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在語言習得中包含著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本文所說的第一語言指的是母語或本族語,第二語言指的是學習者在獲得母語后學習的另一種語言。二者在習得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通過對比研究,在這些差異中得到啟示,提出幾點更好的推進成人第二語言習得的教學方法。
關鍵字:兒童第一語言習得;成人第二語言習得;差異
一、 引言
正如胡明揚先生所說,兒童第一語言習得“是一個艱苦、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輕松愉快而又簡短的過程”,而且“一個學齡前的兒童所掌握的僅僅是最簡單的生活口語,語法現象和習慣用法都是比較簡單的,語匯也是很貧乏的”。(胡明揚 1993)但是,每個國家的每個生理正常的兒童雖然成長環境不同、認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卻幾乎都能在學齡前的四五年時間里,通過自然習得較為熟練的掌握第一語言(母語)的口語。而智力、認知能力發展成熟,經驗豐富的成年人卻很難完全成功地掌握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復雜且收效甚微。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語言學家都對這一既定的事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我們從二者的差異入手來分析這種現象。
二、 兒童第一語言習得與成人第二語言習得的差異
很多外國成年人都感覺學習漢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中國兒童自然習得母語卻很順利。本文從以下幾點探討造成二者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主體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同
兒童是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自然習得母語,沒有語法結構等語言輸入對其造成束縛,語言輸入量也不是很大,因此心理壓力較小。而且當兒童進行語言輸出時,如果正確便會得到父母的表揚,說錯也不會有過多的批評,所以兒童對于自己運用母語是否得當并不十分在意。而第二語言習得就有所不同,通常來說我國的外語教學都是從學音標開始,接著輸入大量的詞匯以及語法知識,而學習者在沒有完全掌握這些語言規則之后就要接受語言輸出的考驗,這無疑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不小的負擔。出現錯誤時教師會給予一定的改正,有時候會增加學習者的壓力以及對語言輸出的恐懼。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考試測驗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一定程度上會給學習者帶來消極、厭煩的情緒,而這勢必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二)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的動力不同
兒童與成人學習語言的動力并不一樣。兒童習得第一語言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機。如果兒童不會說出“飯”、“餓”就無法滿足他生存的需要。兒童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這種好奇心促使他想要了解他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學習母語就有一種持久的動力,不需要外力的敦促就可以成功掌握。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兒童與成人習得語言都是為了進行交際。但是,如果純粹地把兒童學習母語當作為了交際就顯得有些站不住腳,因為母語是漢語的兒童不必把每個詞語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都掌握得那么清楚就可以正常與人交流,因為交際過程中對句法成分并不介意。因此,兒童學習母語的動力并不完全來自社會交際,而是一種人類情感上的必需。
成人習得第二語言的動力來自很多方面。如果學習者想要融入到目的語環境中,那么對于第二語言的掌握程度就有較高的要求,因為不能流利地用目的語進行交談會影響到生存。出于這個目的的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的動力比較強烈,而受其他目的影響的學習者已經有了母
語滿足他的生存需要,學習第二語言的動力是受到其意志的支配的。大部分的成年人在學習到一定階段后就難以取得進步,語言中的某一部分會停滯不前,產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現象。而這一狀態在短時間內還無法改變,學習者會感到力不從心,學習第二語言的興趣減弱,付出的努力也隨之減少,第二語言學習者真正能夠像母語者一樣交際的情況還很少。因此,使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的過程中保持堅定的動力是掌握第二語言的關鍵。
(三)兒童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的環境和方式不同
學習環境和語言輸入方式的不同是造成兒童與成年人語言習得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兒童在家庭、社會甚至父母這些天然的環境中學習母語,為他掌握母語提供了非常豐富有利的條件。兒童根據交際需要由遠及近、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從中吸收他能吸收的語言材料,這是一種很徹底的“沉浸法”。(劉珣 2000)兒童每天都在母語環境中生活,除了睡覺外都在接觸母語,這樣長時間的語言輸入量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很難做到的。但是在自然環境中學習的母語也有一定的缺陷。兒童所接觸到的語言大部分是針對他說的話,大人們為了使孩子聽懂,就會把語言簡化、通俗化,往往缺乏條理,在語法結構上并不嚴謹,需要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
而成人是在課堂環境中習得第二語言的。學習一門外語都要先從語音開始,接著學習詞匯、語法知識,而每節課的課時都是有限的,整個學期的課時也比不上兒童在自然環境中接觸母語的時間長度,此外,每個人在課堂中的掌握程度又不一樣,因而成人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相對緩慢,學習的成果也大不一樣。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課堂學習的好處。一方面,課堂教學都是在系統的有條理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的,學習效率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給予專業的糾正和解答,這一點比兒童在家庭環境學習的語言規范很多。二者最為重要的差異在于,兒童是在生動的交際活動中加強母語的運用,是切切實實的參與到交際過程中的,他在學到地道的語言的同時培養了語言交際能力。而成人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無法真實的融入到目的語社會里,課堂只能提供一些模擬的練習,缺乏真實的語境使得成人習得的第二語言不能有效的提高交際能力。為此我們研究了第二語言是韓語的學習者,他們在課堂環境中學習韓語,對于韓語及韓國文化也有濃厚的興趣。在學習語音知識時學習效果不錯,能夠掌握簡單的習慣用語。第二學期進一步學習韓語語法的成果明顯不如第一學期,韓語語序與漢語語序不同,這使得他們在說話前要用母語想一遍才能勉強用韓語表達。課堂上的分組練習也比較有限,缺乏韓語交際環境使得他們在這一階段無法取得較大的進步。這充分說明了學習環境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
三、 研究兒童第一語言習得與成人第二語言習得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從二者的差異可以看出,成年人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更為艱難,因此我們可以從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中借鑒一些有效的辦法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一)在語境中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綜上所述的差異使我們不得不承認,語境是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在實踐中培養語言交際能力,讓留學生融入目的語社會中才是最好的辦法。我曾教過一個非洲留學生,在學習“就”和“才”的用法時,他表現得十分困惑,讓我舉一些例子給他提供一個語境來理解。我舉了“她十點鐘就到教室了”和“她十點鐘才到教室” 這兩個句子,二者都表示時間,但是意思卻大不相同。“就”表示一件事發生的時間先于預期的時間,而“才”表示后于。而且“就”不能單用必須和“了”放在一起,而“才”只能單用。我這樣給留學生解釋之后他很快就明白了。漢語副詞的用法比較復雜,要結合語境來教學才能事半功倍。此外,漢語里一詞多義的用法也很多,往往比較抽象,只有把詞放到特定的語境中才能區分出具體的含義。
