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剛 □呂 磊 □于俊霞(湯陰縣水務局)
湯陰縣位于河南省北部,行政隸屬安陽市,地處東經114°13′~114°42′,北緯35°45′~36°01′之間,屬華北平原與太行山麓交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最高為西部五里崗184.00m,最低為東部泊地54.0m,
湯陰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兼有丘陵向平原過渡的地方性氣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495.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間,其中汛期占全年的63%,冬春季占17.70%,多年平均蒸發量為853.50mm,干旱指數為1.72,表現為半濕潤氣候特征。初夏期干旱平均2-3年一遇,盛夏伏旱五年兩遇,尤其是7月下旬到8月下旬的伏秋旱,危害更為明顯。
湯陰縣屬于海河流域漳衛河水系,境內以火龍崗為主分水嶺,又分屬兩個受水區,西部屬湯河受水區,主要河流有湯河、永通河、羑河三條河流,分別在中部和東部匯流向東注入衛河。火龍崗東部屬衛河受水區,有翟莊、紅衛、八里、趙王、故城五條人工開挖的排水溝直通衛河。根據有關水文地質資料,湯陰縣地下含水層屬第三紀風化巖石與裂隙水,地下水分布極不平衡,兩崗地區平均埋深在150m以下,單井出水量一般在40m3/h之間,平原富水區地下埋深在8~12m,單井出水量為60m3/h,礦化度低,水質良好,適于農田灌溉。
湯陰縣國內生產總值119.8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1.03億元,第二產業72.72億元,第三產業26.08億元,產業結構為17.50:60.70:21.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03元。
2.1.1 自產地表水資源
自產地表水資源由降水產生,受降水的時空分布和地形、土壤、植被等下墊面因素的影響而異,根據《2012年安陽市水資源公報》資料,湯陰縣地表水資源量為0.20億m3。
2.1.2 經水庫引蓄和調節的入境水
根據《2012年安陽市水資源公報》資料,湯河水庫2012年蓄水量為1.37億m3,琵琶寺2012年蓄水量為0.44億m3,羑河平均年徑流量約1335萬m3,除去每年已利用量約200萬m3和洪水流失量,還有約500萬m3可以作為灌溉用水。湯陰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06億m3。
地下水資源量主要指與大氣降水、地表水體有直接補給或排泄關系的動態地下水量,即參與現代水循環而且可以不斷更新的地下水量。湯陰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之和,并扣除二者的重復計算量。
根據物探普查結果,湯陰縣地下水可分為5個區:強富水區、富水區、平水區、弱水區、貧水區。湯陰縣地下水資源由降水入滲、河道側滲、渠道滲漏、水庫滲漏、灌溉回歸、側向補給等幾方面綜合形成。根據《安陽市水資源綜合評價》資料,湯陰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39億m3。
根據湯陰縣水資源的形成、運移轉化機理分析,計算水資源總量的計算公式為:W=R+Q-D=2.82億m3
參照《2012年安陽市水資源公報》成果,按照生活、工業、農業等的用水定額(生活60L/(人.d),工業24m3/萬元,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為900m3/hm2),依據湯陰縣農作物種植制度和灌溉制度,分析湯陰縣生活、生產、生態環境、農業灌溉需水量及林、牧、漁等需水量見表1(表中單位為億m3)。

表1 湯陰縣用水量匯總表
根據對湯陰縣不同年份用水調查的統計資料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歷年來節水工作的開展與實施,農業灌溉定額和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都呈下降趨勢,用水效率在不斷提高(該次預測分析中,人口增長率為0.47%),具體見表2(表中單位為億m3)。

表2 湯陰縣用水量預測分析表
通過對湯陰縣現狀年與未來10年的供水量、需水量的計算分析,其結果顯示,湯陰縣水資源可以滿足需水要求,余水可補充地下水,具體見表3(表中單位為億m3)。
2012年,安陽市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對湯河、衛河、羑河等監測點的水質進行了水質評價。參照《2012年安陽市水資源公報》成果,衛河安陽市境內全年水質類別為劣V類;湯河湯河水庫段水質類別為V類,但與上年相比,湯河水庫水質好轉。
2013年,湯陰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依據衛生部《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5750-2006)》的有關規定與程序,按照不同水源水類型,確定了282個檢測點,對湯陰縣地下水水質進行了檢測分析。檢測指標包括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15項、毒理學指標7項、細菌學指標4項、與消毒有關的指標1項。本次對湯陰縣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樣樣品共檢測282份,項目7614個,合格92份,合格率為32.62%。
湯陰縣水資源基本滿足生產生活需求,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需加大工農業節水設施建設,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時加強飲水安全建設,保證城鄉居民用水質量。節水最關鍵的不是節水技術,而是人們節水的意識,人們的用水習慣。倡導人們將淡水資源當作一種珍稀資源,節制使用。在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在需水管理理論指導下,以政府為主導,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管理、經濟、宣傳教育及科技的手段和措施,統一管理,科學配置,不僅能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