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謝遠基
易筋經是中華武術氣功的上乘功夫,當今世傳約有100多個版本,其中以少林寺秘傳的《易筋洗髓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和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健身氣功易筋經》影響最廣。此3個版本雖然動作有所區別、修煉難度不一,但都以12勢為基本動作,即由韋馱獻杵(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12勢組成。為了讓該功弘揚光大,造福大眾,本人將祖傳的修煉易筋經八大要旨公開,以饗有緣之同道。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易筋經將練功分為三個層次,即練筋、練膜和練氣。練筋必須練膜,練膜必須練氣。
修煉內氣,是練好易筋經的關鍵環節,是其核心要素。正如《易筋經》原文指出:“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于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于人生乎,又況于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文中又云:“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于氣,勿逆于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如練筋不練膜,而膜無所主;練膜不練筋,而膜無所依;練筋、練膜而不練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練氣而不練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于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此篇言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練氣為主。”
少林《洗髓經·無始鐘氣篇第一》也指出:“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于元氣。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并為一致,分之莫可離。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并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少林拳術秘訣·氣功闡微》亦云:“養氣而后氣不動,氣不動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縱進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敵之方。”
如何在練習易筋經中把內氣練出練好呢?
關鍵是要做到調心、調身、調息高度協調配合,充分實現“三調合一”,即在易筋經12勢的調身中努力做到意領息隨,即以意念引導之,呼吸配合之,努力發揮丹田的核心作用。這同時也是一長期的過程,需要經過百日筑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還道等階段。
修煉易筋經的根本目標,就是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激發人體潛能。
其一,易筋經確定的陰陽平衡的修煉目標根源于群經之首《周易》理論。
《周易·系辭》曰:“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是一種傳統的關于世界本原和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道化第四十二》也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修煉易筋經的過程就是通過調心、調身、調息的方式進行人體與外部世界的信息和能量的和諧有效交流,達到平衡身體內部陰陽,并實現個人和外部世界陰陽平衡的過程。
正如《易筋經總論》:“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體本身,都是由陰和陽兩方面組成的對立統一的整體。陰陽平衡,在體則氣血兩旺,身體健康,在用則周身穩固激發人體潛能,不懼他人擊打推撞。如果偏陰偏陽,在體則氣血不和,身患疾病,在用則力量受阻頂癟丟抗,受制于人。
從事物屬性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故上為陽下為陰;水為陰火為陽,故血為陰氣為陽;腎水為陰心火為陽;柔為陰剛為陽。從事物運動來看,動為陽靜為陰,開為陽合為陰,虛為陽實為陰。所以修煉易筋經,必須陰陽相合,上下相隨,氣血調和,心腎相交,這才是正道。
其二,易筋經本質上就是修煉人體之陰陽整體平衡。
比如:韋馱獻杵第一勢是修煉手陽明大腸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韋馱獻杵第二勢是修煉手太陽小腸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韋馱獻杵第三勢是修煉手厥陰心包筋(經脈)之陰陽平衡,摘星換斗是修煉手少陰心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三盤落地是修煉足少陰腎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出爪亮翅是修煉手少陽三焦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倒拽九牛尾是修煉足太陰脾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九鬼拔馬刀是修煉手太陰肺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青龍探爪是修煉足少陽膽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臥虎撲食是修煉足陽明胃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打躬勢是修煉手足太陽膀胱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工尾勢是修煉足厥陰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
修煉易筋經,就是讓十二經筋(經脈)陰陽匹配,左右對稱,高下相召,屈伸相應,并做到陰陽各半,剛柔各半,虛實各半,不可過陰過陽、過實過虛、過剛過柔,還要力求達到陰陽互為其根,轉陰成陽,由靜生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
因此,修行者只有做到以陰陽互濟、陰陽平衡的境界為修煉目標,并用來指導日常修煉,才是真正地理解了中華民族上乘武功易筋經的要義。
調身是練習易筋經的重要術語,是出功夫的重要基礎。
