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權 孟曉榮 樓寬曠
摘要:城市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隨之帶動了農村地區的閑暇生活發生改變,就農村個特殊群體進行研究,了解他們的閑暇生活狀況以及背后存在的問題,改善閑暇生活,為城市化提供新的研究角度,也為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城市化;閑暇生活;農村群體;精神文明建設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變遷過程,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流程。城市化的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空間城市化這樣的主要內容。人口城市化,主要是從事農業活動為主的人口轉變為從事非農業活動并脫離小農經濟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人口變化。空間城市化,指在地理空間上的公共空間和社會環境以及相關的社會公共服務由不健全轉化為健全,逐漸形成體系,形成向外發散提供相應功能的不斷完善。這樣的經濟社會的變遷帶來的是農業社會中的人口的密度不斷提高以及相關的主流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實質是農民的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轉變。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作為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閑暇生活也隨之發生改變,農民的閑暇生活的變化也反映出城市化給個人生活帶來的種種問題。研究這些背后存在的問題,也有助于對城市化的進程進行指導。
城市化帶來的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對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問題的影響,在城市化浪潮的影響下,出現了失地農民和農民工,而失地農民又分為主動失地和被動失地兩種情況。這樣,按照各自的身份屬性,農村地區的特征人口可以基本由失地農民,農民工,青少年等多個群體構成,調研的立足點也是通過對這幾個群體進行研究了解到農村地區的閑暇生活的現狀從而發現背后的問題進而研究城市化對農村地區公共生活的影響,實現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的高峰。
根據我們在三地的調查,不管在企業還是個體經營中,城市農民工工作時間長是主要特征,每天工作的時間大多在10小時以上,個別甚至達到了14個小時以上,而且大多沒有加班工資。低薪酬高強度的勞動帶來的是身體的疲憊和經濟上的拮據,這樣就極大的限制了農民工的閑暇生活的不斷豐富和提高,很難有機會去進行自我實現。同時,閑暇時間開展的年齡差異也是很重要的特征:年紀輕的農民工在閑暇時間上的花費普遍高于年老的農民工;閑暇時間的性別差異也不斷明顯:男性農民工的閑暇時間普遍多余女性農民工。而由于農民工從事的大多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因此閑暇時間的安排在職業上沒有太大的差距。同樣的,農民工的自我提高的需求受制于現實條件,很難得到滿足,也很少有一些城市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和設施。
城市農民工的閑暇生活反映了城市化浪潮下,產業結構調整對于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極度需求和城市的公共服務承載能力有限的矛盾,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勢必會對城市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出挑戰,如何解決好他們的需求,協調好本地居民與外來者之間的關系,成為城市管理者的一個重要議題。
在農村地區,失地農民的數量不斷增多,日益成為農村的主要人口,在失地農民這個特殊的群體中,分為主動失地和被動失地兩種情況。主動失地,意味著農民主動放棄了對土地的所有權,將土地進行租賃或者轉讓以謀求更好的經濟利益,這樣的農民在農村地區不是少數。而被動失地的農民則更多的體現了農村地區的土地矛盾的擴張,受制于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個人為政府企業等大的集團進行讓步,低價甚至無償的把土地讓渡,被動失去土地的農民往往沒有什么一技之長,很難在離開土地的地方謀取一份好的工作,往往就成為盲目流動人口,向城市地區遷徙,或者在本地成為臨時勞動力,失去自我擇業的權利。
主動失地農民在經濟上沒有太大的壓力,在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后,他們的生活獲得了很大的改觀,一定程度上可以脫離農業勞動,滿足較高等級的生存發展需要,這樣,用于閑暇生活的時間也相對增多,在調研中顯示,主動失地的農民一般集中在富裕地區,同時,村鎮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擁有良好的教育基礎,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主動失地的農民成為了農村閑暇生活的最廣泛的一批受益者。
而被動失地農民則不一樣,一定程度上他們是被迫放棄了自己的土地,在放棄土地后,生活的成本增高,使得大多數人忙于生計而奔波不能閑下來安排自己的娛樂生活,同時,被動失地農民又相對貧困,自身的文化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被動失地的農民的閑暇生活在失地后變得更加的匱乏,大量的人沒有合適的娛樂渠道,只能通過看電視、聊天、街面上閑逛來打發自己少量的閑暇時間。
農村地區的青少年的閑暇生活相對于成人而言是比較豐富的,這主要是得益于他們沒有經濟壓力,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讀書,與直接的生產活動隔離開來。根據調查發現,農村地區的青少年的娛樂活動過大多與網絡相關,許多的年輕人在閑暇時間逗留網吧,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網絡游戲,當問及是否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的時候,他們紛紛表示,沒有什么可以玩的地方,只好在網吧里消磨時間。這說明,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特別是在青少年這一方面,學校沒有提供足夠的文娛活動來幫助青少年在課余時間提供良好的第二課堂教育,只好放任他們流入網吧等地方,這位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同時,不得忽視的是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問題,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往往由爺爺奶奶這一輩照看或者獨自生活,往往缺乏家庭的有效約束力,這讓他們失去了家庭這一天然的閑暇生活開展的場所,不能很好的利用家庭環境來豐富課余生活,不斷發展提高自己。
城市化給農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挑戰。“農民貧困的根源就在于文化歧視,主流文化長期以來都漠視農民”①通過改進閑暇生活,滿足農民的發展需要,提高文化素質,不斷的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建設精神家園,實現農村地區文化繁榮,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軟件保障。
注釋:
①倪傳明、祝東紅《把農民工納入到主流文化視野中——論公共圖書館如何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圖書情報知識》200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