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瓊 康林峰 謝曉燕 張偉蘭
導讀:盡快解決不施化學農藥但仍使蔬菜生產達到優質高產的問題迫在眉睫,因此,探索了利用高溫悶棚措施,并輔助使用一些農業和物理防治方法,如增施有機肥、合理密植、清除雜草和蟲卵、懸掛粘蟲黃板、安裝誘蛾燈等,來提高豇豆的自身抗性,避免各種農藥的施用,同時達到高產的目的。

農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財富和文明,然而大量地使用化學農藥,不僅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同時也給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的為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對蔬菜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無農藥污染的蔬菜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研究與摸索出在蔬菜大棚中應用物理方法系統地控制病蟲害的方法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高溫悶棚措施,并輔助一些其他農業和物理方法,清除大棚及土壤中大部分的害蟲和蟲卵,降低棚內各類病菌基數,通過增施有機肥提高豇豆自身的抗性,為豇豆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避免使用各種農藥對蔬菜造成污染。
大棚豇豆地應選擇水源充足、土層深厚、多年種植的熟地,要求地勢平坦,避風向陽。鋼架大棚棚寬8 m,棚肩不低于1.8 m,在大棚兩端上方安裝活動窗;棚底安裝掃腳膜,掃腳膜地上部分高30 cm,埋入地下部分也不低于30 cm,防止棚外害蟲從地底鉆入棚內;棚肩到掃腳膜之間用25~30目的防蟲網固定在棚架上,大棚內安裝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及內外遮陽網。
首先在氣溫達到35℃的晴朗盛夏,將經過發酵的有機肥均勻地撒施于棚內表層土壤,每667 m2施用有機肥10 t[1],保證足夠的基肥促進植物的生長,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性,然后整平,再將大棚塑料薄膜全面覆蓋防蟲網,使整個大棚處于密封狀況,在烈日下暴曬3天。首次暴曬后,揭開活動的塑料棚膜進行散熱,降溫后按200 kg/667 m2均勻地撒施熟石灰,然后將表土淺翻一遍,翻耕的深度為15~20 cm,翻好后再將薄膜蓋上密封暴曬3天。第二次曬完后,再一次將棚膜掀開,降溫后將大棚土壤深翻一次,深度30~35 cm,將翻過的土用水澆透,然后將棚膜蓋上,開始第三次密封曬棚。曬完后,在定植前將地耙平整成1~1.2 m寬的平畦。
主要以秋延后為主。秋延后于7月中下旬播種,采收時間為8月中下旬到10月下旬。加強肥水管理,促其翻花結莢,采收期可延遲到11月中旬。
塑料大棚內豇豆的栽培,一般每667 m2種植1.5萬株,首先對選用的豇豆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選擇個粒飽滿的種子,將選出的種子于陽光下曬2~3天后,用55℃的溫水浸種15 min,然后再用25~30℃的溫水浸泡 10~12 h,撈出晾干[2,3]。
每個壟背播種2行,行株距為60 cm×40 cm,用工具開穴,澆足水,直接播3~4粒精選后的飽滿種子,覆蓋3 cm細土,播后覆蓋薄膜保溫保濕。
播種后,以30塊/667 m2的密度在大棚內高低錯落懸掛粘蟲黃板,不定時清除大棚外周圍雜草,并且在棚外安裝太陽能或頻振式誘蛾燈,工作人員在進出棚內工作時盡量快進快出,時刻記得關好棚門,減少隨風飄入棚內的害蟲。
幼苗期的最適宜溫度為26~28℃,秋延后豇豆出苗期由于外界氣溫高,為防止棚溫過高,要加強通風降溫或搭遮陽網,使棚內溫度不高于30℃。當幼苗出土或展現2片子葉時,應加強通風,防止溫度過高造成植株徒長,引發生長過旺或猝倒病。植株開始抽蔓時,進行吊蔓理蔓,離棚頂50 cm左右橫拉一根鐵絲,將吊繩系在鐵絲上。在此時期可選擇在晴好的天氣追施一次速效氮肥,667 m2滴施尿素10~15 kg[4],接近開花時及時控水,做到澆莢不澆花。
豇豆開花結莢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及較高的溫度,最適溫度為25~30℃,在中午溫度高于35℃時,要及時通風降溫。當主蔓30~40 cm長時,要引蔓上架。當主蔓長150 cm左右時開始打頂,促進側枝發展,對所有的側蔓都要摘心,靠近主蔓下部的側蔓留10節以上摘心,中部留5~7節,上部的留2~4 節[5,6]。 開花結莢前期,要加強肥水供應,嫩莢坐住后,每667 m2滴施尿素10~15 kg,之后每采收兩次追施一次速效肥,采收后每667 m2追施磷酸二銨或氮磷鉀三元復合肥20 kg。
豇豆開花第14天,莢果最長、鮮質量最大、莢果飽滿柔軟,此時為采收的最佳時期。
[1]申蒙,馬成明.日光溫室豇豆無公害栽培技術[J].山東蔬菜,2004(3):17-18.
[2]謝樹嶺,李培勝.秋露地豇豆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8):93-95.
[3]侯立新.鋼架塑料大棚豇豆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45-146.
[4]丁海勇.豇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2(22):38.
[5]黃明海.無公害豇豆栽培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03,28(3):28,48.
[6]李守勉.溫室設施蔬菜安全種植技術[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