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蘊
摘要:《魯濱遜漂流記》從問世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作品中對人類自我的探索和認知的首創精神,促進了自傳題材小說的發展。本文以主人公在荒島的漂流與闖蕩過程為研究視角,探索作品中所蘊含的個人主義。
關鍵詞:《魯濱遜漂流記》;笛福;個人主義
引言
在歐美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自傳體形式創作的小說,當屬英國的首位現實主義作家笛福所創作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作者首次確立了人作為宇宙中主宰的偉大形象,這在二百年前是非常具有進步意義的。因為在那個需要征服自然的時代,人類太需要一個典型人物來證明自己的力量,作品所塑造的主人公魯濱遜的出現,正好迎合了時代的呼喚。然而由于作品所處的是人類征服自然,挑戰權威與人類潛能的大工業革命時代,作者難免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本文從作品中的主人公魯濱遜的荒島的求生與征服過程,來重新審視作品中所體現的個人主義。
一 笛福與《魯濱遜漂流記》基本介紹
笛福是在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史上具有領航者角色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才華橫溢,在沒有創作《魯濱遜漂流記》之前就已經在英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擁有相當顯赫的地位。他一生創作了很多廣為傳頌的小說,其中以日記的方式所創作的《魯濱遜漂流記》為他的“英國小說之父”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魯濱遜漂流記》是作家笛福根據身邊的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作者所塑造的主人公魯濱遜,非常具有冒險家精神,這一點帶有作者自傳的印記。在經歷一次嚴重的風暴之后,魯濱遜的船最終擱淺在美洲的一個不知名的島上。在沒有任何后勤支援的情況下,魯濱遜用自己的聰明與智慧,不僅在荒島活了下了,還最終成為了荒島的主人與實際的統治者。這其中,魯濱遜還平息了戰爭,救過一個野人的性命,并對他進行了教化使其成為一個非常忠心的奴仆。在經歷了長達二十五年的荒島漂泊后,魯濱遜終于被經過荒島的商船發現,從此結束了海外漂泊的生涯。回到英國后,魯濱遜的事跡被編寫為英雄史詩,為人們所傳頌,他也被資產階級奉為英雄。魯濱遜的晚年過得非常圓滿,除了偶爾去自己曾經開墾過的荒島去回味自己的創業激情之外,他大部分的時間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彼時,他已經成為了英國倡導個人奮斗與個人主義的典范。
二《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個人主義的內涵
本文所研究的“個人主義”與現在的“個人主義”無論從概念的內涵還是外延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首先,《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個人主義宣揚的是一種奮斗精神。
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封建統治剛剛結束。英國資產階級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對于新生的資產階級來說,一切都意味著艱難與挑戰。同樣,《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雖然在文明的社會接受過所謂的社會教育,可是當暴風雨把他吹到一個人跡罕至的荒島時,一切都是未知的挑戰。中國的古語所說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所描述的就是魯濱遜的現實遭遇。
在沒有任何的文明與科技設備支持的條件下,魯濱遜開始了自己艱難的奮斗之路。這種奮斗的軌跡與我們人類祖先的進化可以說是如出一轍。沒有火,就鉆木取火。沒有淡水,就收集雨水。魯濱遜慢慢地適應了荒島的生活,并且用了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把自己的荒島由落后的原始社會形態,慢慢地過渡到奴隸社會的時代。盡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個島上除了他自己就是一些野獸與野人。這種從無到有的奮斗精神正是資產階級所提倡的“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
其次,《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個人主義是一種征服自然的精神。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在自然面前大多處于一種被動與臣服的狀態。可是在《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以自己的聰明智慧證明了人類的存在價值。大自然可以用暴風雨把魯濱遜的船打翻,也可以用各種野獸與惡劣的環境來逼迫主人公臣服與放棄。但是,在強大的個人主義思想的武裝下,魯濱遜最終用人類特有的智慧實現了對大自然的征服。他可以開墾土地,把擱淺在島上的船上的種子播下,收獲豐富的糧食。他可以把各種野獸進行馴化,即使是未曾接受過任何人類文明的“星期五”,也在他的教導下,慢慢地具有了人的社會性。這些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
