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鵬 易亞運
摘 要:中國民間美術中的建筑藝術集中體現在豐富多樣的傳統民居當中,作為一種獨特民居形式的吊腳樓,是民間美術建筑中的代表,也是民間文化的有形載體,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一定的民間美術特征,它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從民間美術的角度來考查研究民間建筑吊腳樓的特征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民間美術;吊腳樓;特征
吊腳樓在我國的華南和西南地區最為常見,尤其是湘西、鄂西、四川、重慶等地區,我們經常在古鎮里能見到吊腳樓的影子,如鳳凰古鎮、貴郎德上寨古鎮、龔灘古鎮、中山古鎮、忠縣石寶寨古鎮等。以民間美術的角度重新來認識傳統民居吊腳樓,對于延續傳統建筑文脈,保護民族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民間美術”,具體而言,是偉大的勞動人民采用當地的常用材料、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進行創作,并一代代傳承和發展下來的藝術形態。它表達的是人們質樸的審美觀念。因此,民間美術具有原發性、集體性、傳承性、區域性和工藝性的基本特征。民間美術的特征正反映在傳統民居吊腳樓上。
一、原發性特征
吊腳樓保留著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原發性,帶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點。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實用性的造型和材料的選擇上。首先它是在巢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其特點是善于適應地形,利用地形,占用較少的地面而能有較大的使用空間。在炎熱多雨潮濕的山區,它可防潮避濕,通風干爽。充分體現了吊腳樓的“好用”。吊腳樓的建造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以木竹為主要材料,通常用杉木作為其屋架構件,室內鋪設竹木樓板,墻壁用竹編夾壁墻,雙面或單面抹灰,也有的用竹編墉或木板墻。捆綁材料一般用竹蔑條、鉛絲或棕繩。體現了吊腳樓的“省料”與“就地取材”的特點。“好用”“省料”“就地取材”便高度概括了吊腳樓的原發性特征。
二、集體性特征
吊角樓這種建筑形式凝聚了千百年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創作成果。俗話稱“依山傍水吊腳樓”。的確,吊腳樓既可依山而建,也可臨水而建。絕大多數吊腳樓的下部分位于地勢低洼處,比如說在水邊,這樣下層就比較潮濕,不適宜人居住,于是,人們就將下部分主要用于儲存糧食或圈養牲畜等。因此,這種房屋構造能抵御自然災害對人和畜牲的侵襲,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可以防止牲畜被野獸叼走或防止財物被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結構提高了人們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這正是中華民族集體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的體現。因此,吊腳樓的集體性特征就不言而喻了。
三、傳承性特征
以重慶吊腳樓為例,重慶吊腳樓歷史悠久,史籍有載,早在東漢時,重慶山城“地勢剛險”,但“皆重屋累居”,南北朝“成漢”時期,大量僚民從貴州遷入,使干欄吊腳樓形式在川內興盛一時,宋代“渝之山谷……鄉俗構屋高樹”,以后歷代都未曾斷絕,盡管建筑壽命不長,屢建屢毀,但吊腳樓形態長盛不衰,至今仍保有一定數量的吊腳樓。遺憾的是很多吊腳樓已經破舊不堪,但是,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重慶的吊腳樓已然成為巴渝的文化遺產,得到了政府以及各方的有力保護。比如,重新修建的洪崖洞吊腳樓,就是以過去的重慶吊腳樓為藍本而修建的今天的吊腳樓,成為了重慶一個著名景點。無論是曾經的吊腳樓,還是現在的吊腳樓,都體現出重慶吊腳樓的魅力與文化,讓巴渝特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續與傳承。這就是它的傳承性特征。
四、區域性特征
無論何處的吊腳樓都是由當地人民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特有的民族習俗、歷史地位等諸多自然與社會因素共同造就的。吊腳樓的區域性特征,更多的體現在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上。吊腳樓本身就是西南民居的代表,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就已經顯示出了它的區域性。同時,不同地方的吊腳樓,也有不一樣的風貌。如郎德上寨內的吊腳樓,在住人的中層外廊裝有“美人靠”或“吳王靠”的曲木欄桿,其他地方的吊腳樓則不常見。龔灘古鎮的吊腳樓又多用塊石做基底,層層壘疊,是“最長命的吊腳樓”。湘西鳳凰古城河岸吊腳樓多以簡潔的形態呈現,并沿江聯排而建,其建筑形態融入了徽派建筑的某些特征, 如山墻、屋脊的處理手法,白墻黑瓦的色彩傾向等。重慶地區的吊腳樓有柱足長伸、危樓臨風的綽約風姿。由此可見,由于地形地貌的不同,民族及地域文化的不同,就使吊腳樓有了差異性,這就是吊腳樓的區域性特征。
五、工藝性特征
吊腳樓多分布于山區,樹多木材多,無論梁、柱、板、櫞、檁、榫,都用木材加工而成。其最大的特點是無論建造多少棟樓,建造的樓多高,工匠們都不需畫圖紙,其形式及數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長短和開卯作榫的部位,他們皆胸有成竹。同時,匠師們在修建吊腳樓時,不需一釘一鐵,均以榫穿卯相連,始終包含著對木材的人文開發和充分利用,體現出木材自身的肌理、紋飾、光澤等自然形態特征。建造得是牢固、美觀、大方且雄偉壯觀。因此,吊腳樓體現了勞動人民木構建筑技藝的博大精深和非凡的建筑技藝,是我國傳統民間建筑的杰出代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吊角樓這種建筑形式蘊含了自然而樸素的建筑方法,凝聚了千百年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它是凝固的民間民族文化,是物化了的社會。它的建造過程、結構功能、外觀造型等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出一定的文化觀念,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與手段。它豐富了民間民族文化,是民間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現如今,很多吊腳樓由于破舊不堪而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我想我們有理由來保護它,用一種合理的方式讓它繼續存在,讓我們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續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