什么是調身呢?調身其實是人運用意念調節掌形、步形、身形、掌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動作使之符合易筋經的規范,即調準易筋經的基本動作,從而逐漸達到練功要求和目的的一種手段。
其一,“準確規范”是易筋經調身的第一原則。
易筋經以12勢為基本動作,必須做到準確規范。俗話說:學拳容易改拳難,易筋經初學時就一定要把動作盡量做到規范、準確、舒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導引道路毫無流滯,從而為以后的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易筋經》中云:“起功時要起腳掛趾,離地升空。”就是腳跟離地、踮起腳尖、腳趾抓地之意,只有做到準確規范,才能有利于氣道順暢,這對于通后三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經絡遍布全身,是人體氣、血、津液運動的通道,有如網絡一樣聯系周身,將人體所有的內臟器官、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緊密地聯結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并有陰陽之分,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經絡具有通行氣血、營衛全身,溫養臟腑組織器官,濡利筋骨關節,調節陰陽平衡,抗御外邪和保衛機體的作用。
其二,“遵守經脈運行規律”是易筋經調身的第二原則。
人體按十二經脈循行路線劃分為十二經筋。十二經脈循行于十二經筋之中,對十二經筋起著營養和主導作用,也起著保護和調節作用。《易筋經》云:“且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
《易筋經》所言之筋,指的就是十二經筋。易筋經12勢本質就是遵守經脈運行規律,通過改善十二經筋的方法去修煉十二經脈陰陽平衡。其玄妙之處在于通過特定的姿勢,也就是通過正確的調身,使整條經筋處于激發態,從而刺激所對應的整條經脈,使整條經脈處于有序的狀態,以加強經脈的通導性,使氣血通暢,實現人體陰陽平衡,進而激發潛能增強內功。
練習易筋經時,只有每個動作都達到了準確規范,符合經脈循行規律,才能起到伸筋撥骨,舒縮肌膚、血管、神經,滋潤骨膜、靈活關節的強身壯體作用。
其三,“剛柔相濟,虛實相兼”是易筋經調身的第三個重要原則。
易筋經12勢的動作有剛有柔,且剛與柔是在不斷相互轉化的,有張有弛,有沉有輕。這一點要格外注意。比如,在倒拽九牛尾勢中,雙臂內收旋轉逐漸拽拉至止點是剛,為實;隨后身體以腰轉動帶動兩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為虛。又如在出爪亮翅勢中,雙掌立于胸前呈擴胸展肩時,肌肉收縮的張力增大為剛,是實;當松肩伸臂時,兩臂肌肉等張收縮,上肢是放松的,為柔;兩臂伸至頂端,外撐有重如排山之感時,肌肉張力再次增大為剛,是實。這些動作均要求習練者在用力之后適當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適當有剛。這樣,動作才不會出現機械、僵硬或疲軟無力的松弛狀況。
因此,在習練本功法進行調身時,應力求虛實適宜,剛柔相濟。要有剛和柔、虛與實之分,但習練動作不能絕對地剛或柔,應做到剛與柔、虛與實的協調配合,即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否則,用力過“剛”,則會出現拙力、僵力,以致影響呼吸,破壞寧靜的心境;動作過“柔”,則會出現疲軟、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這是調身時要特別注意的。
練習易筋經要高度注重調心。
其一,調心即意念,是大腦的一種機能,是建立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之上,通過語言、形象、動作等形式的反饋,構建、重組、優化,達到調和人體陰陽和激發人體潛能目的的工具。意念作為一種心理過程,它本身的產生、運作是一個能量轉換的過程。意念發揮作用,是信息傳遞的過程,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說,信息就等于能量。
《易筋經》云:“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息,至神氣凝定,然后依次如勢行之。”“必以神貫意注,毋得徒具其行,若心君妄動,神散意弛,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練動勢,必心力兼到。”“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聽于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勢。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這里說的就是調心。比如韋馱獻杵第三勢在雙手上托時,要求用意念觀注兩掌;摘星換斗勢要求目視上掌,意存腰間命門處;青龍探爪勢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動作雖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卻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識思維活動。如三盤落地勢在下按、上托時,兩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勢在伸肩、撐掌時,兩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勢在拽拉時,兩膀如拽牛尾;打躬勢在脊椎屈伸時,應體會上體如“勾”一樣做卷曲伸展運動。這些都要求意隨形走,用意要輕,似有似無,切忌刻意、執著于意識。
其二,在練習易筋經時,有人的手指、手掌或身體其他部位會出現大、小、輕、重、熱、涼、麻、癢等“八觸”;有些人會出現腸鳴、放屁、打嗝或身體某部位產生跳動,或在體表產生絲線樣走動,或病灶處有隱痛,或某部分有觸電感覺;有些人卻產生頭發豎起,腳趾、頭頂突然針刺樣疼痛,或在眼前出現各種顏色與光環;等等。這些都是在練習易筋經中意念產生作用的結果。
其三,在練習易筋經過程中意念不能過于執著,要純任自然,做到適中放松,松而不懈,這樣才能“運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正如古人所云:“勿助勿忘真火候,有候無意莫留停。”“太松精神散,太緊閉氣竅。必須不松不緊,不遲不早,不住為住,不好為好,不凝之凝,不照自照,此點火候甚微妙,眾生須當仔細料。不識此字不算修,修煉二字須忘了,多以練字太著跡,一著跡便病根找。”《黃庭經》也指出:“唯守而無守,不取不離,斯無弊身。”“用意之妙在于微,似有似無,綿綿若存;不綿綿而綿綿,似綿綿而非綿綿。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是死守,不是不守;若即若離,似守非守。”
一般而言,若在練習易筋經中意念過弱,其意念對象黯淡模糊,就會造成“火冷”之狀,達不到練功的目的和效果,甚至會導致氣往下沉或氣散。若在練習易筋經中意念過強,凝神過度,偏于執著,則練功時會出現神倦乏力、頭痛頭漲、口干舌燥之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