最后,《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個人主義體現的是一種對自我的無比信任。
對于任何人來說,荒島求生最難的不是活著,而是當發現自己恐怕一生都要在荒島度過時,如何說服自己去戰勝內心的寂寞與恐懼,勇敢地活下去。這對于魯濱遜來說,同樣是舉步維艱的,他也曾在寂寥的荒野大聲的哭喊。二十五年的時間,如同一個無形的牢籠讓魯濱遜覺得這是上帝對自己的冒失與輕率的懲罰。可是,在喪失所有的外在依靠之后,只有自己內心的強大信念可以支撐著自己繼續活下去。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恐怕很難想象二十五年的荒島生活對魯濱遜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但是,從這種個人主義的精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的內心的堅定信念是如此的重要與強大。可以說,這是我們人類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最后依然可以重新站起來的力量,也是最根本的力量。
三《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個人主義的時代啟示
雖然,在這部經典的作品中,主人公魯濱遜作為一個時代的英雄為我們所標榜和敬仰。但是,作品中所蘊含的個人主義在今天的時代里應該具有新的內容。
首先,新時代的個人主義應該包含著對自己生命的賞識。對我們而言,我們好像沒有機會和二百年前的魯濱遜一樣被暴風雨沖到一個無名的荒島。但是在生活的周圍,在我們的內心也會由于種種的原因與周遭的環境隔開。這里面有工作的挫折,有情感的失意,甚或疾病的困擾。但是無論是何種原因,我們都需要在內心尋找一個強大的壁壘,在那里我們的生命是充滿著正能量的,我們是欣賞和悅納自己的生命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命足夠的重視與賞識,那么在工業革命后期就不會出現類似于《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維特的自殺悲劇。
其次,新時代的個人主義應該包含著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與創新。拋開個人主義作為一種比較自私的偏見的觀點之外,新時代的個人主義更加提倡自己的大膽創新。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現在已經由過往的征服慢慢地向人與自然的和諧過渡。面對更多的未知的領域,無論是科學方面的,還是人類自身的自我認知,我們都應該從創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今天的文明與進步。因為,如果沒有對未知領域的創新與探索,我們總有一天會被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淘汰,自己把自己撇在文明的荒島之上。
最后,新時代的個人主義應該立足于全球。如果說,魯濱遜的個人冒險還帶有一點個人英雄主義的情懷的話,今天的時代要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具有全球觀,全局觀的世界個人主義。這種世界個人主義,要求我們拋開狹隘的自我奮斗與閉門造車的落后思想,在全球的思想格局中尋求最大化個人發展的同時,肩負起熱愛與保護地球這個整體的使命。因為和二百年前不同的是,今天的個人已經深深的根植于全球的土壤。全球和諧,個人與所在的國家才會和諧。
結語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個人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在當時曾掀起了一場文化與思想的革命。今天,當個人主義被注入一種新的內涵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我們應該從一個歷史的維度重新審視它自身的積極意義與負面影響。在今天的社會中每個個體或國家都在為自己的美好生活奮斗,這需要一種時代的個人主義重新煥發出新的內涵。但是,無論個人主義的內涵最后會做出哪個方向的改變,我們都應該像二百年前的魯濱遜一樣,面對只有一個人的荒島,面對漫長的二十五年的等待,依然用堅定的信念來守望自己的未來。因為人只有期待未來,守望未來,才會努力打造未來,擁有美好的未來。這也是作家笛福想通過《魯濱遜漂流記》最終要傳遞給我們的個人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 劉戈. 笛福和斯威夫特的“野蠻人”[J]. 外國文學評論. 2007(03)
[2] 許曉琴. 《魯濱遜漂流記》:18世紀典型的殖民主義敘事文本[J]. 世界文學評論. 2007(01)
[3] 張德明. 空間敘事、現代性主體與帝國政治——重讀《魯濱孫漂流記》[J]. 外國文學. 2007(02)
[4] 趙一娜. 殖民化的縮影:《魯濱遜·克盧梭》的后殖民視角閱讀[J]. 外國文學. 2004(03)
[5] 王文華. 魯濱遜形象的現代性反思[J]. 外國文學研究.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