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姬冰 王東明
摘要: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地方社會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探討的重要話題,地方高校也越來越意識到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步性。本文通過深入探討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背景,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策略研究
引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地方高校的發展方向逐漸成為了高等教育的主題。同時,地方本科高校的社會功能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地方本科高校能夠切實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地方高校能夠切實有效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和發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撐已然成為其重要的本質職能和價值的根本。由此可見,在新形勢下,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地方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
當前,約占全國本科高校七成的地方高校,以服務地方發展和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結合自身的校本實際,積極進行專業和設置、科研導向和培養方向的調整。據統計,在地方本科高校教師承擔的各類科研課題中,省市地級科研課題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很好的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很好的充當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囊團”。
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是由高職、中專、職業技術學校、中等師范等合并組建構成,這類高校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硬件條件較差、國家和地方投入的資金還不能很好的落實到位等諸多問題,為適應和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困難。此外,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與當地的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以及信息的溝通不順暢,不能很好的將高校的資源與地方發展的產業、行業緊密結合起來,無法將地方高校開展的科研工作以及產生的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能很好地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咨詢等相關的配套服務。
由此可見,地方本科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甚至有一部分高校還忽視了地方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一主要職能。
二、地方本科高校服務地方實現高校與地方的“雙贏”
1、區域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本科高校的服務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頒布后,各地方政府切實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積極推出了一系列發展和振興的新舉措,通過依靠科技進步和加強技術創新,制定了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科技興市、人才興市的戰略規劃。
眾所周知,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經濟增長中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當前,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培育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新技術和高新產業來發展經濟,他們將發展高新技術和產業轉化的作為所有環節的重中之重,以期為地方社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推進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作為擁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和轉化實力的地方本科高校如果將科研能力轉化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成果,那么這些科研實力轉化的現實生產力必將推動區域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
2、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的扶持與共建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服務。而高等教育為社會提供的服務越多、越好、為社會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大,就越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支持。以服務為先導、在貢獻中謀發展,是當今地方本科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
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高等教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廣闊的空間舞臺,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校本實際,在服務地方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切實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撐,積極做到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將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三、地方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施對策
1、明確辦學思路,找準自身發展定位
一所高校能否快速健康地發展并打造自身的特色,首先取決于學校的頂層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辦學指導思想是否科學,高校的專業設置能否適合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整體的辦學理念是否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實用型人才,這些因素將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同時決定著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方向。
基于上述認識,地方本科高校目標定位應該以建設特色鮮明、應用型本科院校為目標;立足區域發展,將區域周邊的各種行業統一考慮進去,積極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
此外,本科高校的教育發展定位應該以本科、高職、職業技術教育為主,促進大批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協調發展;學科發展定位以構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定位目標為培養專業性、實用性、技術型、高素質的人才,著力構建全方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知識扎實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2、 建立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地方本科高校應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促使我們改變陳舊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重點,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地方高校應深入進行市場調研,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最新要求,從而調整本校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人才培養規格等,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如果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那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同樣的要想加強實踐教學,那就必須開創產學研合作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建立多元化的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收集地方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制訂并設計一套實踐教學計劃,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既能解決本科生實踐機會少、實踐成本高的問題,又能使科研成果為企業服務,而企業產生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饋學校,從而實現校企雙贏的良好局面。
3、創新地方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機制
首先,高校應該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與水平作為衡量高校科研工作的評價標準。同時,改革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機制,注重人才培養的實效,積極構建服務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其次,地方高校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積極建立校企合作的對接機制,踏踏實實的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付諸到實際行動中去,建立校企互信機制。
4、地方政府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搭建平臺
地方高校作為部署、省屬高校的有益補充,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吸收國家和社會資助較少,發展之路異常艱難。因此,地方政府作為地方本科高校發展的支撐部門,應當從政策和制度上對地方高校進行整體扶持和優化設計,提高地方政府部門對高校的認同,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同時適時的進行整體的調控,為地方高校的更好發展掃清制度障礙。
此外,我國的政府部門還可以通過委托科研、產學研共建、校企合作等方式將高校的可利用資源吸引到實踐層面上來,通過政府與高校的信息交流,保障雙方交流暢通,搭建好地方本科高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合作共贏的平臺。
參考文獻
[1]余曉林.地方高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0,(12):123-125.
[2] 廖康禮,蔣翠.淺析地方高校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J].生產力研究,2011,(3):72-73.
[3]王鵬偉, 黃慧敏. 提升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對策[J]. 中國經貿導刊, 2013,(4):62-63.
[4]李波, 毛懷東. 現代高校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模式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 2013, (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