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清
摘要:本文運用克里斯蒂安·諾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對老舍先生的散文《我有一個志愿》的翻譯實踐進行指導,從分析文本的文內因素和文外因素入手,研究原文本特點,進而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本次研究是對諾德文本分析模式指導翻譯實踐的一次探索,文內外因素分析有助于譯者對原文本的理解,準確掌握原文本和源語言文化特點,提供更加準確的翻譯,使讀者通過譯文對原文本有正確的理解。
關鍵詞:文本分析;《我有一個志愿》;英譯
散文《我有一個志愿》是作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篇優秀散文,文章主要講述作者對于戲劇創作的志向和希冀,本文旨在研究諾德的文本分析模式下《我有一個志愿》的翻譯實踐。
一、 循環模式(Looping Model)
諾德從翻譯目的出發,提出了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過程的循環模式。循環模式的內容包括制定翻譯綱要、文本分析、翻譯策略的選擇和譯文輸出,它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1、文本分析
諾德(2006)將文本中的語言因素分為“文外因素”和“文內因素”。“文外因素”是指文本發送者、發送者意圖、文本接受者、媒介、交際場所、交際時間、交際動機和文本功能,各因素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文內因素”是指文本主題、文本內容、前提、文本結構、非文本因素、詞匯、句子結構和超音段特征。這些因素與文本本身相關,文內各因素之間也相互影響,此外,文外各因素和文內各因素彼此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彼此牽連,文本分析也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國內對諾德的翻譯文本分析模式進行理論研究的主要有:駱雯雁(2012)、陳紫薇(2011)等,應用研究的有:侯麗芬(2011)、袁健蘭(2011)等。
二、 原文本文本分析
1、 文外因素分析
本文的文本發送者是老舍;其意圖在文本內有所表述。原文中講到“是表達戲劇的
重要性以及寫好劇本的決心;文本接受者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普通大眾;媒介為紙質、網絡等;交際場所是讀者所在地;交際時間為文章的發表時間即20世紀40年代;作者創作文章的動機是當時適逢戲劇節,作者有意愿抒發對戲劇的看法和感情;文本功能為指稱功能。
2、文內因素分析
就原文主題而言,原文是主體一致的單一文本;文章主題是通過講述文藝與戲劇的重要性,表達作者在戲劇方面有所成就的決心;通過文內分析得出的主題與文外因素分析中對主題的假設相符;主題在文章標題中有所體現,但是文章開頭并未提及文章主題;文章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原因是文章屬于說理性散文,具有說理性散文的常見特點,如形散神聚,具有議論文說理的特色等。
對于原文的內容,首先文外因素分析中的發送者意圖在原文中有所體現;通過對原文信息單元的理解和處理,可以看出原文說理性較強,感情深刻。
在前提方面,原文屬于現實性文本,文章中并沒有明確指出文章內容是現實還是虛構,但文章對此有所暗示,如文中開頭講述“我”即作者的情況,通過論述向“你”即讀者闡明文藝和戲劇的現實情況。原文出現冗余—文中不斷強調戲劇是“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文本結構,原文屬于獨立文本,文章結構為總分總結構,根據散文常見行文格式,文章采用環扣式結構,即作者分別論述了“文藝”和“戲劇”的重要性,而“文藝”是“戲劇”的基礎,“戲劇”是對“文藝”的深化。原文部分內容符合主位同一推進模式,如“要達到這個志愿,我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原文不含非文本因素。
在詞匯方面,原文用詞既簡單明了,又生動形象,如“…去‘養我的眼睛”,“養”字體現出在作者心中戲劇的分量和意義;“…都比它的哥哥們更漂亮、活潑、文雅的多”,其中“漂亮、活潑、文雅”體現出作者樸實卻精致考究的用詞特點。另外,原文多采用同一詞語結構重復使用的手法,對所表達的觀點進行強調。
在句子結構方面,原文長短句結合使用,同時多處用到感嘆句、反問句和排比句式,增強情感表達效果。根據目標語言表達習慣,譯者需要對某些句式的翻譯稍作調整,如文章前兩句話“我卻要在今天——戲劇節一一定下這么一個大志愿。”翻譯為“I want to make a resolution on the occasion of this Drama Festival.”省略了原文中的破折號,使句子表達重心放在句首,更加直接明了。
對于原文的超語段特征,原文多處采用感嘆句和反問句,是情感表達更加強烈。如“…而是想在文化的建設中寫寫少不得的戲劇呀!”等。
三、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翻譯實踐
1、直譯
譯文為了保留了原文的行文結構,大部分采用直譯方法進行翻譯。首先,保留主位同一推進模式,以及原文條理清晰、論證有力的特點。其次,直譯原文中多次出現的感嘆句、反問句和排比句,力圖保持與原文同樣的情感表達效果。
例1你看,戲劇有多么重要!