正如我們所知,人們的交際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社會中完成的,人們的交際內容和所要表達的信息也只有憑借語境才能確定:幫助聽話者聽出說話者的言外之意、排除歧義、幫助聽話者確定具體的含義等。只有了解了語境意義說話才能有理有據、恰到好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既要重視漢語的結構框架,更要重視漢語的交際功能,語音、詞匯、語法及漢字的教學都要充分體現這個理念。在教授給學習者基本的漢語知識的前提下,有意識的提高學習者使用漢語交際的能力。
我們可以利用圖片、實物、情景對話等方式來創造語境,教學形式的多樣能夠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增強趣味性,讓學習漢語成為一種充滿活力的事情,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參與進來,雙方的積極互動才能形成一個生動的真實的語言習得環境。
(二)鼓勵學生積極地“生成”語言
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由于心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會像兒童那樣大膽的進行語言交際,害怕出錯的心理是他們不敢張口說話的主要原因。學習者在沒有完全掌握目的語的情況下會產生一些規律性的錯誤即偏誤。比如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英語,用過去時態表達時常常忘記加“d”。學習者對這種規律性的錯誤往往沒有察覺,下次可能還會出現,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給予糾正。但是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不同類型的學生在糾正的錯誤里得到的語言輸入并不相同。外向型的自信的學習者能夠從中得到啟發,犯錯誤并不會影響他們繼續交際的動力。而內向型的抑制心較強的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更強烈一些,可能不愿意老師當面指出他的錯誤,這就會延誤糾正偏誤的最佳時機。過高的自我保護心理顯然不利于第二語言習得,這就需要學習者和老師共同努力來克服這座大山。
首先,教師在剛開始上課之前應該主動了解該班每個學生的性格、國別、性別,興趣愛好。這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并不是件難事,因為每個班級的人數都不是太多,這是小班教學的好處。對于性格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引導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可以給不怕犯錯的學生多一些正面的指導,培養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自尊心較強的學生更多的鼓勵,讓他最大限度地“生成”語言,在課堂上給他更多語言輸出的機會,采取更委婉的方式糾正錯誤。在課下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對于他容易出錯的地方做出足夠的估計,并想出應對錯誤的有效辦法。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具有實踐目的的教學活動。比如在學校風景較好的地方聊天,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走出課堂的束縛,讓學生更自由地“生成”語言從而進行語言輸出。這比課堂教學更能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課外活動提供的是一個自然習得的機會,在這個環境里羞于開口的學生都會相對減少對于語言輸出的排斥,比在課堂中更能提高語言交際能力。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競賽活動,遵循自愿參加的原則,讓學生之間形成競爭,激發他們的潛力,獲勝者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變得更加自信。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像課堂考試不及格那樣沮喪、失去信心。
(三)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結合相應的文化教學
學習漢語的學習者一般都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興趣,所以,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中國文化教學。外國留學生和漢語老師的相處就形成了一種跨文化交際,不同文化背景勢必帶來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求同存異、互相尊重的原則。外國人不喜歡談論隱私,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避開涉及年齡等隱私的話題。又比如漢語里有很多慣用語,例如:走后門,指的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謀求個人目的。而不了解文化背景的學生就會望文生義,誤解其意思。漢語是一種表意豐富的語言,教師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要給學生適當的展現特定文化中的文化現象、歷史事件和社會觀念。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可以從文化入手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教師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可以用游戲、唱歌、跳舞、表演等令人愉悅的方式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并與西方的感恩節、圣誕節相對比,增進彼此對對方國家的了解。
同時還要把社會文化結合起來。語言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而社會文化反映了該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特點。只有了解中國社會的整體情況才能更好的運用漢語,才能了解用于交際中的語用規則和文化規約。老師應該注重稱呼語、問候和道別語、夸獎和辭讓等方面的語用文化。這些是留學生最先遇到的障礙,掌握了這些語用規則有助于留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際。總而言之,要充分發揮漢語教學的優勢,使語言與文化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用中國文化巨大的魅力使對外漢語的教學內容更加生動。
四、 結語
兒童第一語言習得與成人第二語言習得的需求、目的的不同,二者是在不同環境下進行的語言學習活動,而且兒童和成人這兩個主體的心理特點不同也是母語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差異所在。雖然兒童和成人都有習得語言的能力,但是兩種習得語言的效果卻不一樣。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成人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更為困難,第二語言的獲得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完善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者要具備把學到的語言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的能力。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對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教師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應充分發揮第二語言習得的規律,在訓練中將語言知識轉化為技能,發揮和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特長,讓學習者真正掌握運用漢語交際的能力,使他們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明揚.語言和語言學習,《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1993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