出版機構的評審和篩選,以及作者和編輯的加工,因此這些圖書往往代表了學位論文的最高水平。雖然也有少數質量并不高,但整體水平值得肯定,甚至有的成為作者的扛鼎之作。本文對20 世紀80年代以來以圖書形式出版的新聞傳播學學位論文做一疏理,希望對提升學位論文出版質量乃至對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有所裨益。
傳播學在20 世紀80年代才引進中國,當時國內只有復旦大學、人民大學等少數幾所高校有新聞學碩士學位授予點,1988年才誕生首個國內培養的新聞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是當時新聞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重鎮。
20 世紀80年代的研究生教育體現了精英教育的特點。因為當時的碩士研究生大多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思想相對活躍且成熟,求知欲旺盛,普遍具有扎實的文化功底,研究能力較強。很多碩士論文達到了公開出版的標準,甚至有些研究生在讀期間即著書立說。有些優秀論文或被論文集收錄,或發表在重要期刊上。如郭鎮之的碩士論文《上海私營廣播編年史》改寫成英文A Chronicle of Private Radio in Shanghai 后,發表在美國廣播電視教育學會會刊《廣播與電子媒介學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Fall,1986)上,為首篇封面文章。
著名學者艾豐1978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首批研究生時,已經40 歲了。他在讀研期間與明安香等人合譯了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在寫作碩士論文《論宣傳性現象》(導師黃鋼)的同時,撰寫了《新聞采訪方法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2年版)。該書開創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運用于采訪學的研究,1988年獲首屆吳玉章獎優秀獎。
以圖書形式公開出版的還有李良榮的碩士論文《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02年又出了第二版。作者在第二版后記中寫道:“1982年春,以新聞界老前輩徐鑄成為主席的論文答辯委員會通過了我的碩士論文答辯,并在評語里指出:論文填補了中國新聞學研究的一項空白。這給我3年的研究生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3年的研究生,我為這篇論文花了兩年半時間。”“20年過去了,我出了一本又一本書,總共有十來本,從當年一名窮書生變成了博士生導師,工作條件、生活條件和2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我仍然懷念著當年艱苦的研究生生涯。正是當年的艱苦,打下我扎實的研究功底,把我引進科學的圣殿。20年以后,我不作修改,重印本書,我覺得對讀者可以問心無愧,因為我的所有結論都是不摻水分、持之有故的。”
1981年6月,居延安的碩士論文《美國傳播理論研究》(導師鄭北渭)通過復旦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答辯。這是國內首篇以傳播學研究為主題的碩士論文。作者從美國進修后帶回不少新資料,將碩士論文修改補充,以《信息·溝通·傳播》為名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該書分8 章,約13 萬字,主要介紹美國傳播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內容涉及信息理論、信息溝通、傳播者與受眾、人際傳播、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等。這是國人的第二本關于傳播學知識的小冊子(第一本是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世界新聞研究室組織編寫的《傳播學簡介》,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年版),被收入《當代大學生》叢書,起印40600 冊。
由于20 世紀80年代傳播學初入中國,研究領域尚未細分,碩士論文選題往往主旨宏大,以引進相關理論為主,如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79 級研究生袁路陽(導師張黎)的傳播學碩士論文《傳播學初探》。
進入20 世紀90年代以后,碩士研究生隊伍迅速壯大,特別是21 世紀以來,擴張迅猛,整體素質明顯下降,與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只有極少數碩士論文達到公開出版標準。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宋昭勛的碩士論文《非言語傳播學概論》(導師李之俠)1999年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后,經修訂又于2008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再版。這是國內研究者嘗試撰寫的早期非言語傳播方面的著作。該書建構了相對完整的研究體系,對于非言語傳播的基本概念、歷史、分類、功能、特性以及傳播環境等作了學理闡述。
1988年,童兵的博士論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研究》(導師甘惜分)通過答辯,成為我國第一個新聞學博士。同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的還有劉建明(博士論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輿論形態》,導師甘惜分)、尹韻公(博士論文《明代的新聞傳播事業》,導師方漢奇)、郭鎮之(博士論文《中國電視史稿》,導師方漢奇)。這4 份博士論文選題都具有開創意義,觀點和材料都很扎實,并奠定了作者各自的學術方向和地位。
1989年12月,童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專著。作者“從收集材料、擬出提綱,寫成與出版這部《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前后花了10 個年頭”。[2]這說明作者在讀博前就已有了豐厚的學術積累。同月,劉建明的《當代中國輿論形態》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輿論學專著。1990年,他又連續出版《當代輿論學》和《鄧小平宣傳思想研究》,奠定了中國輿論學研究的基礎。1990年8月,尹韻公的《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我國大陸出版的第一本新聞斷代史專著。作者力圖從傳播的角度審視媒介發展史,并“對中國傳播本土化研究的發展方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3]1991年1月,郭鎮之的《中國電視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中國電視廣播發展歷史的專著。1997年2月又納入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簡史》叢書,1998年12月獲第三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專著二等獎。
