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秉樞,鄭曉鴻,魏婉怡,高綠路,鄭 鋼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特約稿
共享辦賽經驗,增進文化交流—兩岸大學生體育組織籌辦綜合運動賽會研討會側記
鐘秉樞,鄭曉鴻,魏婉怡,高綠路,鄭 鋼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2014年11月19日~20日,由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主辦,中華臺北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以下簡稱“大專體總”)、臺灣天主教輔仁大學承辦的“兩岸大學生體育組織籌辦綜合運動賽會研討會”在天主教輔仁大學舉行。主辦方希望通過學術研討的方式,分享海峽兩岸成功舉辦國際綜合賽事的經驗,為臺灣即將舉行的2017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提供借鑒,同時達到加強兩岸文化、體育交流,增進合作的目的。
研討會共設6個分主題,分別為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的效益分析、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的財務規劃、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相關配套措施及規劃、辦理綜合運動賽會志工招募及培訓、辦理綜合運動賽會之行銷及媒體曝光、辦理綜合運動賽會之遺產永續經營及管理。每個分主題由大陸和臺灣相關院校的專家、學者各出1人分別進行30min的報告,然后圍繞主題開展30min的交流研討。這種研討形式頗具學術“擂臺賽”的意味。
應大專體總邀請,受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委派,來自大陸的學者全部由首都體育學院成員組成,校長鐘秉樞教授任團長。
研討會在天主教輔仁大學功能齊全、設備現代的保祿廳舉行。開幕式上,臺灣“教育部”體育署副署長彭臺臨代表主辦方向來自大陸的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表示歡迎,希望能以體育文化研討為平臺,促進兩岸體育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天主教輔仁大學主任秘書魏中仁致辭,希望兩岸專家學者能充分分享舉辦綜合賽事的成功經驗并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鐘秉樞校長在致辭中對大專體總特邀大陸代表團參加這樣的學習交流和研討表示感謝,認為此次研討會在天主教輔仁大學舉行,為研討會增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濃郁的人文氣息。此外,主辦方還向兩岸參加主題報告的專家、學者頒發了證書。
研討會于11月20日閉幕。臺灣“教育部”體育署國際及兩岸運動組江秀聰組長致辭,祝賀首屆兩岸大學生體育組織籌辦綜合運動賽會研討會的成功舉辦開啟了大陸與臺灣體育賽事學習研討之先河,拓寬了臺灣舉辦綜合賽會的思路,感謝首都體育學院為研討會帶來的精彩報告,希望日后能繼續增進交流,更好地借鑒大陸的辦賽經驗。大專體總黃泰源副會長對研討會的成功召開表示祝賀,并向參加研討會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2.1 分主題1: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的效益分析 分主題1 “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的效益分析”的主持人為大專體總秘書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和體育室主任曾慶裕教授,報告人為臺灣彰化師范大學運動學系主任張家昌教授、首都體育學院休閑與社會體育學院董杰教授。其中,張家昌教授從新世紀運動賽會的意義、運動賽會的價值、運動賽會效益與沖擊等方面進行了報告;董杰教授從綜合運動賽會效益概述、北京奧運會門票收入與反思、聯合市場開發計劃與企業贊助、社會效益的綜合判斷及場館賽后利用的現實與反思等方面進行了報告。總體而言,雙方對分主題1的報告的基本內涵認知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臺灣的專家、學者著重闡述問題的整體框架內容,報告中特別涉及到了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的負面效益;而首都體育學院的專家、學者則基于北京奧運會的事實用數據解讀,并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在此基礎上給予了臺灣的專家、學者許多務實中肯的建議,并獲得了對方的贊賞與感謝。
