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新,周 艷,范 平,李 針
脾功能亢進是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常見的并發癥,內科藥物治療效果差,傳統外科手術切脾治療效果確切,但出血、感染、門靜脈血栓等并發癥較多,尤其血小板明顯減少的患者需輸注血小板至80×109/L以上方能手術,風險較大。且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低蛋白血癥及腹水,手術耐受力較差,故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來,隨著介人技術和栓塞材料的不斷發展,脾動脈栓塞以其微創、康復快、可行脾動脈分支定量栓塞等優點而得到廣泛應用。部分脾動脈栓塞術(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PSE)既可抑制亢進的脾功能,縮小脾體積,又能保留部分脾功能,現已公認為門靜脈高壓所致脾功能亢進的首選治療方法[1-2]。為進一步探討PSE的療效,本研究對我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行PSE后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確診為乙肝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硬化并發脾功能亢進的患者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齡30~72(53±3.6)歲。主要臨床表現為乏力、納差、腹脹、齒齦出血等。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0例,B級66例,C級14例。脾腫大輕度2例,中度48例,重度40例。29例胃鏡檢查發現中-重度食道靜脈曲張,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者20例,腹水者43例。全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減少。
1.2 方法 術前完善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上腹部B超及CT等檢查。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及保肝治療。采用Seldinger技術經右股動脈穿刺插管,將5F的泰爾茂RH或Cobra導管插至脾動脈進行DSA造影,顯示脾動脈走向及分支情況,使用微導管超選至脾門處,栓塞前經導管注入24萬單位慶大霉素、地塞米松10 mg預防感染,減少脾栓反應。再用海藻酸鈉微球(500~700 μm直徑)與造影劑混合,透視下注入,分次緩慢注入脾動脈分支,觀察脾動脈流速減慢,至造影劑反流即停止。再次脾動脈造影顯示栓塞情況,栓塞面積控制在50% ~70%[3]。術后臥床24 h,常規應用抗生素5~7 d,地塞米松10 mg 2 d,對癥處理,觀察病情。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7天、1、3、6個月,檢測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3、6 個月,1、2、3、4 年行腹部彩超觀察脾臟大小及門靜脈內徑,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儀測定脾靜脈和門靜脈血流速度、血流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所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據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血細胞變化 白細胞、血小板計數在PSE術后7 d后明顯升高(表1)。
2.2 脾體積及門靜脈變化 見表2。脾在術后3個月內縮小,6個月內明顯縮小。門靜脈寬度在術后3個月內逐漸縮小,1年后仍繼續縮小。與術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PSE對脾靜脈血流的影響 見表3。PSE術后6個月門靜脈血流逐漸減少,1年后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部分患者隨肝硬化進展,脾功能亢進再次加重,脾靜脈血流一度減少后又增加。
2.4 PSE對門靜脈血流的影響 見表4。PSE術后6個月門靜脈血流逐漸減少,1年后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部分患者隨肝硬化進展,門靜脈血流又增加。
2.5 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手術前后總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谷氨酰轉肽酶、尿素無明顯改變。
2.6 術后并發癥 PSE的常見并發癥有:①栓塞后綜合征,表現為發熱、左上腹痛、食欲不振;②脾膿腫形成;③門靜脈栓塞;④部分患者隨肝硬化進展,脾亢又加重。有83例術后發生栓塞后綜合征,出現左上腹疼痛、發熱等癥狀,最高體溫在38.4~39.8℃,腹痛時間(12.4 ±6.7)d,發熱時間(9.3 ±5.8)d,予吲哚美辛栓及芬太尼貼止痛對癥處理后均緩解。10例合并胸、腹水,5例合并左側肺炎,給予加強保肝、利尿、預防感染及支持治療后均完全消退。所有患者未出現肝功能惡化、上消化道出血、脾周圍膿腫、脾破裂及門靜脈血栓等嚴重并發癥。隨訪4年,16例(18%)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再出血,均有既往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其中3例死亡。8例脾功能亢進嚴重的患者4年內再次行部分脾栓塞治療。

表1 PSE術前、術后白細胞、血小板計數變化(x ± s,n=90)

表2 PSE術前后脾臟大小及門靜脈變化(cm,x ± s,n=90)

表3 PSE對脾靜脈血流的影響(x ± s,n=90)

