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耀良

范惠琴與外孫金耀良
外婆范惠琴生于1911年,卒于2003年,終年93歲。
10年前,《現代快報》記者王深剛找到外婆準備深入采訪時,她已躺在蘇州某醫院的病床上不省人事。這位記者在《走進“絕版阿慶嫂”最后時光》中寫道:也許她老人家已經來到了茂密的蘆葦蕩,手中提著“煮三江”的銅壺,穿梭在“春來茶館”里,用她那機智勇敢和“滴水不漏”的口才,訴說著與敵人斗智斗勇的抗日傳奇……京劇《沙家浜》中的阿慶嫂是個藝術形象,而外婆范惠琴是革命斗爭中實實在在的阿慶嫂原型人物之一。
外婆自幼在蘇州橫涇鎮老街長大,后嫁到陽澄湖北岸的泗涇村蔣家,外公蔣志華畢業于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抗日戰爭期間,民運干部在村里辦夜校,外婆成了夜校的第一批學員,1939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敖埂睎|進時,外婆家成了新四軍的地下交通站、聯絡站,先后掩護和接待過譚震林、溫玉成、夏光等“江抗”和地方黨的領導人。外婆還發動婦女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發行《大眾報》、傳遞情報等。由于工作積極,1940年12月26日她當選為蘇(州)縣婦女抗日協會執行委員。在日偽“清鄉”期間,外婆被駐橫涇鎮日本兵抓去,遭到嚴刑逼供,遍體鱗傷,但她立場堅定,保守了黨的機密。解放戰爭期間,外婆積極協助武工大隊長朱英、副大隊長盧毅工作,直至全國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張英、錢江等當年的地下黨同志動員她出來工作,但由于在反“清鄉”斗爭中時遭受日軍拷打,她落下了一身毛病,直不起腰,加上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就婉言謝絕了?!拔幕蟾锩逼陂g,外婆同樣受到審查,原因是她被日軍抓去關押過,懷疑她有自首變節行為,可是查來查去,沒有發現她有任何問題。1971年,曾任人民日報社負責人的一個干部被沖擊后,有一段經歷需要求證,中央調查小組從北京來到蘇州找外婆,外婆實事求是地作了證明,使他很快得到了平反并出來工作。在普及樣板戲的熱潮中,外婆的一篇回憶錄被北京京劇團作為修改劇本的參考材料,北京京劇團于1972年3月28日給外婆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說:“尊敬的范惠琴同志,阿慶嫂的原型是千千萬萬抗戰婦女的化身,經多方考證,您是最接近的一位。您的事跡生動,給我們全體劇組上了一堂愛國課?!?/p>
我的小舅了解到她母親這一段不平凡的經歷后,瞞著母親給譚震林寫了一封信。1974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很快來了回信說:“您反映的事是真實的,當時的林俊就是現在的譚震林,生活上如有困難,可請求當地民政部門幫助?!蓖馄胖篮?,語重心長對小舅說:“我現在生活得很好,困難是暫時的,不要麻煩政府領導,比起犧牲的同志我幸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