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陳宇學 石 霞
勞動力老齡化趨勢:就業影響與對策*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陳宇學 石 霞
在未來十年內,勞動力老齡化日趨嚴重,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問題日漸凸顯。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問題將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應未雨綢繆,制訂相關政策并采取相應措施,大力發展適合中老年就業的產業,加大對中老年勞動力的培訓力度,為中老年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創造條件,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的協調。
勞動力老齡化;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培訓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在未來的10年內,勞動力供求的結構矛盾將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年輕勞動力短缺造成的“招工難”,另一方面是中老年勞動力因知識結構、技能、體力等原因出現的“就業難”。“兩難”問題造成勞動力成本上升、社會負擔加重和經濟運行成本加大,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十分不利。因此,解決好中老年勞動力就業難問題,對于緩解“勞動力荒”、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但目前政策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新一代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對中老年就業關注不夠,現有就業政策存在盲點。因此,應高度重視日益嚴重的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問題,未雨綢繆,制訂相關政策加以應對。
我國已經進入了“劉易斯拐點”階段,2012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億,勞動力占比①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同時絕對數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人。這表明,我國勞動力供給發生了趨勢性的轉變:年輕勞動力供給不再無限,中老年勞動力日益增多。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開始上升,2010年為34.6歲(見表1)。在人口年齡結構中,我國少兒比在不斷下降,從1982年的33.59%下降到2011年的16.45%,絕對數量減少了1.2億。因此,人口年齡中位數的上升同時就意味著勞動力年齡中位數的上升,勞動力“老齡化”的趨勢。如果未來保持低生育率水平,這種趨勢會日益嚴重(見圖1)。
另外根據測算,2000年我國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37.39歲,2010年為40.90歲,2020年則為46.34歲,平均每年遞增0.895歲,并且增速不斷加快(見表2)。從2006年開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年齡超過40歲,步入中年階段。而同期,美國勞動力平均年齡為33歲,歐盟國家勞動力平均年齡為37歲。很顯然,我國勞動力老齡化速度快于歐美發達國家。有關研究表明,隨著勞動力年齡增長,勞動效率、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呈現下降狀態。人的體力一般在20~30歲達到頂峰,學習能力和反應速度在26歲達到頂峰,而創新能力則在30~40歲之間。從過去100年諾貝爾獎獲獎科學家取得科研突破時的年齡分布來看,一般都在30~40歲階段。尤其是在新技術革命飛速發展的今天,25~34歲是創業者的黃金年齡。桑代克在《人的生命力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指出,年齡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在50歲以后最為明顯。一個人在進入50歲以后,能力和速度平均每年要下降1%~2%。由此推斷,隨著我國勞動力老齡化程度加深,對勞動力競爭能力、生產效率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我國45~64歲勞動力占勞動力總量比重,2011年為35.4%,預計到2015年占到38.8%,2020年為43.1%,接近50%(見表3)。由于統計口徑的原因,無法具體測算40~44歲之間的勞動力數量和比重,如果把這部分勞動力加上,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在未來10年中,我國勞動力中的50%~60%,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勞動力,大約5億人。而34歲以下的青年勞動力占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將大幅度下降,2011年為27.3%,2015年為20.5%,2020年則為12.1%,10年間將下降15.2個百分點,青壯年勞動力供給短缺,農民工荒,確切地說是“青工荒”將成為普遍現象和常態趨勢。

表1 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估計

圖1 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

表2 2000~2020年勞動力“老齡化”狀況 歲

表3 未來十年我國勞動力年齡結構預測 %
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大幅度提高,中老年勞動力甚至老年人成為農業或農村勞動力的主力軍。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對2749個村莊的調查顯示,74.3%的村莊已無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也顯示,51歲以上農業從業人口比重已占到32.5%(見表4),比第一次農業普查時增長了4.39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農業是典型的老年農業。
上述分析表明: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我國勞動力過剩主要表現為中老年勞動力過剩,青年勞動力則十分短缺。勞動力供給結構的這一趨勢性變化,將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表4 全國住戶農業從業人員分區域年齡構成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放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難成為常態。主要表現為:
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中老年勞動力由于自身在文化、技能、知識及體能等方面的缺陷,難以滿足就業崗位的要求,因而獲得新增就業機會較少。第一,企業用工“年輕化”。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2012年第四季度全國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顯示,87.3%的用人單位有年齡要求,16~34歲之間的用人需求占總需求的63.8%,其中,要求勞動者年齡在16~24歲之間的用人需求占28%,要求勞動者年齡在25~34歲之間的占35.8%,45歲以上勞動力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為0.8。①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需求人數/求職人數,表明市場中每個崗位需求所對應的求職人數。0.8表示10個求職者競爭8個崗位。這表明45歲以上勞動力供過于求,即使在勞動力供不應求的大環境中(2011年勞動力市場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為1.06),就業仍然相對困難。第二,企業用工有明確的文化程度要求。88%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總體需求的38.9%(其中對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占55.5%);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為21.3%。而我國中老年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普遍偏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40~54歲之間的勞動力受初中教育的占71%以上,55~59歲占54.3%,受過高中教育的不超過23%?!吨袊鲃尤丝诎l展報告2011》數據顯示,46歲以上農民工受教育的年限為7.6年。這種狀況,導致了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加劇了中老年勞動力結構性過剩。第三,企業普遍對用工技能有明確的要求。工作崗位對技術等級或職稱有明確要求的占總需求60.7%,對擁有初級或中級技術職稱的勞動力需求很大,需求大于供給。我國中老年勞動力擁有技術職稱的人較少,尤其是中老年農民工就更少,甚至參加培訓的比例也很低。國家統計局2012年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顯示,41~50歲勞動力有69.5%沒有參加過農業技術和非農職業技能的培訓(見表5)。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2010年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調查數據顯示,16~30歲的農民工接受1個月以上培訓的比例為8.6%,31~40歲和40~50歲的農民工受過培訓比例分別為6.6%和2.5%。顯然,中老年勞動力缺乏必要的技能,主要是從事體力勞動,隨著“年老體衰”,就業的機會在不斷地減少。

