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子馨
摘要:社區是城市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可持續概念則反映出群體對發展的態度。休·巴頓編寫的《可持續社區》對社區與社會的關聯性、社區本地性以及可持續社區的實際可操作性進行了解讀與研究,構建出可持續社區的發展脈絡。
1、簡介
《可持續社區:生態鄰里的潛能》(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he Potential for Eco-Neighbourhoods)的編者休·巴頓(Hugh Barton)在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接受教育并成為一位城市規劃師,目前是西英格蘭大學(UWE)建筑環境系的教授。他長期致力于城市環境與社區規劃方向的研究。
對于當今“持續不斷的移動化、私有化、商品化”的社會,社區于此有何關聯?是否有明顯的證據能證明,社區的“本地性”對人們很重要?另外,在本地層面上是否存在行動或計劃,使社區朝著更加可持續的未來發展?這本書展示了西英格蘭大學在這些問題上的研究成果。休·巴頓從對如何有效運作社區的個人經驗開始,并基于他的研究成果來逐層論述如何使社區的設計符合對環境、社會及經濟的可持續性原則。近十年來,英國在推進可持續社區發展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其規劃體系完整,層次清晰。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也是英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本書論述框架逐層遞進,著眼點在于“鄰里”,以小見大,并涉及到環境、經濟和社會多方面。
2、內容綜述
2.1 社區與鄰里
本書以休·巴頓對“鄰里”沖突的觀察為開端。他首先指出“社區”(community)的定義區別于“鄰里”(Neighbourhoods)。“社區”意味著有著人群是共同利益和相互認可的網絡,這種互相支持和友誼并不一定是“本地性”的反映。但是在這本書中,作者所討論的“社區”的概念與當地人認可的“鄰里”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有同一性,所研究的范圍是在本地社區的層面[1]5-6。而本書中所討論的“鄰里”概念的定義為:①人們可以行走到達的居住或混合功能區域;②區域由步行通道組織來形成規模;③區域具有可識別性。他指出社區主要的挑戰在于向可持續轉變的途徑上。生態鄰里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因為它涉及到諸多社會,環境,經濟和設計導向的問題。而隨后第二章節“生態村落:夢想與現實”中,Nigel Taylor從城市設計史中吸取經驗,對“我們面臨的真正挑戰不是建造個生態村落,而是使得現代化城市,以及居住其中的生活形態符合環境可持續性”進行了論證[1]28。因此第一部分設定了本書研究問題討論的進程,它提出但并未解答關于“為什么要在本地層面上更注重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
2.2 有關“鄰里”的再思考
在第二部分中,休·巴頓表達了他重新思考鄰里選擇的需求。他指出了社區鄰里的重要性,并針對如何規劃與設計做了功能性的討論這些章節包括了鄰里關系的理論論述、社區鄰里的設計問題、對住區密度的疑問和思考,以及全球生態社區的一些調查成果,包括生態鄰里的案例解讀。這一部分的幾章節都關注了新的住區,回顧了很多新興生態鄰里的經驗,并對如何提高“枯燥”的英國地產設計提供了意見和建議。針對如何增強社區鄰里,他作出了總結。但作者自己的調查顯示在很多地方卻反映了在執行生態化鄰里措施時有相當的制度和其他層面的限制。休·巴頓找到一些為數不多但真正意圖建造的可持續生態社區,在調查中這些社區都努力維持著基本的建設原則。盡管有許多全球性案例被引用,但作者還是存在“到底是什么在起主導作用”的疑問。當了解到更多關于制度和文化的因素是何如激勵這種社區來創新,我們就能從中受益,并評估它的優劣。
2.3社區及輔助性原則
此書的第三部分,“社區和輔助性原則”,主要關注可持續社區的意義,社區容量的發展,社區和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等問題。強調了基于本地層面的社區利益,指出當代社會網絡的重要性,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另外,還重點關注了“社區民主”和“自下而上”管理的相關問題。這反映在英國本土一些社區展開的行動中。他們總結道,盡管這些計劃在改善環境影響和資源使用上也許只帶來輕微影響,但是這些都加強了社區自治以及在社區內部進行改變的趨勢。即使資源豐富的社區也需要相互支持,來成為社區鄰里自主管理的合作伙伴;但這個支持需要允許做出改變和多次實驗。“真正的民主本身就是天生危險、會帶來多處不便并需要付出高昂代價”。 [1]175這些章節為這本書第四部分“本地化的資源管理”提供了一個恰當的切入點。
2.4本地層面的資源管理
在第四部分中,作者考察了社區能源供給的可行性,分析了在本地層面上的可持續性資源規劃的機會,例如閉合式的循環本地資源的做法,就是指忽略掉廢棄物的概念,將產生的垃圾等始終作為能源保持在這個本地層面的循環以內;提倡社區鄰里自身的食品生產,并解釋了本地出行交通系統如何優化設計,強調了在城市和鄉村的部分安全和犯罪問題的復雜性。
在最后一章“向可持續社區發展”中,對于如何發展可持續社區,休·巴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①社區居民應擁有想要轉變衰退的鄰里關系的愿望,②給予本地社區組織自己組織并展開活動的權力,③改變當地政府、專家和開發公司做決定的主流文化,④政府政策能支持它所要實現的可持續目標。并號召讀者應該踐行歌德的格言,即“大膽行事,力所能及并現在開始”。
3 對《可持續社區》的評價及反思
本書對“可持續性”從六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分別是:全球生態、自然資源、本地環境、社會供給、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自可持續的概念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以來,受到眾多相關領域的響應,在城市設計理論界也有較多研究。
首先,《可持續社區》突出了在“本地層面”范圍的研究,無論是從社會還是環境層面來說。書中指出通過地方分權的政策和方針的推進,包括地方21世紀議程,社區承租戶管理的措施以及“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動”的口號都反映出區域規模對可持續社區的影響。社區鄰里關系為居民提供了發展思維和做出本地決策的機會。社區鄰里關系在書中被總結到,“既是必須的又是可行的”。
