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鑫
摘要:教育的工具性手段越來越成為教育場域中的主旋律,而各種證書在其中扮演著最為重要的工具性手段,被廣泛的應用于追求教育公平的群體中。這種被迫選擇性行為廣泛的存在于目前的教育機制中,更像是一場“暴力運動”,但這種運動沒有構成變革性的顛覆,相反卻與當下的教育公平體系緊密咬合,維持了其正常運轉。
關鍵詞:教育權威;文憑;工具性;文化資本
由于地緣、社會資本、出身等的不同,在享有教育資源的機會上更顯得不均衡,我們這里要說的是大學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中的一種現象。隨著大學準入機制的自由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中下層群體能享有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為了縮小與中上層階層的差距,他們正在試圖用一種“文憑卡”進入上層社會,掩飾與生俱來的不足。
一、文化暴力的軟應用
“一種以在實施中揭露自身的客觀暴力真相并由此破壞施教者教育權威基礎為目標的教育行動,將是自我破壞式的教育行動。”這樣,我們就會面臨一種新的說謊者埃比美尼德斯①式的自相矛盾局面。這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即任何一種文化的專斷性質,教育既是合法的同時又是一種暴力的存在,體現著一種符號暴力的權力——教育權威。就像學校在人們傳統意識里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那里的老師為人師表,傳授社會主流價值觀,而監獄負責看管違法犯罪的群體,維護社會治安。本質上兩個機構都是將一個群體留在設置的鋼筋水泥結構里,只是關注的群體不一樣,使用的手段也不盡相同。如果我們把學校看作是一個暴力機構也是可以說的通的,試想廣大的大學生群體如果不在學校,社會又無法提供足夠就業來安置,他們何去何從?學校通過實施文化手段,將學生“軟禁”在校園之中,使教育成為一種文化專斷和掩飾。如果學校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罰學生,與監獄有何區別,所以明令禁止教師體罰學生或變相體罰,只好選擇一些“軟暴力”形式來處罰,更有甚者,將一些證書作為畢業或就業的門檻,逼迫學生為了與專業毫不相關的證書投入大量的財力精力,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普遍教育的過分擴大化。追求更高的學識本應該是莘莘學子的目標,再學校過分推崇的當下,為其“軟禁”學生披上了一層合法化的道德外衣。
二、非公正下的教育公平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會有這么一個有趣的現象,社會領域的精英,在教育領域里往往也會是“天才”,通常情況下在教育場域里享有較高的話語權,無論是否為主流話語所認同,他們的存在很少被工具化的手段所影響,那么教育化的過程中的工具化傾向是如何體現在一部分群體上的呢?布爾迪約的研究發現,那些出身于社會中上層的學生明顯的擁有選擇更為廣泛的未來去向的自由,這一部分同學追逐“理想“的空間更大,傾向更為強烈。②而在中國,人數眾多的出身于社會下層的學生則更多的被實際處境和故有價值觀所束縛,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都遭遇到阻礙。社會的不平等帶來的效果被放置在了一個看似公平正義的環境中,其結果是被轉化成為個人的、天賦的,這在事實上為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就行了合理化、合法化的掩飾。不同階層之間的教育是不同的,弱勢群體子女多選擇在校期間多考取證件,由于進入好的學校和畢業后尋求一份工作除了能力競爭以外,越來越多的依賴家長所帶來的社會關系和經濟能力,不同階層對入學機會和學校質量差距造成的不公感正在逐步加劇,尤其是近幾年來不斷曝光的“官二代”、“紅二代”、“富二代等現象”,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下層群體就不得不選擇考取跟高的文憑、手握更多的證書,才有競爭力與他們分享社會資源。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學校正是通過這一途徑達到使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成為其附庸。這也是由于文憑的獲取變的越來越容易,文化精英團體不斷壯大造成的,所以社會選擇的標準也隨之改變,開始由文憑轉向表現力、社會背景大多數機制還是為特殊階層設立的,但又給予弱勢群體一定的份額,才能維護教育體系的正常運轉,掩飾“暴力”機構的特性,體現其公平的一面。
三、文化資本差異維系穩定運轉
布爾迪約看來,各個階層習性的差異性,形成了選擇學校、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而在競爭中,具有充足的文化資本和同一階層習性的人群往往占據上風,從而造成了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的不平等。 文化資本并不是一個靜止的實體,而是受習性和場域等因素影響的,不斷變化發展的運動資本。比如,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中上層子女大多擁有書籍、繪畫、聲樂等客觀資本,但這些并沒有之間轉換為學歷資本,而是一定的文化資本。由于家庭背景、經濟資本、個人能力等的差異,在進入教育場域時就表現獲取機會的不平等。但是大多數人仍相信通過進入學校獲取更多的社會認可的標簽來改變現狀,實現由中下層步入中上層社會的轉變。這種文化再生產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文憑的授予,即學校通過頒發各種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的方式來維護社會不平等。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中下層階級的后代們已經通過學校教育授予文憑的制度獲得了“成功”,但深層次來看,他們做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所付出的很多倍。盡管如此,它讓中下層群體看到了希望,使之陷入文化資本的陷阱。因此,教育體系在對各種階層關系的再生產上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還作為掩蓋文化資本不公這一事實發揮著重要作用。
總結:
文化資本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深刻的影響著基層之間在各個場域里的再生產,尤其在教育體系里,為教育機構及特權階層的合法性存在提供了一種掩飾的途徑。幾千年科舉制的影響;中國社會特有的、由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國家規模的、嚴格的高等院校入學考試制度……所有這些都對中國現行教育體制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這里只是從文化資本、再生產等概念來圍繞大學生群體考證現象進行闡釋。
注釋
①公元前6世紀希臘古里特的預言家和詩人
②P.布爾迪約,J.-C帕斯隆.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M].印書館2002年
參考文獻:
[1]P.布爾迪約,J.-C帕斯隆.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M].印書館2002年
[2]P.布爾迪約,J.-C帕斯隆.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的理論要點.[M].商務印書館2004年
[3]孫小紅.從文化資本到符號暴力——談布迪厄的教育觀.[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06):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