表5 2012年不同年齡組農民工參加培訓情況 %
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必然不斷提高,機械替代工人成為必然的趨勢。正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述,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必然排擠在業的勞動力。再加上,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攀高,企業成本加大,利潤空間縮小,也必然選擇用機器替代勞動力。我們用機器人密度指標,①機器人密度=國家工業機器人保有量(臺)/國家制造業從業人員(萬人)??疾鞕C器替代勞動力的趨勢發現,從2007年開始,我國機器人密度快速提高,從7.1上升到11。據人民日報2012年5月8日報道“簡單勞動將逐步被機器取代,我國正迎來機械化提速時代”,“機械化將會使許多傳統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行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行業?!边@種趨勢將導致原有就業崗位大幅度減少,失業的勞動力增加。由于中老年勞動力工作效率低于青年勞動力,必然成為被“機器替代”的首要對象,率先失去工作崗位。美國有關機構對不同行業中勞動力年齡的變化和勞動生產率之間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鞋廠、服裝廠和家具廠的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在45歲以后開始明顯下降,勞動力老齡化對總體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抑制作用較大,在知識變化迅速的部門更為嚴重。據有關報道,金融危機爆發后,大量農民工返鄉,經濟回暖后,40歲以上的農民工多數失去了再就業的機會。可以說,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崗位受到“機器排擠”。再者,很大一部分中老年農民工在周期性產業和非正規部門就業,比如建筑、家政、餐飲、物流等產業中就業。一方面,周期性產業受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正處在解決產能過剩階段,產業收縮導致中老年勞動力失業;另一方面,非正規部門就業崗位的不穩定、缺乏必要保障,也隨時有失業的可能。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資料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個體工商戶的比重為16%,而老一代農民高達31.2%。新生代農民工無固定職業的比重僅為2%,31~45歲和46歲及以上農民工無固定職業的比例分別為4.9%和8.0%。與此相關的是,中老年勞動力還將面臨再就業難的困擾。中老年勞動力失業與青壯年勞動力失業有很大的不同,不是因為自主選擇工作環境、工資待遇所產生的暫時性失業,而是因為“年老體衰”不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被“擠出”的,因缺少就業機會,而產生的“長期性、絕對性”的失業。當前,我國1980年之前出生的第一代農民工,就面臨這種失業的風險。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09年年末1980年之前出生的農民工約占1.43億外出農民工的41.6%,大約有6000多萬人,這部分人是未來城鎮化中促進和擴大就業的難點。
當前,在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中,促進和擴大中老年勞動力就業是一個難題,需要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建議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促進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
首先,大力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發展,為中老年勞動力,尤其是第一代農民工創造就業崗位;其次,針對城市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和“空巢”家庭現象,可以通過探索社區管理+公司服務+家庭安居的養老模式,大力扶持和發展適合中老年勞動力特點的社區服務業,開展家政服務、商品物流、健康保健、心理咨詢、環境衛生、電器維修、藝術裝飾、娛樂服務、社區保安等業務,為社區居民服務,為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和再就業創造機會。中老年勞動力在我國探索居家養老模式、建設新型社區、從事社會救助活動、培養社區工作人員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我國中老年勞動力普遍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能水平都不高,獲得就業崗位的能力較弱。據統計,中老年勞動力中文盲比例較高,45~49歲文盲率為3.3%,50~54歲文盲率為6.6%,55~59歲為10.7%,60~64歲為16.6%。①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計算得來。為此,政府應該大力開展對中老年勞動力的培訓,包括技能培訓、知識培訓、職業操守培訓以及開展掃盲工作。要通過培訓、掃盲等方式,提高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和再就業能力。這是一項意義重大而又急迫的工作。
雖然我國中老年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于發達國家,但是,有一部分中老年勞動力有技術、會管理、有文化,比如技術工人、工程師等具備創業能力,應該從資金、稅收、工商管理等方面支持他們創辦各種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大力支持第一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大力支持下崗職工創辦各種服務組織,比如社區消費合作社、托老所等,服務居民、創造就業。大力扶持中老年勞動力承擔社區管理工作,對于報考政府事業單位的中老年勞動力應該有特殊政策。
建立為中老年勞動力就業服務的中介機構,開展就業咨詢、技能培訓、信息提供等服務工作,幫助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和再就業;建立中老年勞動力就業的瞄準機制,創造中老年勞動力就業的公平環境;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吸納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建立和完善覆蓋中老年勞動力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提高1980年之前出生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解決好后顧之憂。
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事關重大,也非常復雜,需要戰略上高度重視,政策上未雨綢繆做好應對。
[1]梁建章、李建新:《中國人太多了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24~27頁。
[2]鄒博:《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南京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第4頁。
[3]中國農民工戰略問題研究課題組:《中國農民工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總報告》,載于《改革》,2009年第2期,第7頁。
[4]《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國家統計局網站2008年2月22日
[5]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2012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載于中國就業網。
[6]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編:《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1》,中國人口出版社2012年版,第130頁。
[7]華林證券宏觀策略報告:《從人口結構變遷看投資機會》,2011年11月14日。(部分略)
F241.4
A
2095-3151(2014)14-0077-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12BJY0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