書中案例顯示在環境層面上來說,歐洲各國的可持續社區發展模式略有差異,可持續社區一般都具備以下一些特征:①社區大都采用高密度的開發模式, 發揮規模效應來滿足居民對住房的大量需求;②社區選址逐漸由綠地逐漸傾向于棕地,對廢棄的場地進行重新開發,并且尊重場地的原有歷史;③規劃合理且有秩序的交通道路體系,使布局整體化;④社區配備促進居民相互溝通與交流的高質量人性化公共空間和設施;⑤尊重環境, 運用節能的科技手段保護水、電、氣等資源,并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目前我國有些可持續社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環境建設上,未有用心在社區小規模范圍內合理設計來提升設施的使用率;部分以“可持續”、“生態”、“綠色”等概念作為銷售賣點的開發商認為只要規劃大面積的水域或綠地就可以達到生態社區的目標。這樣既忽視環境保護層面,又忽視了社會層面的生活質量,從而難以將可持續真正落實到社區層面上。
其次,研究者關注了“社區”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轉變,以此來研究所形成的鄰里對可持續發展會帶來的影響。隨著人們居住方式的改變和個人周邊環境的變化,人們的交流隨著科技的發展也遠離了面對面的形式,全球化的進程也使人們的社會網絡趨于國際化。而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社區鄰里的變化。因此如何和諧社區鄰里氛圍,塑造具有強烈歸屬感和凝聚力的社區環境,需要考慮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書中指出社區的可持續性由正式機構組織與非正式的社會網絡不斷相互作用而形成。
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社會網絡的優勢。首先,社會網絡能促進居民在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健康[3]。他們能獲得更多資源,得到實際援助,以及在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議。其次,艾莉森·吉爾克里斯特指出社會網絡使居民共享生活便利并促進社會和諧[3]149。再者,非正式的社會網絡會以其自身的經驗和觀點來幫助居民互相拓寬視野,避免錯誤。因此這都表明了社會網絡和志愿者協會在當地居民、私人機構和政府之間扮演重要角色,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第三,本書試圖縮小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差距。可持續的概念提出是因為環境問題而引起的,但可持續發展應當同時關注人與環境間的關系以及社會層面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某些“特定功能”的可持續性可以在社區范圍內被“設計”,例如關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舉措;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人們不能“設計”相關的社會議題,例如社區參與治理的問題。
在英國,構成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和行動計劃的核心準則之一是確保在可持續社區發展的社會層面,能實現強大、健康且公平的社會。這意味著在現有及未來的社區里,要去試圖滿足所有人群的多樣化需求,促進個人幸福感、社會的和諧和包容,同時創造平等機會。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社區的目標,從社會層面的角度來說,“自下而上”的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地方21世紀議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的典型模式是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志愿者和社區部門之間有效的合作關系[1]7。因此,包括居民參與、社區發展和鄰里和諧等,所有的這些方面都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這奠定了在社區發展和下一步城市建設工作中的組織策略的基礎。暴力犯罪率也因為強大的社區參與而呈減少趨勢[4]。
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是社區居民的自身利益,而不同地方所遇到的問題也不一而同。因此,如何將有限的地方資源投入到社區關鍵問題的解決中,就需要地方政府、民眾和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分析,來增強其可操作性。作為體現個人利益的場所,這種小空間小范圍的規劃開發應該先明確誰是設計的主導者,誰是設計的受益人,通過公眾參與來發揮居民在社區發展中的作用。這種強調“自下而上的發展”,從決定的一開始社區居民作為主要的受益者,也就必然要求能全程參與到整個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去。城鄉發展是我國當前發展的重要主題,無論是城鎮化還是鄉村建設都可以從本地社區的發展開始。在做到城鄉統籌的區域性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應將“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社區發展納入到整個城鄉體系中去。正如休·巴頓在書中所寫的“立足本地、放眼全球”,正代表著可持續社區發展觀的理念和態度。
參考文獻:
[1] Barton H.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he potential for eco-neighbourhoods[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2] Barton H, Grant M, Guise R. Shaping neighbourhoods: for local health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M]. Routledge, 2003.
[3] Pilisuk M, Parks S H. The healing web: Social networks and human survival[M].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6.
[4]Worple, K.. Nothing to fear: trust and respect in urban communities. [M]London: Comedia,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