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叢瑋(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山東東營 257000)
勝坨油田一區沙二1-3剩余油分布研究
劉叢瑋(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山東東營 257000)
勝一區沙二1-3是穹隆背斜構造,閉合高度170m,主體部位構造簡單、地層平緩,地層傾角為3°-5°。總的來看,沙二1砂組以砂體大面積分布為主,連通好;2-3砂組各小層砂體以寬窄不同的條帶分布為主。針對該油藏特征,綜合應用密閉取心井分析、動態監測資料分析、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和油藏數值模擬等多種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狀況,為區塊下一步的鉆采方案實施具有指導意義。
密閉取心分析 油藏工程方法 剩余油分布
勝一區沙二1-3砂組是上油組河流相沉積的典型代表,潛力大(采出程度32.8%),與下油組三角洲前緣反韻律沉積厚層不同,河流相儲層滲透率方向性更強、層內非均質性更強、水驅動用不均衡性更強,開發矛盾突出,合理認識砂組剩余油分布對進一步有效開發1-3砂組具有指導意義,應該強化對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優化挖潛技術在剩余油開采過程中的使用效能[1]。
勝坨油田一區沙二1-3開發單元位于勝坨油田的西部高點,是一個北高南低的穹隆背斜構造油藏。單元最大含油面積19.1km2,地質儲量3740×104t。滲透率0.1-2.8μm2,地層原油粘度10-26mPa·s,地層原油密度0.84-0.88g/cm3,原始地層壓力20.2MPa,飽和壓力11.9MPa,地層溫度80℃。油藏水型以CaCl2型為主,原始地層水礦化度21053mg/L。
巖石類型以粉細砂-中粗砂巖為主,底部有含礫砂巖,礦物成份主要為石英、長石。儲層主要發育正韻律,11層內存在特高滲透條帶,主要存在11層底部,厚度0.5-1.5m,滲透率高達4-6μm2,比頂部高3-5倍。
一區沙二1-3單元1964年投入開發,到目前主要經歷了6個開發階段,分別是天然能量開發階段、注水開發初期階段、邊部加密完善階段、加密井網綜合治理階段、注聚開發階段、后續水驅開發階段。
目前單元開油井158口,開水井92口,其中1砂組單采井34口,單注井25口,同心雙管井6口,2-3砂組單采井37口,單注井5口,同心雙管井13口,44.9%的油井和53.2%的水井實現了單采單注。單元日產液6541t/d,日產油290t/d,含水95.6%,采出程度32.8%。目前1、2、3砂組按一套層系開發。
通過綜合應用密閉取心井分析、動態監測資料分析、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和油藏數值模擬等多種剩余油研究應用的手段,進行綜合分析、互相印證,以期準確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水驅油規律。
圖1 飽和度測井層內狀況柱狀圖
表1 調整前動態監測工作量實施情況表(井次)
密閉取心井分析:2011年為調整方案編制設計取心井1口,對該工區的6口取心井巖心進行重新觀察描述,取心資料進行收集整理。
動態監測分析:收集、整理、分析各類動態監測資料542口,主要包括飽和度測井、吸水剖面、分層流量、產液剖面、油井測壓等,分析新井多功能解釋資料35口,為剩余油研究提供翔實的第一手資料(表1)。
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對440口油水井進行逐井逐層的劈產劈注,繪制累采累注圖、注采流線圖共計51張,分析了注采流線的變化和影響平面水驅不均衡的原因。
層間采出程度差異大,沙二1砂組采出程度34.99%,11層最高為35.8%,2-3砂組采出程度29.0%,2-3砂組非主力采出程度21.7%。
注聚前與目前對比,各層含油飽和度明顯降低,但11厚層頂部含油飽和度高,剩余油相對富集,2-3砂組水洗相對均勻。
受隔夾層分布及層內高滲條帶影響,層內剩余油分布特點:主力層頂部剩余油飽和度相對較高。從2011年取心井1-3XJ142取心剖面圖分析,主力層11層頂部含油飽和度45-55%,底部38%,層內剩余油在頂部富集。
統計分析100口剩余油飽和度監測和新井測井資料表明,11層頂部比底部含油飽和度高7%,2-3砂組主力層層內含油飽和度差別小(2-3%)(圖3)(表1)。
通過綜合應用密閉取心井分析、動態監測資料分析、油藏工程方法分析等多種手段研究分析區塊剩余油分布,結果表明。
(1)注聚前與目前對比,各層含油飽和度明顯降低,但11厚層頂部含油飽和度高,剩余油相對富集,2-3砂組水洗相對均勻。
(2)受隔夾層分布及層內高滲條帶影響,層內剩余油分布特征為:主力層頂部剩余油飽和度相對較高。
[1]劉婷婷.針對油田地質開發厚油層剩余油分布及挖潛技術的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
[2]郎兆新.油藏工程基礎[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