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
摘要:一詞多義是現代漢語中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并且廣泛應用于人類的言語交際中。傳統的語義理論并未對此現象做出充分的解釋,本文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利用原型范疇理論以及轉喻、隱喻等手段對一詞多義現象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一詞多義;原型范疇理論;轉喻;隱喻
一、一詞多義概述
語言是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在日常交際中需要語言來作為載體,語言能夠有效地傳遞人們所表達的信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詞語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這樣就產生了很多新詞。然而語言的表達形式是有限的,語言的內容卻具有豐富性,是無限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詞多義的現象便由此產生了。這樣,一個詞形表達多種意義,人們的交流更加便利了,也簡化了人們的記憶過程。一詞多義是自然語言中的普遍現象,指一種詞匯形式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義項。①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與演變,必然會產生一詞多義的現象,這是語言經濟性原則的體現。一詞多義使得人們在日常交際中更加簡潔、便利,人們可以更好更靈活的運用語言。
一詞多義現象普遍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一詞多義是如何形成的,它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傳統的語義學理論雖然也對其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充分。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觀點出發,系統闡釋一詞多義現象。
二、從原型范疇理論角度看一詞多義現象
原型觀認為,范疇是由一些具有相似特征的成員組成的,這些成員都能代表該范疇。但是,每個成員代表該范疇的程度又是不相同的,成員與范疇親疏遠近關系的不同造成了成員地位的不平等性,這種不平等性使成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成員,具有中心性的特征;另一類則是非典型成員,具有邊緣性特征。具有中心性特征的典型成員也就是一個范疇的原型,而其他的成員雖不及典型成員那樣具有中心性,但也分別具有一些典型性。因此,范疇并不具有一個較為清晰、明確的邊界,邊界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使得范疇形成一個連續體,不可分割。
一詞多義現象可以用原型范疇理論來進行解釋。把一個詞語的不同義項看成是一個范疇,這些義項中與原始義項最接近的義項稱為原型義項,是這個多義范疇的原型。隨著人們對事物的不斷認識,一個詞在原有概念的基礎上就會不斷地擴充,形成許多新的義項,這些新的義項與原型義項之間的關系或遠或近,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但不可否認的是,概念擴充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更大更為復雜的語義范疇。這樣,多義詞就由此產生了。下面以漢語“兵”為例,“兵”在古代主要是指武器,如“兵器”、“兵刃”等。后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們賦予了它新的意義,即戰士、軍隊,如“兵士”、“兵卒”。后逐漸引申為與軍事或戰爭有關的事物的統稱。在“兵”這個多義范疇中,武器義作為原始義項也就具有典型性,在此基礎上意義不斷延伸,形成了多個意義。這些義項雖然意義不同,但他們之間是有規則的,都是新的義項在原始義項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形成一個放射狀鏈條式結構,從而形成一詞多義現象。同樣,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打”一詞也具有多種不同的意義,這些義項之間也是有規則的。詞的多種意義也是由動詞“打”的中心義項不斷擴展得來的。這里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
三、從隱喻角度看一詞多義現象
隱喻與一詞多義是密切相關的,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更進一步地闡釋了一詞多義現象。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已經不單單作為一種修辭格,它更是作為一種工具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與認識一詞多義現象。也就是說,隱喻是人類借助較為具體的事物談論較為抽象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從隱喻的角度分析一詞多義現象,可以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因為通過隱喻可以使詞匯更加形象化,人們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了。
看下面的例子,“客車蝸牛般地行駛。”這個隱喻巧妙地把蝸牛的特征轉變為了客車的特征,使客車緩慢前行這一形象生動的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一詞多義現象在漢語中適用,同樣在英語中也是如此。以漢語中的詞語“火”為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火”的原始意義為“火是物質燃燒過程中散發出光和熱的現象”。但是在一些合成詞中,“火”又表現出了其他的意義。如火燒火燎、油澆火燎中的“火”都表現為著急的意思,十萬火急中的“火”表現為緊急的意思。同樣,英語中也不例外,“perters eyes were full of fire.”此句話意思為皮特的眼里充滿了憤怒。“Anger is fire”也即“憤怒是火”,“火”從物理概念映射到了心理概念,“火”的含義隱喻為憤怒,“火”的多義也就由此產生了。可以說,隱喻是建立在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基礎上的,體現了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通過隱喻,可以更好的認識與分析一詞多義現象。由此得出,一詞多義現象是人類借助隱喻認知手段由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和概念化的結果。②
四、從轉喻角度看一詞多義現象
轉喻不同于隱喻,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不在一個概念域中,而是從一個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域,兩者屬于不同的范疇,本體和喻體具有相似性特征。而轉喻則是建立在相關性的基礎上形成的,源域與目標域都在一個范疇中。
轉喻是隱喻的基礎,隱喻是從表層來分析一詞多義的現象,而轉喻則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對一詞多義現象進行分析。如“前面走過來一群紅領巾”這里的“紅領巾”不單單作為一種物品而存在,它具有指示作用,它實際上指的是帶著紅領巾的人,起到了一種標志性的作用。因為紅領巾是學生身份的標志,紅領巾與學生具有相關性,這里用紅領巾指代學生,“紅領巾”一詞在這里具有雙重的意義,它在原有義項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人”這一概念。再看下面的例子:“Have you ever read LU XUN.”這里以人名代表魯迅的作品。通過轉喻,一些詞在原有詞義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含意與用法。
參考文獻
[1]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蔡權龍.隱喻化作為一詞多義的理據[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5).
[3]劉佐艷.從認知角度看多義現象[J].外語研究,2002(5).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