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典仁+柳國順
螳螂拳創始以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由于杰出傳人的建樹,相繼形成不同的螳螂拳流派。不同的螳螂拳派在共有的特性基礎上,自然在拳法上有著各自獨特的內容和特點,包括不同的演練風格。體驗真正有代表性的不同螳螂拳派的拳法內涵,則對螳螂拳的固有精髓及淵源演進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七星螳螂拳“十八勢”,為青島已故螳螂拳名家王汝鵬(網上多稱王云鵬)老先生所傳授的該拳原始套路。王師承“快手李”李之箭,善技擊,以手法速密見長,“玉環步”是其絕招。在他傳留下不多幾套正宗拳路中,被稱為母拳的“十八勢”很有代表性,招式變化較多,能明顯地體現出王系七星螳螂拳的技法特性,是探究螳螂拳演進的有珍貴價值的依據和參考。之所以稱該套路為“十八勢”,是指其含有十八勢螳螂拳手法而言。在該套路中,這十八勢手法因為有同招式的前后重復、左右變勢和組合演化等結構因素,例如“劈捶”,就分左式、右式、順步式和拗步式四種招式,實際統共有四十余招式動作。演練趟路為一個來回,即兩趟拳路。對“十八勢”略作分析,可看出其完全符合“黏、粘、幫、貼、來、叫、順、送、提、拿、封、逼”這螳螂拳的十二字綱要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其又具有突出的綿密緊湊、拳勢多柔、左右兼顧等個性技法特點。從其技法結構來看,是以單式和三式組合為主,又采用同招式、同組合招式的前后重復來強調這些招式的重要性?!笆藙荨碧茁烦テ饎荨⑹談荩y共四十四式。下面對這些招式的用法剖析一下,展現其固有的技法內涵和特點:
首式“雙捧雙齊捶”,是用雙手捧出從上路攻來的敵手,隨即進步右小登山式出雙拳擊敵中部。此為單式中路進擊手法。
第二式“左螳螂雙封”,身體向左側閃,并用雙手螳螂鉤封出敵從上中路攻來的左手腕臂,同時以七星步、雙拳抱門,呈貼近敵側門欲反擊的態勢。此為單式防御手法。
第三式“右螳螂雙封”,與第二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四式“左采右劈捶”,出左手封采敵從上中路來手的腕部,遂進步右小登山式出右拳臂劈砸敵上部。此為上路進擊法,與以下二式組合,為三式組合之首式。
第五式“右采左推掌”,接上式,右手住敵右手腕,左掌推擊敵右肘關節,活步寒雞式順勢發力以折傷敵胳膊。此為擒拿之法,為三式組合之二式。
第六式“進步右盤肘”,接上式,乘敵抽臂脫逃之勢,左手封采敵左手腕,上右步騎馬式出右肘橫擊敵中部。此為中路進擊法,為三式組合之三式。
第七式“左封右崩捶”,左手封出敵之來手,原地變勢為右登山式出右拳崩打敵面部。此為上路進擊法,與以下三式組合,為四式組合之首式。
第八式“雙封鎖口捶”,接上式,雙手封出敵招架之手臂,原地出右拳擊敵頸部。此為上路進擊法,為四式組合之二式。
第九式“掛封右栽捶”,接上式,左腳跟步雙手左掛右封敵之雙手臂,進右七星步出右栽捶擊敵中部。此為中路進擊法,為四式組合之三式。
第十式“左封滾龍肘”,接上式,左手封出敵招架之手,右臂滾擊敵胸腹部,同時提右腳變成右登山式,蹬敵小腿,將敵跌倒。此為跌敵法,為四式組合之四式。
第十一式“右采左劈捶”,與第四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二式“左采右推掌”,與第五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三式“進步左盤肘”,與第六式相同,唯左右相反。以上三式為三式組合。
第十四式“右封左崩捶”,與第七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五式“雙封鎖口捶”,與第八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六式“掛封左栽捶”,與第九式相同,唯左右相反。以上三式為三式組合。
第十七式“天分右栽捶”,雙手臂向上分出敵從上路來的右手臂,向左側身進右七星步出右栽捶擊敵脅部。此為單式中路進擊法。
第十八式“左大鵬展翅”,雙手臂向上分出敵從上路來的左手臂,向右側身閃步成七星步,雙手握拳抱門。此為單式防御手法。
第十九式“右大鵬展翅”,與上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二十式“雙封雙撞捶”,活右步向右側身,雙手封出敵從上路來的右手臂,隨即用雙撞捶擊敵面部。此為單式上路進擊法。