2.2 分主題2: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的財務規劃 分主題2 “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的財務規劃”的主持人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執委、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陳太正教授,報告人為臺灣金門大學呂謙教授、首都體育學院財務處處長林峰博士。其中,呂謙教授從運動賽會前的準備工作、規劃前提、目標建立、可行的方案、評估可行方案、編制預算及預算編制程序等7個方面進行了報告;林峰博士則以北京奧運會為例,從綜合性賽事的預算編制、綜合性賽事財務風險的風險源、決算及反思等4個方面進行了報告,并回答了“關于大陸高校房屋出租問題”的提問。主持人陳太正盛贊林峰博士的報告對于臺灣舉辦2017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有很多借鑒,特別是北京奧運會財務部的工作結構、運作模式、風險防范、經驗教訓等方面對他們的啟發很大。報告結束后,大家在會場交流熱烈,臺灣文化大學的陳恒華教授當晚還專程前往林峰博士下榻的酒店,再次熱烈探討了賽會財務問題,繼續分享研究成果,雙方還達成了進一步合作意向。
2.3 分主題3: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相關配套措施及規劃 分主題3 “辦理綜合運動賽會相關配套措施及規劃”的主持人為大專體總副會長、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系主任陳嘉遠教授,報告人為臺北市立大學水上運動系主任劉德智教授、首都體育學院科研處副處長王慶偉博士。其中,劉德智教授以親身參與2009年臺灣世界運動會的工作經歷,從一個具體的單項比賽(皮艇水球)組織工作入手,分析了籌辦單項比賽所需要的相關措施和規劃,報告內容較為具體,涉及了皮艇水球項目整個比賽組織流程與細節;王慶偉博士在報告中分析了綜合賽會特點、綜合賽會成功與否的評判主體與標準,并結合親身籌辦綜合賽會經驗,提出了很有見地的辦賽觀點,并從倫敦奧運會烏龍事件入手,生動地解讀了綜合賽會相關措施及規劃的重要性,此外,還從綜合賽會整體大局出發,深入分析了綜合賽會所涉及到的相關措施及規劃。王慶偉博士的報告內容全面、豐富、信息量大,對臺灣籌辦綜合運動賽會在宏觀規劃與組織統籌上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2.4 分主題4:辦理綜合運動賽會志工招募及培訓 分主題4 “辦理綜合運動賽會志工招募及培訓”的主持人為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楊志顯教授,報告人為臺灣師范大學陳美艷教授、首都體育學院教務處副處長陳鈞教授。其中,陳美艷教授以在臺灣舉辦的2009年聽障奧運會為例,從志愿者的概念入手,介紹了2009年聽障奧運會志愿者工作流程,并結合自身經歷,提出了賽會志愿者的人格特質和績效評估的重要性;陳鈞教授以北京奧運會志愿者招募和培訓為例,介紹了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類型、職責、任務、招募工作的組織體制、運行機制、招募流程和申報人的特點等,并闡述了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培訓分類、培訓時間、內容和方式等,特別介紹了首都體育學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多年來根據學校實際和賽會的特點,形成了志愿者招募模式和賽會志愿者品牌,同時,總結分析了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成功經驗。2位教授一致認為“自愿、無償、利他和組織性”是志愿者的本質特點;賽會志愿者成功的關鍵在于“招募、培訓和管理(保障與激勵)3個環節”;大陸有體制優勢和多年大型賽會的經驗,在“保障與激勵”和防止志愿者流失等方面的經驗值得臺灣學習與借鑒。
2.5 分主題5:辦理綜合運動賽會之營銷及媒體曝光 分主題5 “辦理綜合運動賽會之營銷及媒體曝光”的主持人為大專體總副會長、臺灣長榮大學體育休閑管理學系主任及體育室主任黃泰源教授,報告人為臺灣新竹教育大學體育系黃煜教授、首都體育學院管理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春治。其中,黃煜教授就賽會營銷構架、籌委會營銷事物及賽會媒體公關等方面圍繞本次報告主題進行了相關闡述,報告內容詳實,歸納總結到位,具有一定理論高度;首都體育學院李春治老師以北京奧運會、深圳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為例詳細闡述了賽事組委會在營銷及媒體曝光方面所做的相關工作及值得借鑒的經驗,報告框架結構清晰合理,內容直觀透徹,具有實際借鑒意義。
