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用“雨后春筍”甚至都無法形容美術館近年來在中國的生長速度。不管是懷抱著地標建筑還是政績工程,是城市標配還是學術追求,中國美術館行業發展地迅猛。中國版畫博物館10月26日在深圳觀瀾的開幕讓我們將目光重新聚焦到美術館建設上來。又一座開設在城市邊緣的大型美術館橫空出世。豪華的不銹鋼頂棚反射著開幕式射燈的光,照在歡樂的歌舞酒會上。開幕之后,展館里是誰?
漸行漸遠
關注文化藝術的人都應該熟悉天安門旁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緊鄰人民公園的上海美術館,江漢路附近的武漢美術館、東湖公園里的深圳美術館……
美術館這樣一個從英語經由日語翻譯而來的名詞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承載著“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多座落于交通便利、人口聚集地區的美術館、博物館,與教堂、劇院甚至是大學共同構建起一個城市或者地區的文化中心,即作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又能實現其教育、欣賞的功能,在西方公共文化服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愈加強烈,美術館作為基礎服務的需求也就應運而生。與之相悖的是商業用地不斷漲價,在城市中心建立美術館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除少數重點文化事業項目和富商巨賈投資的美術館外,大多新館選址偏僻郊區。偏遠的地理位置剝離了美術館作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性設置。那么問題來了——參觀美術館變得非常不便,長時間的看展旅途且美術館周圍幾乎不具備配套商業,使看展成了一種獵奇式的文化休閑,抑或只有通過具有極強目的指向的“文化旅游”才能到達的遠方的美術館成為中國新興美術館與公眾之間的基本關系。
遠方的策略
說到觀瀾,高爾夫大師賽躍入腦海。孰不知這個AAAA級生態旅游景區同時是著名的版畫創作基地。擁有8年運營經驗的觀瀾版畫雙年展也是業界內最重要的專業盛事。中國版畫博物館的建立為當地文化的知名度大大加分,而在運營機制與公共服務方面,版畫博物館有其獨到的策略。
選址偏遠的設計同樣為博物館管理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中國版畫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康表示:中國版畫博物館和觀瀾版畫基地一樣,是政府主導的一個事業單位。鑒于很多博物館人浮于事、權責不清等現狀,也將探索一些新的運營管理模式,“比如說我們計劃采用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的結構,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要把博物館里面所有涉及到專業類的事情梳理出來,把它向最專業的機構、最專業的群體、最專業的人去購買這樣的服務。”
對于不以觀眾流量為考核標準的展館來說,精簡常設崗位,外包專業服務無疑是一種最經濟和最高效的運營方法。其重點放在展覽的策劃、媒體推廣以及配合活動而來的參觀訪問上。相對于大部分美術館常設的人事機制,這在運營上無疑是一種具有開創性的突破。而其弊端在于公共教育功能難以規律性展開,所以配合“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中國(觀瀾)原創版畫交易會”等大型項目而展開的公共教育活動將可能成為主要內容。
較長的展期設計同樣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場館的策略。在觀眾流量不固定的情況下,長期的展覽陳設將免去頻繁更換展品的消耗。同時,博物館擁有設備齊全的公共教育區域,配合大規模的展覽,完整的版畫制作流程為初學者以及少兒群體帶來地道的版畫制作體驗。
遠方的未來
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結合推動地區發展,無疑是地方政府策略性的規劃。在以休閑旅游為外界所知的深圳觀瀾,其以版畫為主的文化項目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兩年一屆的“觀瀾版畫雙年展”已成功運營8年,其間帶動的學術論壇、版畫交易會等項目為當地提高了國內、國際在學術和交易層面上的多種交流。而版畫博物館的設置更加強了地區的學術話語,從而形成了創作基地、市場經營、學術機構的全線藝術生態。強勢的業態推廣與旅游產業相結合,也帶動了地方藝術的發展。大型公共文化服務建筑參與到地方文化的打包運營,極大力助力于地方文化發展。
中國版畫博物館在觀瀾的落成不是弱勢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附庸,而是以文化強勢帶動地方發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