表4 PSE對門靜脈血流的影響(x ± s,n=90)
中國肝硬化患者較多,而肝硬化失代償期均有脾功能亢進。該類患者脾動脈和脾靜脈的血流量可達正常人的3~4倍,脾靜脈血流量約占門靜脈血流量的80%以上[4],門靜脈血流量達正常人2倍。脾功能亢進可致血細胞破壞增加,外周血中白細胞、血小板減少,使肝硬化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凝血功能障礙,引發各種感染,并易誘發出血[5-6]。PSE手術自從1973年報道以來已有30多年歷史,在我國一直是應用于治療脾功能亢進的一線治療方法[7]。該法主要有以下優點:①抑制脾功能亢進,使白細胞、血小板恢復正常;②減少脾靜脈血流量,從而減少門脈血流量,有效降低門靜脈壓力,使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明顯減低[8];③保留部分脾組織,使其免疫功能得以保存預防感染;④隨著脾外周栓塞部位的壞死、極化,有效限制了脾腫大,術后并發癥也顯著降低[9-12]。正確選擇脾栓塞的范圍是介入治療脾功能亢進能否成功的關鍵。栓塞范圍過大,并發癥多;栓塞范圍過小,治療效果又不理想。專家認為,栓塞面積應控制在50% ~70%。為減少脾栓塞后并發癥的發生,應盡量選擇Child-Pugh A和B級患者。如為C級患者則予以積極保肝治療,待達到B級時,再行手術。或多次超選擇脾動脈分支栓塞,使其栓塞面積累積達到50% ~70%,以求安全有效。本研究中10例合并胸、腹水,均為Child-Pugh C級。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未治療后期再出血率約為60%,大部分發生在首次出血后的1~2年內[13]。本研究中經1~4年隨訪病例上消化道再出血發生率僅為18%,較未行脾栓塞者明顯降低。因脾功能亢進嚴重,8例于4年內再次行部分脾栓塞治療。
本研究經4年觀察結果顯示:術后門靜脈與脾靜脈血流穩定,保持在低水平,同時術后白細胞及血小板明顯回升,脾臟明顯縮小,消化道大出血發生率降低,肝功能不受影響,生活質量提高,生存期延長。PSE術治療門脈高壓脾功能亢進遠期療效顯著,手術技術易掌握,創傷小,是治療門脈高壓脾功能亢進的重要技術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1] Spigos DG,Jonasson O,Mozes M,et al.Partialsplenic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slenism [J].AJR Am J Roentgenol,1979,132(5):777-782.
[2] 單 鴻,羅鵬飛,李彥亮,等.臨床介入診療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213-218.
[3] Zhu K,Meng X,Qian J,et al.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in cirrhosis:a long-term outcome in 62 patients[J].Dig Liver Dis,2009,41(6):411-416.
[4] 張新元,張振福,寧更獻,等.PSE和EVS聯合治療食管靜脈破裂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藥雜志,2003,4(12):29-30.
[5] 崔 俊,韓銘鈞.脾部分性栓塞的質量控制及門脈血流動力學變化[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7):839-840.
[6] 段立偉,孫 寒,陳永勝,等.部分脾動脈栓塞術對肝硬化門脈高壓癥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2):142-145.
[7] Maddison FE.Embolic therapy of hypersplenism[J].Invest Radiol,1973,8(4):280-281.
[8] Tajiri T,Ondu M,Yoshida H,et al.Long-term hematological and biochemoical effects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hepatic cirrhosis[J].Hepatogastroentemol,2002,49(47):1445-1448.
[9] Wang HY,Shih SC,Lin SC,et al.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12-month hematological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J].Hepatogastroenterol,2008,55(86-87):1838-1842.
[10]馬德強,李 東,張銀華,等.脾動脈栓塞治療肝硬化繼發脾臟功能亢進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內科雜志,2013,30(10):686-687.
[11]秦 維,紀付華,厲彥卓,等.部分脾動脈栓塞術在脾功能亢進治療中的應用及并發癥的防治[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4,25(3):206-209.
[12]徐永茂,徐冬云,張南征,等.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冷循環微波凝固治療大肝癌40 例[J].東南國防醫藥,2011,13(5):446-447.
[13]程留芳,賈繼東,徐小元,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防治共識(2008,杭州)[J].內科理論與實踐,2009,4(2):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