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義,蔡明佳,訚衛紅
(湖北麻城市蔬菜技術推廣站,438300)
蔬菜基質穴盤育苗是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環境條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采用科學、標準的技術措施,是一種快速、優質、高效、穩定的育苗方式,具有育苗程序簡單、育苗效率高、精量播種、抗災能力強、苗質量高等特點,是實現蔬菜育苗集約化、工廠化、商品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施蔬菜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必由之路,是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有效措施。
目前蔬菜基質育苗采用的輕基質主要是蛭石、泥炭和珍珠巖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草炭系復合基質,主要成分是草炭(亦稱泥炭)。草炭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是沼澤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形成于第四紀,由沼澤植物的殘體,在多水的嫌氣條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積而成,蘊藏在地下,數量有限,不可再生。我國是草炭資源十分缺乏的國家,如果利用草炭配制基質進行大規模育苗生產,既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又破壞了生態環境,同時草炭調運也會大大提高育苗成本,使得基質穴盤育苗技術難以推廣。為了尋求替代品,國內許多地方正在利用本地農業資源優勢,開發育苗基質。麻城地處大別山腹地,是全國有名的“板栗之鄉”,有著豐富的板栗殼和花生殼資源,為了推動蔬菜育苗集約化,結合麻城蔬菜生產實際和資源特點,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利用腐爛的板栗殼、花生殼作主要原料配制的復合基質進行辣椒育苗試驗,以期精選出科學的基質配比組合,為蔬菜標準化生產、集約化育苗提供物質和技術基礎。
本試驗采用孔徑為5.5 cm×5 cm的50穴輕質茄果類蔬菜育苗穴盤48個;利用本地板栗殼、花生殼作主要原料,經過粉碎、堆漚、腐爛加工過篩后按一定體積比例配制的16種基質;參試蔬菜品種為辣椒久紅601。
本試驗于2009年在宋埠鎮彭店村菜農李則惠家大棚進行。育苗基質主要原料為板栗殼、花生殼、豬糞、雞糞、粉煤渣、珍珠巖。各成分以同等干物體積不同份數組配,配制比例方案見表1。
以傳統缽土育苗作對照,試驗重復3次,每種組配用3個育苗穴盤,共150穴(株)。
辣椒7月14日用10%磷酸三鈉溶液和55℃溫水分別浸種后催芽,預防病毒病、疫病、枯萎病等,穴盤和苗床用50%多菌靈進行消毒,統一播種和苗床常規水肥管理。
前期每天進行觀察管理,并記載播種期和齊苗期,于7月31日調查和計算出苗率,于8月15日調查和計算成活率(成活苗數除以出苗數)。于8月20日(定植前3~5 d)對秧苗長勢進行調查, 調查株高、莖粗、葉數、根系等生長狀況,每個穴盤隨機取10株調查苗情,數據取其平均值。
從表2可見,出苗以處理15和16最早,傳統缽土育苗(CK)最遲;出苗率以處理16最高,處理2最低; 齊苗以處理 1、2、3、9、10、11 最快,CK 最遲;成活率以處理5最高,處理3最低。
從表3可見,株高以CK最高,處理4、5、6、7次之,處理10最低;莖粗以CK最粗,處理5、7次之,處理16最細;葉片數以處理5、7最多,處理10最少,CK中等;以處理4、5、7葉片又大又綠,CK最差;根系以處理1~7最好,CK最差。
對處理4(80%栗殼+10%雞糞+10%珍珠巖)、處理5(60%栗殼+20%雞糞+20%珍珠巖)和處理7(80%栗殼+10%雞糞+10%粉煤渣)3種復合基質的物理性狀進行了定量分析(由麻城市土肥站測定),結果表明,容重0.2~0.4 g/cm3,持水孔隙度54%~62%,pH 值 5.8~6.3,電導率 2.33~2.98 mS/cm,陽離子代換量23.2~30.1 mmol/kg,有機質含量183.7~257.3 g/kg,堿解氮 437~585 mg/kg,有效 P 43~57 mg/kg,速效K 115~151 mg/kg。從測定結果來看,這3種基質都非常適合作辣椒育苗基質。

表1 16種復合基質組配體積比 %

表2 不同配方基質對辣椒生育期及出苗的影響

表3 不同基質配組對辣椒幼苗生長的影響
①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以腐爛的板栗殼和花生殼作主要原料,配豬糞或雞糞和粉煤渣或珍珠巖,按本試驗配比,都可以用于辣椒育苗,但以處理4(80%栗殼+10%雞糞+10%珍珠巖)、處理5(60%栗殼+20%雞糞+20%珍珠巖)和處理7(80%栗殼+10%雞糞+10%粉煤渣)基質配組最好。
②以腐爛板栗殼作主原料配制辣椒育苗基質,可培育出健壯的辣椒苗,在板栗殼資源豐富的地方可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
[1]王秀峰,陳振德.蔬菜工廠化育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申明哲.不同復合基質與營養液對番茄、辣椒穴盤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D].延吉:延邊大學,2006.
[3]徐文俊.以稻殼為主要原料的番茄栽培基質配方篩選 [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4]尚鵬輝,史聯聯,韓根鎖,等.寶雞大棚蔬菜菇渣混合基質一年三茬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