2.6 分主題6:辦理綜合運動賽會之遺產永續經營及管理 分主題6 “辦理綜合運動賽會之遺產永續經營及管理”的主持人為大專體總副秘書長、臺北市立大學球類運動學系主任林啟川教授,報告人為臺灣真理大學觀光休閑與運動學院陳天賜教授、首都體育學院組織部副部長杜向鋒。其中,陳天賜教授從運動賽會遺產的意義分析著手,對賽會遺產種類逐一進行了講解,進而提出了賽會遺產經營所應采取的策略;首都體育學院杜向鋒老師結合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成功經驗以及首都體育學院承擔北京奧運會5個項目訓練場地任務,深入分析了北京奧運會遺產的利用與開發。同時,圍繞北京奧運場館經營管理使用和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情況,介紹了北京如何把奧運遺產的保護、開發及利用與城市發展相融合,實現了二者的相得益彰與可持續發展。
研討會上,首都體育學院專家、學者的報告引起了來自臺灣與會者的極大反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陸已經主辦過除了足球世界杯、冬奧會之外的眾多國際大型賽事。首都體育學院赴臺灣團隊成員中,既有參與國內眾多大型賽事的工作者,更有直接參與北京奧運會工作的管理者,而且憑借大陸及首都體育學院大量從事賽事專題研究的專家、學者及眾多文獻報告資源,再加之報告者的精心準備,首都體育學院赴臺灣代表團首秀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專體總研發組徐立民組長更是用“驚艷”來贊賞首都體育學院團隊在此次研討會上的表現。徐立民組長表示,其工作十幾年來,經手過眾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到臺灣進行報告和研討,從未看到過如首都體育學院團隊報告的情況,整個團隊報告內容豐富、深刻,并且案例翔實,更有大量數據與實際操作流程,而且在知識的傳播與經驗的分享上無私與慷慨,使臺灣的與會者深受感動。
此次臺灣之行,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不僅充分展示了首都體育學院專家、學者的個人風采,更充分展現了首都體育學院團隊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精神。研討會現場一度出現臺灣一方提出1個問題,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多位成員共同解讀的場面,更以鐘秉樞校長高屋建瓴的講解令兩岸與會嘉賓折服。臺灣因鮮有機會舉行大型綜合性賽會,研討中從官員到學者大都僅關注局部、短期經濟利益。而鐘秉樞校長指出,不能將奧運會、大運會等綜合性賽會僅僅看成是一個賽事,也不能僅僅從辦賽的短期經濟利益去評價舉辦綜合性賽會的作用,更應從由這一事件而產生的對舉辦國、地區及城市,在經濟增速、社會進步、政治及人文發展等多方面長期、深遠的積極影響來看待綜合性賽會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鐘校長的講解給在座兩岸雙方與會者極大的啟迪,使與會者從觀念與做法上更新與拓寬了思維與視野,提升了認識水平。
江秀聰組長在聽完報告及鐘秉樞校長的答問后表示非常受用,受到啟發很大并遺憾沒有讓相關城市及大運會組委會更多工作人員參會聆聽。
研討會期間,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還分別與臺灣的幾所大學進行了友好交流。
4.1 與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交流 11月18日上午,代表團一行赴位于臺中的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進行參觀交流。雙方就學校發展與合作進行了交流座談。參加交流座談會的有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林華韋、副校長張振崗、副校長林文郎,及教務長林房、圖書咨詢處處長陳維智慧、體育室主任周桂名、首都體育學院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交換生。
林華韋校長代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對鐘校長一行表示歡迎。隨后,大家共同觀看了學校宣傳片,對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歷史沿革、院系設置、國際交流、取得成績等方面情況進行了解。鐘秉樞校長對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熱情友好的接待表示感謝,并介紹了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本科生的專業設置及發展方向、首都體育學院近年來舉行學術研討會情況、教師對外講學及服務大型賽事情況等。希望2校在加強本科生交流的基礎上,挖掘研究生和教師層面交流的可能性,推動2校間多層次合作。張振崗副校長介紹了與首都體育學院教師互換講學的初步構想,認為在青少年體質健康檢測、腦科學認知及運動員整體表現的提升方面都有很好的合作前景。林文郎副校長介紹了臺灣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并希望在休閑運動觀光領域與首都體育學院開展合作。