第二十一式“右回身左封右摔掌”,向右轉身,左手封出敵從上路來的手腕,出右掌摔擊敵面部,同時撤步成寒雞式。此為上路進擊法,與以下二式組合,為三式組合之首式。
第二十二式“右采左推掌”,與第五式相同,為三式組合之二式。
第二十三式“進步右盤肘”,與第六式相同,為三式組合之三式。
第二十四式“拗步左采右劈捶”,回身向后出左手封采敵從上中路來手的腕部,遂出右拳臂劈砸敵上部,原地變勢為左登山式。此為上路進擊法,與以下二式組合,為三式組合之首式。
第二十五式“拗步雙封鎖口捶”,接上式,雙手封出敵招架之手臂,原地登山式出右拳擊敵頸部。此為上路進擊法,為三式組合之二式。
第二十六式“右勾左挑捶”,接上式,右手勾出敵招架的左手腕,隨即進左挑捶自下向上擊敵頦下部,同時進左七星步。此為上路進擊法,為三式組合之三式。
第二十七式“左封右脅捶”,左手封出敵從上中路攻來的右手,隨即上右步騎馬式出右捶擊敵右脅部。此為單式中路進擊法。
第二十八式“右崩右攔馬”,左手封出敵從上中路的來手,出右崩捶擊敵面部;隨即左手封采敵招架之手,右拳臂下擊敵腿,同時進右步騎馬式,將敵擊倒。此為打上取下合為一式的進擊跌敵法。
第二十九式“右圈右蹬撲”,右手封左手采敵從上路攻來的左手臂,隨即右圈捶擊敵頭部、右腿蹬擊敵腿,將敵擊倒。此為單式打跌并用的上下二路同時進擊法。
以上為第一趟拳路。
第三十式“左采右劈捶”,與第四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三十一式“右采左推掌”,與第五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三十二式“進步右盤肘”,與第六式相同,唯左右相反。以上三式為三式組合。
第三十三式“右崩右攔馬”,與第二十八式相同。
第三十四式“左右連環腳”,雙手封出敵從上中路攻來的左手臂,出左斧刃腳踹敵小腿;隨即出右腳踢敵襠部。此為左右腳連擊合為一式的下路進擊腳法。
第三十五式“斧刃腳拿嗉”,雙手封采敵從上中路攻來的右手臂,同時出右斧刃腳踹敵小腿;隨即落腳成右歇步出右手拿捏敵咽喉。此為擊下拿上合為一式的制敵法,與下式組合,為二式組合之首式。
第三十六式“偷展入腰斬”,接上式,左手橫采敵招架之左手腕,右掌向左推擊敵身中部,同時進吞式步,將敵跌倒。此為近身跌敵法,為二式組合之二式。
第三十七式“架梁右蹺腿”,左手采敵右手腕,右前臂向右上架敵右上臂,同時出右腳蹺敵左腳脖,將敵跌倒。此為跌敵法,與以下二式組合,為三式組合之首式。
第三十八式“蹲身左轉肘”,接上式,在敵未被跌倒可已貼近敵身的情況下,蹲下身子快速轉體,用左轉肘猛擊敵身中部。此為肘擊法,為三式組合之二。
第三十九式“雙采左蹬撲”,接上式,雙手從下向前上封采敵招架之手臂,左腿蹬擊敵腿,將敵跌倒。此為跌敵法,為三式組合之三。
第四十式“拗步左采右劈捶”,與第二十四式相同。
第四十一式“天分左栽捶”,除原地活步外,其余與第十七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四十二式“左螳螂雙封”,雙手合出、左腿退后,做出應對左側來敵的預備姿勢后,其余與第二式相同。
第四十三式“右螳螂雙封”,與第三式相同。
第四十四式“提膝右挑捶”,回身出雙手封采后面來敵從上中路攻來的右手臂,隨即提左膝探身用右挑捶挑擊敵下頦。此為單式上路進擊法。第二趟結束。
從以上十八勢全部招式所含的用法來看,其技法較為全面,拳打上中路為多,以劈、崩、挑、栽、圈、頂為主要拳法;肘法以盤肘的左右運用及重復出現突出其重要的技擊價值,轉肘表現其與敵貼身情境下的獨特擊法;腳法重在從下路攻擊,隱蔽性實用性很強;跌法側重表現螳螂拳的主要跌招蹬撲、腰斬等;兩式拿法融入組合招式中,增強了其技擊性等等。
另外,七星步的多用,一則是體現了該拳路的七星特性,再則是自身技擊的需要。所謂七星步,其實是螳螂拳的塌式步。即便是螳螂拳的同一招式,用了不同的步型,其技擊意義就大不一樣了。譬如“十八勢”中的防御招式左右兩式“大鵬展翅”,與太極梅花螳螂拳“梅花路”中的“雙封雙閉兩旁下”,除步型一為七星步一為寒雞步外,所有動作都一樣,用法也都是利用雙手臂和閃展騰挪的身步,御出猛烈地強敵來攻。但其技擊含義還有區別,此時七星步的功用是穩固下盤,抱門的雙手便于向中上二路出擊。寒雞步的功用則是,由于前腳為虛,所以即可便于活步從中上二路出手,更重要的是可及時從下路起腳攻擊敵已虛空的下身。所以,“十八勢”是具有經典意義的七星螳螂拳的原始套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