張國良是復旦大學(歷史系)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科)聯合培養的我國第一位傳播學博士,1991年春獲博士學位。1992年12月,他的博士論文《現代日本大眾傳播史(1945-1990)》由學林出版社出版。
以圖書形式出版的博士論文,新聞傳播史領域的代表作除上面提到的童兵、尹韻公、郭鎮之、張國良的這幾部著作外,還有秦紹德的《上海近代報刊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閭小波的《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曾建雄的《中國新聞評論發展史(近代部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陳昌鳳的《香港報業縱橫》(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胡太春的《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黃瑚的《中國近代新聞法制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蔡銘澤的《中國國民黨黨報歷史研究(1927-1949)》(團結出版社1999年版)、李彬的《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彭蘭的《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薛文婷的《中國近代體育新聞傳播史論(1840-1949)》(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王潤澤的《北洋政府時期的新聞業及其現代化(1916-192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新聞傳播學理論領域的代表作,除上面提到的劉建明的《當代中國輿論形態》外,主要有殷曉蓉的《戰后美國傳播學的理論發展——經驗主義和批判學派的視域及其比較》(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楊保軍的《新聞價值論》(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丁未的《社會結構與媒介效果》(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趙彥華的《媒介市場評價研究:理論方法與指標體系》(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姜飛的《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楊擊的《傳播·文化·社會——英國大眾傳播理論透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吳飛的《平衡與妥協——西方傳播法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胡翼青的《再度發言:論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版)、胡春陽的《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劉曉紅的《西方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林愛珺的《輿論監督與法律保障》(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周葆華的《效果研究:人類傳受觀念與行為的變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張景云的《大眾傳播距離論——一種心理學視角》(新華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
新聞傳播學實務和媒介經營管理領域的代表作,主要有曹鵬的《中國報業集團發展研究》(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蔡雯的《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孫衛華的《媒體市場化與電視分眾》(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陸地的《中國電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王潤玨的《產業融合趨勢下的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研究》(書籍出版社2011年版)、陳秀云的《新聞誤解—論新聞文本間距》(書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
新聞傳播學術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主要有李秀云的《中國新聞學術史(1834-1949)》(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張振亭的《中國新時期新聞傳播學術發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趙智敏的《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新聞學之演進(1978-2008)》(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另外,有些博士論文體現了學科交叉的特點,如侯健的《輿論監督與名譽權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該書為該社法學論叢法理學系列之一種。東南大學建筑學系博士生周正楠的博士論文《媒介·建筑:傳播學對建筑設計的啟示》(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這是一本少見的傳播學與工程科學之間的跨學科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博士論文把關甚嚴,博士生寫作態度相對嚴謹,因而博士論文總體水平較高,在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為如此,出版機構歷來對新聞傳播學博士論文出版非常重視,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力度。如新華出版社1999年推出的“新聞傳播學博士文庫”、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推出的“新聞出版優秀博士論文文庫”,等等。這些都是開放式文庫,每年出版若干種。像新華出版社的這套文庫已成為該社的一個品牌,迄今已刊印20 余部博士論文。在新聞傳播學博士論文出版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貢獻尤巨。