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副主任鄭曉鴻還就首都體育學院與上海體育學院共同舉辦的京滬研究生論壇的具體情況及與臺灣合作的可能性進行了介紹。雙方均表示2校在近年來的改革發展中有許多相似之處,希望進一步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在多領域加強合作并取得實質性成果,促進2校體育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鐘秉樞校長還慰問了首都體育學院交換生,希望他們能夠把握寶貴的學習交流機會,并學有所獲。此外,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領導及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下,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參觀了相關教研室及場地場館設施。
4.2 與天主教輔仁大學的交流 天主教輔仁大學位于臺北縣新莊市新莊區,是天主教會在我國設立的第1所大學,創校近60a,前身為1913年清朝正紅旗皇族英斂之創辦的輔仁社,以及1925年美國本篤會主持的北京公教大學,迄今仍是近代中國與臺灣僅有的教會大學,也是臺灣規模第3的全科性綜合大學,擁有核發文憑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與歐陸國家普遍承認的特殊地位。學校本著為人類教育事業奮斗的精神,希望培養德、智、體、群、美5育兼備的英才,亦愿為各種學術活動及社區服務貢獻力量,并以客觀執著的研究精神,達到致力于真理的追求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增進人類福祉的辦學目標。
11月19 日上午,代表團與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體育學系主任曾慶裕教授進行了會談。鐘秉樞校長介紹了首都體育學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專業設置及教師對外講學情況,希望2校能在多領域開展合作。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副主任鄭曉鴻介紹了首都體育學院與上海體育學院聯合舉辦京滬研究生論壇的情況,并希望兩岸能借助這一學術平臺加強交流。江漢聲校長希望與首都體育學院在籃球、棒球、足球方面切磋技藝;就舉重、摔跤、柔道等項目舉辦學生友誼賽。會后,鐘秉樞校長一行還參觀了天主教輔仁大學校史館、中美堂體育館和田徑場。
4.3 與臺灣體育大學的交流 11月20日下午,研討會結束后,代表團一行來到臺灣體育大學進行參觀交流,校長高俊雄、副校長黃永旺給予了熱情接待并陪同代表團參觀了學校。
臺灣體育大學占地約66公頃,擁有環境優美的校園及配備優良的場館設施,綜合體育館在服務本校教學及體育活動之余,亦用于服務社會。在參觀過程中黃永旺副校長介紹了學校主要場館的經營發展模式,代表團亦分享了首都體育學院后奧運時代場館運營的成功經驗。該校圖書館設有獨立的討論室和音像資料放映室,方便了教師與學生在課余時間互動探討問題;查閱文獻資料的空間隔斷較少,盡可能地擴展了視野;圖書館還將首都體育學院贈與的、帶有傳統中國色彩的紅色長城漆盤陳列在一層主展廳,顯示了2校之間的深厚情誼。學校的重點實驗室和實習體驗室空間不大,但是利用率頗高;課堂教學氛圍開放輕松,使每個學生能參與實際操作體驗并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此外,鐘校長還親切慰問了首都體育學院在臺灣體育大學的5名交換生,使他們倍感關懷。
通過對上述3所大學的實地走訪,代表團對臺灣的大學有了直觀的了解。
總體而言,臺灣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比較高,部分學校在亞洲或世界上已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是,目前臺灣高等教育資源正在出現結構性過剩。由于適齡人口減少,臺灣高校資源嚴重供過于求,造成生源不足,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危機日益凸顯,大學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基于此,他們十分重視辦學理念的凝練和學校特色的建設,這集中體現在我們所訪問幾所大學的辦學目標、特色及校訓、校歌等之中。例如,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提出加強運動科學研究與應用,持續培育奧運、亞運精英選手和高等學術研究人才,有效提升學生就業力,建設成為科技整合、務實創新、全人成長、永續發展的一流高等體育教育學府。臺灣體育大學提出要以運動科學、運動技術與體育管理為3大發展架構,培育各種體育人才,塑造臺灣體育文化,建設以運動競技與健康休閑為導向之體育專業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則提出了培育德、智、體、群、美5育兼備之英才,致力于追求真理及促進中西文化交融,增進人類福祇的辦學目標。由此可見,“以特色求生存”已成為兩岸高校建設發展的共識。
