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星+++++唐玉華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養殖模式也不斷創新。近年來,江蘇省金湖縣通過漁業科技入戶惠民工程,積極引導養殖戶將“春放冬捕”的傳統模式改為“冬放冬捕”的新模式,即于當年冬季放養的魚種養殖至翌年冬季將成魚捕出,然后緊接著進行下一個周期的成魚養殖。冬放魚種具有早適應、早攝食、早生長和早受益等優點。筆者根據當地的養殖實踐,現將相關技術介紹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一、放苗前準備
1. 池塘清整
成魚捕撈結束后,排干池水,抓緊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包括鏟除池邊雜草、清除池底淤泥、加高加固池埂和疏通進排水渠等。
2. 池塘消毒
生產中可選用生石灰進行池塘消毒,用量為100千克/畝左右,方法是將生石灰打碎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勻潑灑,以殺滅病原菌、野雜魚等敵害生物。
3. 施肥培餌
清塘消毒結束后,投施經發酵消毒好的畜禽糞肥,施肥量為200~300千克/畝。施肥的作用是培肥水質,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為日后入池的魚種提供天然生物餌料。
二、魚種放養
1. 放養模式
為了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資源,應根據水深、水質、肥料、飼料等情況,采用多品種高密度混養模式。魚種混養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選擇混養品種時既要考慮到利用不同的水層,又要避免相互爭空間、爭飼料現象的發生,最好以1~2個品種為主養魚,適當混養其他魚類。如當地草料豐富,可考慮以草魚為主養魚,鳊魚次之,放養比例分別為40%和30%,混放20%的鯽魚和10%的鰱、鳙魚,養殖過程中以投喂水草和種植的青飼料為主,適量投喂部分配合料。如當地肥料來源較廣,可考慮以鰱、鳙魚為主養魚,放養比例為60%(鳙魚占10%),混放20%的鯽魚、10%的草魚和10%的鳊魚,養殖過程中以施肥為主,適當投喂部分青飼料和配合飼料。對于高產魚池而言,可考慮以鯽魚為主養魚,鳊魚次之,放養比例分別為60%和25%,混放15%的草、鰱、鳙魚,養殖過程中可全部投喂配合飼料。
2. 魚種質量
俗話說“種好魚滿塘”,這充分說明魚種質量在魚類養殖中的重要性。一般選擇放養經專池培育或在成魚池套養的本地魚種。對同齡魚種的質量要求是:規格整齊、膘肥體壯、體色鮮明、頭小背寬、尾柄粗短、鱗片完整、鰭條無損、游動活潑、逆水性強,且無傷無病、無寄生蟲。放養優質魚種具有適應力強、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出池規格大、養殖產量高和經濟效益好的特點。
3. 放養規格
放養魚種規格宜大不宜小。放養大規格魚種具有成活率高、病害少、生長快和上市早等優點。一齡魚種的規格要求:草、鰱、鳙魚種為4~6尾/千克,鯽、鳊魚種為20尾/千克。
4. 放養密度
魚種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水源水質、餌料組成、增氧措施、規格品種、管理水平、資金投入、養殖產量和市場行情等因素綜合考慮。在養殖生產中,要努力改善養殖環境,不斷提高養殖技能,充分利用水體空間,選擇合理的放養密度,以獲取最高的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單個品種的放養密度可用估算法進行計算:放養尾數=產量÷出池平均重量÷放養成活率。一般高密度精養魚池大規格魚種的放養密度為2000~2300尾/畝(150千克左右)。下面將江蘇省金湖縣魚種場某養殖戶的魚種放養實例介紹如下(見附表):
附表?? 金湖縣某養殖戶畝均魚種放養情況
5. 放養時間
一般選擇在12月放養魚種。此時水溫較低,水質穩定,魚體結實,鱗片緊密,在捕撈、運輸、放養操作過程中不易受傷,放養成活率高。
6. 魚種消毒
魚種放養前須用3%~5%食鹽溶液(不含碘)浸洗消毒5~10分鐘,以殺滅魚體表細菌和寄生蟲。
7. 放養方法
魚種應選擇在溫暖的中午放養,一定要避開風、雨、雪、凍等惡劣天氣。放養時動作要輕快,并一次放足。
三、技術管理
1. 水質管理
管理要抓好四點:一是保持高水位。冬季水溫較低,應將池塘水位調至最高,一般保持在2米左右。若發現漏水,應及時采取堵漏措施。水位一旦下降20厘米以后,應及時補加新水,以保持水位、水溫的相對穩定。二是定期換水。每隔20天左右換水1次,每次換水30%,實行先排后灌的去污調優法,保持水質潔爽。三是增鈣補磷。每20~30天施用1次生石灰和過磷酸鈣,用量分別為10~15千克/畝和3~4千克/畝,以提高池水中鈣、磷的含量,增強魚體抗寒力。四是增加溶氧。冬季仍須開機增氧,一般于晴天中午開機2小時左右,保持池水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2. 投喂管理
傳統養殖冬季不投飼,因魚種體內營養消耗過大得不到及時補充,往往會造成部分魚種死亡。近年來的養殖實踐證明,冬季仍應堅持投喂,以保證魚種生命活動的營養供給,確保魚種都能順利越冬。一般投喂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每3~5天投喂1次,日投飼量為池魚體重的0.5%~1.0%。若遇連續晴好天氣,水溫上升到8℃以上,魚種活動會逐漸增強,應適當增加投飼量。冰封后,可在冰洞口設點投喂飼料,以利于魚種及時攝食。具體投飼次數和投飼量應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種的活動、攝食情況靈活掌握。
3. 病害管理。堅持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魚種越冬期間,最常見的是水霉病,主要因放養時魚體受傷或水位過低凍傷而引起。因此,魚種放養前應進行消毒處理,以防將病原菌和寄生蟲帶入池內。放養時操作應認真細致,動作要輕快,盡量避免魚體受傷,并注意保持高水位,嚴防水位過低凍傷魚種。當發生水霉病時,用水霉凈(主要成分為水楊酸、殺菌劑、黏膜修復劑和穩定劑)進行治療,每畝每米水深用量為50毫升,方法是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勻潑灑。水霉凈對鰓霉病也有一定療效。魚種在冬季還易患口絲蟲病、車輪蟲病、斜管蟲病和豎鱗病等,發病時應及時診斷病因,科學選用高效、低毒、安全、價廉的漁藥進行治療,以免造成損失。在養殖過程中,嚴禁使用國家禁用漁藥。
4. 日常管理
池塘應有專人負責管理,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注意觀察魚種的活動、攝食情況,定期檢測能見度、酸堿度、溫度、溶氧等水質指標。當氣溫降到3℃時,應將池水加到最大水位。池面結冰后,應設法破冰,清除浮冰或其他污物,盡量縮短冰封期,以增強透光性,加強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產氧力,確保魚種安全度冬,為奪取成魚養殖生產的全面豐收開好頭、起好步。
(作者聯系地址:張太星?? 江蘇省金湖縣灘涂開發公司?? 郵編:211600;唐玉華?? 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郵編:211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