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 張柯 苗稀犁
(1.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重慶 401123; 2.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重慶 401123)
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劉朝1張柯2苗稀犁1
(1.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重慶 401123; 2.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重慶 401123)
本文在充分借鑒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重慶科技發展特點,從總體定位和發展規劃、研究水平及成果、團隊建設、開放交流與運行管理、經費收入等五個方面,構建了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關于落實評價工作的一些建議,以期為促進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加快發展提供幫助。
重點實驗室 建設運行 績效評價
重點實驗室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培養人才、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1]。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計劃從2004年開始組織實施,經過十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的基本框架。截至2013年底共有市級重點實驗室74個,涵蓋汽車、機械工程、工業自動化、電氣工程、煤炭工程、橋梁工程、生態環境、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學工程、信息工程等重點研究領域。在建設創新型重慶,推動重慶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表1 2013年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整體概況

圖1 2013年新增市級重點實驗室情況

圖2 2013年新增重點實驗室按領域分布
2013年,重慶市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科建設需要,新認定超聲分子影像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細胞組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感測與傳輸技術重點實驗室等12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依托高校或院所)和1個企業重點實驗室。轉基因植物與安全控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等6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建設期滿。經過多年的布局和發展,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已累計達到74個,其中,重慶市重點實驗室65個、重慶市企業重點實驗室8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
圖1顯示,2013年重慶新增的1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中,沒有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除1個企業重點實驗室外,其余全是依托高校或院所的重點實驗室,企業重點實驗室較2012年相比增幅達到14.3%,依托高校或院所的市級重點實驗室較2012年相比增幅達到22.6%。
圖2顯示,2013年新增的市級重點實驗室完善了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生物科學、化學科學、工程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領域建設,幫助提升了重慶市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了科技人才的有效聚集,為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和新產品研發提供了平臺,為后期成果轉化實現可觀經濟和良好社會效益奠定了基礎。
重慶市在加強以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研發基地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表2 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體系指標篩選情況

表3 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努力構建研發基地數據管理系統;初步構建了“科技研發基地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與“重慶市科技人才庫”人員信息共享,逐步提升科技研發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通過系統,一是實現了研發基地年報表的在線填報與統計工作;二是完善了研發基地固定人員在科技人才庫的數據信息;三是完成了新研發基地的申報、評審等工作。
(2)制定修訂科技研發基地管理辦法;參照《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制定出臺了《重慶市科技研發基地建設計劃項目管理細則(試行)》,規范重慶市科技研發基地項目管理;為進一步規范重慶市已有的研發基地的建設,提高其運行和管理水平,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參考國家和部分兄弟省市的有關管理辦法,修訂《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和《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辦法》,明確了認定、評估、支持等工作環節,改變了研發基地只進不出、只增不減的機制,實現擇優認定、分類支持、考核評估,動態調整的良性循環。
(3)加強研發基地日常管理和指導工作;針對原有研發基地重立項建設、輕考核管理的問題,著重加強了對新認定或新建研發基地的指導和日常管理工作。多次召開培訓會,指導新增研發基地找準定位、解決發展思路不明晰,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從建設管理、場地設備、人才團隊、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建設方面進行了專題培訓;通過座談交流會以及現場指導等方式幫助準備驗收或已建研發基地圍繞重慶市“6+1”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學科建設需要,凝練研究方向,找準原始創新點、加強新產品研發,為下一步的考核評估做好準備。
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和運行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其他直轄市和西部兄弟省市相比,與“314”總體要求相比,還存在諸多不足。雖然目前關于重點實驗室的制度建設趨于完善,但是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由于市級重點實驗室涉及領域較廣、涉及單位較多,往往存在重建設輕考核等問題。因此,在對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進行評價時,要明確三個方面工作重點:一是要重點評價是否圍繞重慶科技發展的戰略總目標;二是要重點評價是否為重慶經濟科技的發展引進、培養學科學術帶頭人和優秀科研團隊;三是要重點評價是否有利于創建開放的科研環境,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
構建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重點把握6個方面的原則[2]:
(1)科學性原則;以科學理論為依據,以重點實驗室的發展目標為導向,遵循科學發展的規律,客觀、準確地反映被評價對象的評價要素。(2)全面性原則;根據具體的評價目的和特點,較為全面完整地體現實驗室任務的各個方面,完整有序、邏輯嚴密,避免以偏概全。
(3)簡易性原則;在確保指標體系不違背完整性的前提下,力求簡化。要求評價指標和標準的描述簡潔到位,以降低評估的復雜程度,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中所設置的指標,應盡量使用易度量的指標,舍去那些信息量少,操作困難的指標,提高指標體系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5)目的性原則;指標體系設置時,對評價目標和評價效果的一致性要進行預期估計,選用的評價指標能夠最充分地體現和協調一致地服務于評價目的。(6)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以定性指標、學術專家、現場評估為主,采用專家定性指標評估以及評估對象上報數據的多指標綜合定量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建立統一的評估體系。
2003年,科技部出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2008年又進一步對該辦法進行了修訂。近年來,全國相關省市如浙江、安徽、廣東、河北、湖北、陜西等也相繼出臺了重點實驗室評估辦法,規范重點實驗室評估工作。在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3],最終選擇浙江、廣東、貴州、湖北等省份重點實驗室評估體系,以及教育部、上海交大高教研究所重點實驗室評估指標體系為評價指標樣本區間,提煉關于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體系指標如表2所示。
在此基礎上,以總體定位和發展規劃、研究水平及成果、團隊建設、開放交流與運行管理、經費收入為績效評價重點,構建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所示。
我國目前的實驗室績效評價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本文也在充分借鑒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關于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但是,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發展對于促進地方科技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其績效評價工作任重道遠,不但要全面檢查和了解重點實驗室運行和發展情況,還要更好地推動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立“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科技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重點實驗室的績效評價工作,可在本文所構建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專家論證,利用如德爾菲法、AHP法等科學方法,提煉評價指標和確定權重,并以正式文件形式下發至各依托單位;二是提供組織保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科學制定績效評價要求及標準。同時,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專門負責組織和實施績效評價的具體工作,如擬定當年評估實施方案,受理評估申請,具體組織專家評估,提交評估報告和相關評估資料;三是強化評價結果應用,打破以往重建輕評,只進不出的局面,對績效評價結果為優秀、良好、較差、不合格的市級重點實驗室區別對待,對優秀和良好的實驗室進行獎勵,對較差和不合格的實驗室進行處罰,連續考核不合格的可取消資格。
[1]卿澗波,彭炳忠,黃健.新形勢下地方重點實驗室的地位、作用與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8):25-29.
[2]王建寧,孔斌,樊新剛,張啟敏.西部地區省級重點實驗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8,(8):60-62.
[3]李岱素.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63-66.
重慶市決策咨詢與管理創新計劃項目“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績效評價研究”,項目編號:cstc2013jccxA00037;重慶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新形勢下地方科研院所資產管理模式研究——以重科院為例”,項目編號:cstc2012cx-rkxB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