通過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和臺灣體育大學等幾所大學交流,發現他們均非常注重高水平教師的引進與培養,重視增進校際間的國際合作,包括師資國際化和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國際化等。在這幾所大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有歐美留學或學習的背景,或本人具有參加奧運會、亞運會等世界高水平賽事的運動經歷并培養出了多名高運動水平學生。幾所大學與大陸及海外多所大學均有教師和學生交換,這也給學生和教師都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視角和機會,不僅能拓寬國際視野,更重要的是能夠學到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技知識,體驗不同的學術氛圍、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管理體制和不同的文化生活,還能鍛煉獨立生活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都體育學院自10月份接到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委派赴臺灣參會任務后,高度重視,緊扣研討主題選拔合適人員,涵蓋了人事、教務、科研、財務、保衛、場館、外事等領域。行前團長鐘秉樞組織召開了3次會議,細化了代表團成員的具體工作,對主題報告進行了試講和修改。還特別邀請了北京市臺辦的李岳震處長為大家進行臺灣知識講座,為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提供了政策支持。學校外事辦公室與大專體總密切聯絡,及時交換信息,為代表團順利出訪提供了有力保障。赴臺灣期間,全體成員團結協作,與臺灣相互配合,按要求出席了所有學習研討及參觀交流活動,表現大方得體,體現了首都體育學院干部、教師的良好精神風貌和較高的綜合素質。雙方工作人員也在互相交流探討中,取長補短,汲取好的做法和經驗,為今后的雙邊交流積累了寶貴的財富。這種互通往來既拓展了視野,也使大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此行所產生的影響是積極而深遠的,相信后繼會有更多大陸和首都體育學院教師因此而走向臺灣,交流合作展示才華。
同時,赴臺灣期間代表團感受到臺灣社會秩序井然,比較注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領域更為突出。臺灣居民與島外人交往十分廣泛、友好、熱情,待人接物非常注重禮儀、風度、文明。臺北市的街道名稱大多與中華傳統文化或內地地名有關,如“仁愛大道”、“忠孝大道”等,臺灣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及與大陸相同的歷史淵源、文化根基和語言文字,不僅對雙方加強交流、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條件,給代表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今天,深入思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與傳承發展。
感謝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對首都體育學院的信任,委派首都體育學院作為大陸唯一參會單位參加首屆兩岸大學生體育組織籌辦綜合運動賽會研討會。通過這一學術交流平臺,不但使各位專家、學者充分展示了學術成果,也增進了兩岸的文化交流。
Sharing Event Organization Experience, Enhancing Mutu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Forum on Comprehensive Games Organized by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of China and Chinese Taipei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ZHONG Bing-shu, ZHENG Xiao-hong, WEI Wan-yi, GAO Lu-lu, ZHENG Ga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2014-11-22
鐘秉樞,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研究方向: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