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才良,朱晉,劉昔猛,徐長城
(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430345)
鄂甜玉6號是由武漢漢龍種苗有限責任公司選育,湖北省2012年審定的加工鮮食兼用的黃粒型雜交超甜玉米新品種。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市場流通與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甜玉米的需求數量日益增多[1],如何利用春季溫、光、水、土等適宜的自然資源優勢條件發展甜玉米生產,是能否緩解甜玉米市場供求矛盾的關鍵。而春季甜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抗逆性和商品外觀有較大影響,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鄂甜玉6號春季播種密度比較試驗,以期摸索出適宜的春季播種密度及栽培技術,供種植甜玉米的地區參考。
試驗在武漢市黃陂區武湖農場沙口分廠內進行,黃壤土質,pH值7.5,肥力中等,排灌條件較好。試驗共設4個處理,667 m2種植株數分別為處理1:2 800 株,處理 2:3 200 株,處理 3:3 500 株,處理 4:4 000株。按密度從小到大順序排列,3次重復;小區長 8 m,小區寬3.4 m,小區面積27.2 m2,5行區,等行種植,收中間3行計算產量,計產面積16.0 m2。底肥每 667 m2施三元復合肥(15-15-15)50 kg;8~10葉期每667 m2施尿素30 kg作穗肥,試驗密度具體設計見表1。
①整地施肥 試驗地用拖拉機旋耕碎土,露地直播前按試驗設計開溝起壟,并在壟中間開溝施底肥,每壟(兩行)施三元復合肥(15-15-15)600 g,耙土蓋肥,整平壟面。
②定植 4月5日露地直播,4月6日噴施金都爾防除田間雜草,土蠶一支靈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蟲。
③大田管理 整個生育期加強田間管理,松土鋤草;5月29日施穗肥,每667 m2用尿素30 kg;在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以及吐絲初期分別施楊枝把和將軍令藥液,防治卷葉螟和玉米螟蟲。
整個試驗期間氣候較為正常,沒有特大風災、旱災、澇災等自然災害性天氣發生,只在大嗽叭口期輕度干旱,但對試驗結果沒有影響。
采取分期定株觀測每個處理的第3行,從第6株開始連續測定10株,10 d觀測1次,分別記載株高、抽雄期、散粉期、穗位高、吐絲期、雙穗株數以及紋枯病、大小斑病等發病株數;收獲小區中間3行全部果穗計產;每個小區隨機取10個正常果穗進行室內考種。

表1 密度試驗設計
不同種植密度對鄂甜玉6號春季栽培生育期影響不明顯,各處理播種至吐絲天數75~77 d,全生育期 94~96 d(表2)。

表2 參試品種生育期比較
各處理觀測結果顯示,隨著種植密度增大,鄂甜玉6號春季種植株高、穗位增高,空稈率加大,雙穗率下降(表3)。

表3 參試品種植株性狀比較
各處理觀測結果顯示,2 800株/667 m2處理及3 200株/667 m2處理的鄂甜玉6號春季種植病毒病、青枯病、倒伏率、倒折率均為0,大斑病、小斑病等級分別為1.2、1.1,紋枯病發病率分別為5.1%、8.2%;隨種植密度加大,3 500株/667 m2處理和 4 000株/667 m2處理,鄂甜玉6號春季種植大斑病、小斑病等級與處理1和處理2差別不大,但紋枯病發病率、倒伏率、折倒率明顯增大(表4)。

表4 參試品種抗逆性比較
各處理間果穗長度為19.5~23.5 cm,穗粗4.8~5.5 cm,禿尖長 0.8~1.5 cm,變幅較小;千粒質量在310~365 g,變幅較大;穗行數13.5~14.0行,變幅較小,行粒數33.0~37.0粒,變幅較小。產量方面,以3 200~3 500株/667 m2處理的較高,與其他兩個處理相比,產量達到顯著水平。隨著種植密度加大或減少均呈降低趨勢;各處理對果穗品質基本沒有影響(表5)。

表5 參試品種果穗產量、性狀及鮮穗品質比較
春季種植在不同播種密度下,鄂甜玉6號播種至吐絲期 70~75 d,全生育期 94~96 d;鮮穗品質總分84~86,變化不大;4 000株/667 m2處理有空稈現象;密度低時,紋枯病相對較輕,密度大時,紋枯病相對較重;3 500株/667 m2和4 000株/667 m2處理有部分倒伏、倒折現象;每667 m2鮮穗產量738.3~852.2 kg,3 200~3 500 株/667 m2處理的產量顯著高于另2個密度處理。
綜上所述,鄂甜玉6號春季種植比較適宜的種植密度為3 200~3 500株/667 m2。種植密度過低,不能充分發揮其產量潛力;種植密度過高,抗病性、抗倒性降低,小穗多,商品外觀差。
[1]高廣金,謝建平,楊艷斌,等.甜玉米鄂甜玉4號秋季栽培播期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08(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