You see how important drama is!
例2戲劇既是這么大的東西,我怎能不為要寫個劇本而下個很大的志愿呢?
Since drama is so important, don't you think I should make a resolution to write one?
2、意譯
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言表達習慣,即使目標語言讀者能夠對原文有更透徹的理解:
例1文化有多么高,多么大,它也就有多么高,多么大。
It develops along with culture.
譯文沒有保留原文中“多么…多么…”的句式,因為如果把“高”和“大”直接譯為“high”和“large”,會產生歧義,而采用意譯方法,能夠更加準確的表達出戲劇與文化的緊密聯系。
3、增譯
有些地方采取增譯方法,這是為了結合上下文的需要,更清楚地表達原意。
例1這并不是要湊湊熱鬧……
I am not mean to following other drama writers……
此處沒有把“湊湊熱鬧”直接譯出,而是翻譯為“follow other drama writers”,原文中并沒有提到“湊哪里的熱鬧”,但是可以推測出這里的“熱鬧”是指“效仿別的戲劇創作者”,所以采用增譯,是文義表達更加明了。
4、合句法
形式上為兩個句子或多個句子,但意思緊密相關,只要譯文不顯得冗長,是可以合譯成一個句子的。
例1我向來沒說過自己有如何了不起的學問與天才,也沒覺得誰的職業比我自己的高貴或低賤。
…and never hold that my profession is superior or inferior.
這句話中的兩個句子成分在意思上緊密相關,采用合句法翻譯,可以意思表達更加緊湊。
例2文化滋養藝術,藝術又翻回頭來領導文化,建設文化。
Literature and arts take nourishment from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guide and promote culture.
這句話的前后意思聯系也很緊密,翻譯時將“藝術”當作主語,合譯為一句,在結構上更緊湊。
5、逆譯法
漢語表達往往是按時間或邏輯的順序進行的,所表達的重點通常位于句子末端,而英語與漢語恰恰相反,信息重點往往位于句子開端。為了能成功向目標語言讀者展示原文含義,有時需要用到逆譯法。
例1雖然我是個沒有什么遠志的人,我卻要在今天——戲劇節一一定下這么一個大志愿。
I want to make a resolution on the occasion of this Drama Festival though I am not an ambitious person.
這句話中作者想表達的信息重點是“定下這么一個大志愿”,所以翻譯時將“志愿”提前,“雖然”置后,更貼切地表達出原文意思。
四、結語
本文運用諾德的文本分析模式指導散文《我有一個志愿》的翻譯實踐,通過分析文本的文內因素和文外因素,選擇合理的翻譯策略和合適的翻譯方法。此外,本文發現:諾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對原文本并不是完全適用,只有絕大部分內容可通過運用該模式進行分析,但部分內容無法套用該模式,值得后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Nord, Christiane. (2006).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 陳紫薇, (2011). 平行文本比較模式與文本分析模式之比較分析.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 1, 95-98.
[3] 侯麗芬, (2011).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英譯過程分析-運用諾德的翻譯文本分析模式. 劍南文學( 經典教苑) , 9, 102-103.
[4] 駱雯雁, (2012).論諾德文本分析模式對翻譯批評的意義.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1, 125-128.
[5] 袁健蘭, (2011). 文本分析模式指導下的新聞語篇翻譯.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1, 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