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 要】游戲是幼兒的天使,是幼兒發現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幼兒教學中融入游戲,對于開發幼兒智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主體驗,培養探索、合作等綜合能力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深入探討如何在幼兒課堂教學中,創新游戲化教學方法,還孩子一個自主課堂,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關鍵詞】幼兒教育;歡笑課堂;游戲教學
幼兒年齡較小,集中注意力時間普遍較短。一些教師從事幼兒教育過程中,總擔心孩子學不會,以自己的主導作用剝奪了孩子的主體地位,注重成績而忽視興趣,久而久之造成很多幼兒還沒有走進小學的校門就開始厭學。因此,將教學游戲化,利用游戲的生動有趣吸引孩子注意力,打造快樂課堂,對彌補傳統觀念缺陷,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普遍的現實意義。
一、營造游戲氛圍,體現課堂鮮活性
幼兒活潑好動,具有極強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在幼兒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根據幼兒年齡大小和身心發育狀況進行教學,尊重孩子愛玩的天性,營造輕松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自由玩耍,自主學習。例如:大班學生在發展彈跳能力的體育活動中,教師以參觀“動物園”為活動主題,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在參觀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動物呢?孩子們都有過去動物園參觀的經歷,紛紛搶著回答,“小兔子”“大老虎”“小猴子”……在孩子們正沉浸在動物園五彩繽紛的時候,教師請同學說一說這些動物都是怎樣行走的?這下幼兒更加興奮。有的模仿小鹿奔跑的樣子;有的模仿小兔子蹦跳的樣子;教師抓住契機請所有同學一起模仿小兔子蹦跳的動作,比一比誰跳地最高,誰跳的最遠。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點燃,伴著音樂的節奏積極投入到彈跳能力訓練之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無意間的熏陶與感染,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妙的將游戲融入教學,營造輕松的游戲氛圍,吸引孩子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實現了最佳教學效果。
二、打造游戲空間,凸顯課堂生動性
游戲化教學不同于游戲,游戲化教學是將游戲與教學整合,是讓幼兒在動口、動腦、動手的過程中理解所學知識,內化所學內容。然而,幼兒由于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教學中必須重視游戲空間的打造。如通過布置環境、播放音樂等讓孩子感到身處游戲空間中,對新奇的事物主動探索,盡情展示自我。例如:教師在中班音樂《豬小弟》教學活動中,首先將幼兒活動場地布置成為茂密的大森林。孩子們被這神奇的背景迷住了,接著活動中孩子們都戴上小動物頭飾,孩子們儼然變成了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動物;而背景音樂選用《豬之歌》,孩子們在這樣美妙的場景中,不自覺的受到感染,快樂的情緒被激發出來,學起歌曲來特別帶勁兒,表演地也惟妙惟肖。此時,孩子們玩的是游戲,學到的是知識,享受到的是愉悅,笑聲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注重愉悅游戲空間的打造,構建充滿童趣的情景,以游戲的方式引領幼兒走進音樂學習之中。
三、創設游戲情境,彰顯課堂趣味性
幼兒年齡關系,抽象思維較差,數學學習中常感到枯燥、乏味,掌握效果不佳。為了降低數學難度,利用游戲創設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幼兒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感知5以內的數量”教學中,教師課前準備了一些水果,香蕉、蘋果、橘子、鴨梨等,然后以“水果大聯歡”為主題創設情境。首先把水果按照一定順序擺放好,并請同學說一說哪個是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它的位置在哪里?從不同方位指出它的位置,孩子們輕而易舉的就學會了5以內數量的表示方法。如案例所示,游戲化情境的創設在數學教學中十分關鍵,在這里教師沒有強迫孩子學習,完全是孩子們自主自愿完成。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化作具體的、形象的游戲,降低了學習難度,激發了學習興趣,游戲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孩子“會學”,而且能夠“學會”。
四、設計游戲環節,實現課堂的靈活性
識字教學是幼兒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很多孩子不會記憶方法,不能靈活運用,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在語文識字課堂教學中必須創新方法,充分開發幼兒的想象力、記憶力和創造力。教師不但讓幼兒記住這些字,更重要的讓孩子能靈活運用,讓孩子愛上識字。例如:在教學“蘿卜”“竹子”“蘑菇”這些名詞的識字中,教師在教學中加入游戲環節:熊大和熊二家里今天要來客人,它們哥倆準備了豐富的食物款待,現在請小朋友分別把寫有這些食物的卡片貼到對應的客人身上。而教師提前讓幾個小朋友扮演小兔子、熊貓等客人,孩子們高興極了,很快地給客人“送”上了適合它們的食物。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游戲設計教學環節,一方面用游戲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給孩子靈活運用漢字的方法,讓孩子在趣味中主動探索,在應用中靈活掌握。
綜上所述,將游戲化手段巧妙運用于幼兒教學之中,是激發學習興趣,實現幼兒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更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教師要從實踐入手,不斷探索,深入挖掘游戲的教育功能,讓游戲“大膽”而“豐富”得走入課堂,讓課堂中傳出更多歡笑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三之三七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