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翠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九江332000)
資料顯示,從1998年到2006年短短八年間,高職高專在校生人數從117萬擴展到781萬,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的53.4%。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30萬人,2011年增長至650萬人,預計2014年全國共有727萬大學畢業生就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新階段,高職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危機。然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我國高級技術人才嚴重短缺,企業對高級人才的實際需求要比現有數量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意味著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不高并不是因為社會需求的飽和,而是由于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上未能按市場需求設置,使得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吻合,從而導致不能為社會提供急需的專業型人才的現狀。
鑒于高職畢業生供大于求的社會現實情況,怎樣的技能型人才,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脫穎而出?經驗告訴我們,有實習或工作經歷的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他們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然而,隨著畢業生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愈演愈烈的現實狀況,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應聘者能“一人多崗、一崗多能”,即要求應聘者具有“職業崗位遷移能力”。
因此對于新的就業形勢下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除了使學生能勝任本職崗位,還需具備較強的職業崗位遷移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1.高職教育必須以崗位為基礎,著重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崗位工作能力包括多個初始崗位的就業能力,崗位轉換能力,達到畢業即可就業,上崗即可操作,并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2.高職專業課程必須對接實際工作崗位,課程教學要以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要以熟悉崗位工作流程為主線,開展理實一體教學和崗位仿真模擬教學。
目前企業對于高職畢業生要求所具備的“一人多崗”和“一崗多能”的職業崗位遷移能力中,“一人多崗”是要求員工掌握多崗位操作技能,“一崗多能”是要求員工不但能勝任本崗位的操作,而且能操作多個崗位。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一般是與建設工程相關企事業單位里面的概預算、審計、招標、投標、合同管理等崗位。
近幾年來,隨著工程造價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推行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以后,社會及企業對工作造價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工程造價專業的畢業生,在面臨著招聘企業“一人多崗、一崗多能”的招聘需求時,除了要能勝任專業核心崗位——造價員,同時還需具備施工員、監理員、資料員、材料員等相關工作崗位,才能實現“一人多崗”。而“一崗多能”則表現為在不同企業的相關崗位上具備多項崗位職責能力。
本院造價專業核心崗位為土建和安裝造價員。造價員的工作目前主要是集中在招投標與合同準備階段、結算階段,并且以提供計價服務(包括概預算編制、清單編制、招標控制價編制、投標報價編制、工程結算編制、竣工決算編制等)為主,以提供招標評標、合同管理等為輔。
為了實現一人多崗,讓工程造價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時不局限于單一崗位,應以職業崗位遷移為原則,在造價員的崗位基礎上拓展崗位和提升崗位,見表1和表2。

表1工程造價專業拓展崗位

表2工程造價專業提升崗位

工程監理、工程經濟與技術咨詢、工程招標與采購咨詢、工程項目管理服務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的其他業務注冊監理工程師 監理公司
以工程造價核心崗位——土建造價員為例,除了具備核心崗位必須的專業技能外,還需具備多項相關技能,為了實現一崗多能,使造價專業畢業生在從事計價工作之外,能充分勝任與計價相關的輔助工作。

表3造價專業主要工作及輔助工作

建筑工程招投標程序招投標文件的組成及編制標書的裝訂及遞送要求,開標程序工程合同文件內容簽訂程序法律法規招標投標合同管理熟悉招標文件編制投標文件遞送標書、參與開標合同談判簽訂合同履行合同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已三十年,各行各業市場化運作機制基本成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圴可實行雙向選擇,高校畢業生可以選擇就業單位,就業單位也可以選擇高校畢業生。為了節約人力資源成本,許多企業聘用員工時以具有一定工作經驗、上崗即可操作為必要條件,這必然會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人才市場的這種倒逼機制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培養初始崗位專業人才的各高職院校,從而形成了高職院校之間的人才培養的競爭機制,這種競爭機制直接影響到各高職院校的生存。為了生存,各高職院校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工作技能與工作經驗。如果高職院校采用崗位遷移、建立模擬崗位、設計仿真業務,按照崗位工作流程進行仿真化教學、模擬實務操作,再加上頂崗實習體驗,基本上可以解決高職畢業生無實際工作經驗、上崗不能操作的問題,從而大大提高畢業生的首次就業率。
[1]張鍵,《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職業技術,2009.06.10
[2]匙靜、房榮敏、尉勝偉,《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6年第6期
[3]嚴玲,《工程造價能力標準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