從人文社科類圖書評獎情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論文的質量(見下表)。如吳玉章獎是面向全國的人文社科獎,主要用于獎勵國內有重大影響的優秀人文社科論著,新聞傳播學界將其視為本領域最高學術成就,迄今已頒獎6 屆,獲獎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成果共21 種,其中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寫成的專著有5 種,占23.8%。高校人文社科獎是教育部為表彰獎勵高校人文社科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績而設立的獎項。該獎項每3年評選一次,迄今已成功評選了6 屆,獲獎新聞傳播學成果共55 種,其中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寫成的著作有7 種,占12.7%。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自1999年首次評選,截至2010年共計評出1173 篇,新聞傳播學論文4 篇,占0.3%。這一方面說明新聞傳播學博士論文在本學科中占據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聞傳播學作為新興學科,發展還不夠成熟,與文史哲政經法等傳統學科相比顯得較弱,在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占的比重很小,也是新聞傳播學在人文社科門類中地位不高的反映。

表 新聞傳播學博士論文著作獲獎一覽表
新聞傳播學優秀博士論文往往需要具備如下條件。
名師出高徒。優秀的博士論文大多出自名校名師,如中國人民大學的甘惜分、方漢奇、鄭興東;復旦大學的丁淦林、童兵、李良榮;中國傳媒大學的趙玉明;清華大學的劉建明,等等。從圖書出版和獲獎情況看,新聞史大家方漢奇教授門下弟子成果最為豐碩。
學風嚴謹、個人勤奮努力是成功的關鍵。投身方漢奇門下的蔡銘澤回憶說:“我寫的博士論文——《中國國民黨黨報歷史研究》,就是在北京圖書館踏踏實實地看報紙看了一年,抄報紙抄了一年。”[4]這部專門系統研究中國國民黨黨報歷史的著作,九易春秋乃成。云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郭建斌采用民族志方法在云南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鄉進行為期半年的田野調查,共記錄了50 余萬字的調查日志,最后才完成博士論文《獨鄉電視: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鄉村日常生活》。[5]
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確定選題。出自方漢奇門下的郭鎮之回憶說:“方老師本來希望我做‘中國婦女新聞(報刊史)’的,他大概想到我做過《中國女報》的研究,說:‘你是中國第一個新聞學女博士(生),做婦女新聞事業的歷史,多好啊!’但我反復掂量,覺得搞報刊史非我所長,廣播電視才是自己的強項,決定揚長避短,研究中國電視史。方老師很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非常開明。”[6]根據自己特長和興趣撰寫博士論文,往往能拿出有份量的成果,并奠定今后的學術道路乃至學術地位。
另外,20 世紀90年代以后,西方傳播學研究方法在新聞傳播學博士論文中得到廣泛應用,年輕一代的傳播學研究者開始了較為規范的學術研究,尤其體現在博士論文寫作上。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裘正義的博士論文《大眾傳播與中國鄉村發展》(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采取了發展傳播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深圳大學丁未的博士論文《社會結構與媒介效果》(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通過對上海、北京、蘭州三地的實證調查,研究了中國當時社會環境下的“知識溝”現象,對“知識溝”假說的某些具體結論給予了證實和修正。
總之,博士學位論文在新聞傳播類著作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領域也在不斷拓展,是誕生新聞傳播學標志性成果的重要領域之一。但由于21 世紀以來博士生數量激增,近年來博士學位論文總體質量有所下降。如最早招收新聞學博士的中國人民大學在1988年僅有4 位博士研究生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1999年有5 位(其中1990、1991 兩年未授學位),這11年平均每年2.9 名。由于1997年新聞學與傳播學被設為國家一級學科,自2000年開始獲得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人數明顯增加。是年,中國人民大學有9 人獲授新聞學博士學位,到了2010年,有25 人獲授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學位。這11年平均每年18.3 名。2000年才開始招生博士生的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當年僅招收夏倩芳、強月新兩名博士生,導師羅以澄),2007年獲授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學位的人數即達到了26 名。目前全國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高校達到14 所,每年畢業的博士生在300 人以上。這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博士生培養機制,出版機構也要嚴格篩選,以保證博士論文出版的質量。
注釋:
[1]徐培汀.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84
[2][5]王怡紅,胡翼青.中國傳播學30年[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75,704
[3]王永亮,成思行主編.傳媒論典:與傳媒名家對話[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258
[4]郭建斌.獨鄉電視:現代傳媒與少數民族鄉村日常生活[EB/OL].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 http://www.sinoss.net/2010/0314/1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