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婉勝允
摘要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口流動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可見全球化呈現給我們的是以時代為特征的動態發展趨勢,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多元文化競相發展的舞臺。然而在多元文化環境下,文化的差異勢必引發文化間的碰撞,而且波及范圍會越來越廣。即使是身在本民族環境中的都市居民都會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那么來華外國人更會出現的文化不適應癥狀,這樣共同形成了一種“都市文化休克現象”。 這種休克現象因交際雙方個體同時出現交際障礙的情況而明顯超越孤立的文化休克癥狀,構成一種1+1>2的模式,并且隨著都市開放程度的加強將會越來越普遍。所以,在如此多樣、多變、多元的環境中需要跨文化交際能力去平衡交際雙方內在的文化差異。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敏銳地覺察到這種交際主體雙方的文化休克癥狀外,更應該抓住現象背后的本質,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發以促進跨文化交際活動順利進行。
關鍵字:都市文化休克; 跨文化交際能力;多元文化環境;交際主體; 雙向
一、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都市文化休克現象。
所謂文化休克又叫“文化震蕩癥”,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環境中生活或學習的人,由于文化沖突和不適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的精神癥狀。[1]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各國間人口流動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一些對外開放程度高的大都市居民在本民族生活圈中由于熟悉的環境不斷地涌入外來文化,并且對其熟悉的行為習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相應產生一種焦慮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癥狀。加之來華外國人本身的的文化不適應情況,更加劇了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雙向休克癥狀,從而形成了一種“都市文化休克現象”。這種休克現象因交際雙方同時出現交際互動障礙而明顯超越孤立的文化休克癥狀,因而構成一種1+1>2的模式。其特點就在于它作用于生活在本民族文化環境下的居民和外國人的雙向交際實踐活動中。其實質是以文化為代表的現代化與本土化的沖突。
今天在中國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都市,跨國公司不斷增多,經濟發展迅速,城市開放度強,都市居民人們同外國人交流往來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可見多元文化圈已經形成并逐漸擴展。很多居民面對自己以往熟知的環境涌入多元文化因素,心里難免會產生一絲距離感和陌生感。多數人正在慢慢地適應,但交際主體卻有主動與被動之分,接受與排斥之異。不同個體的文化適應能力不同,所作出的反應也不同。面對多樣的文化,有人會感到新奇,進而一味盲目效仿。也有人面對文化的差異會慌張,無所適從。不論是全盤接收或是躲避排斥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內心焦慮癥狀。而且我們說的“都市文化休克”現象已不僅是指具體的“舶來品”實物給我們帶來表層的文化沖擊和思考,更是交際對象潛在的民族文化的差異對我們實際生活方式的挑戰。舉一個例子來說,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大多性格開放,喜歡熱鬧,常在晚上聚會。可是大多數中國人夜晚喜歡安靜,尤其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更需要一個舒適靜謐的環境休息。但是隔壁的年輕外國鄰居在晚上聚會時總會發出噪聲,影響到中國家庭的休息。從解決方式上看,中國人在處理矛盾時一般會講究面子原則和禮貌原則,尤其是對待熟人和與其長期接觸的人群。而且中國人講究中庸和諧的處事之道,故解決問題時不愿發生激烈性對抗,交際中常采取間接暗示,使用委婉的語言等策略。但是西方人的思維一般都比較直接,更關注言傳,常常直面公開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對于中國鄰居的有意提醒恐怕也不能很好理解。長此以久,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適當解決,會導致雙方都不愉快,因交際方法不當和文化誤解產生文化沖突現象。可見,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文化差異無法避免,但是如果處理不當任由其相互碰撞就會影響多元文化圈的健康運轉,進而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敏銳地覺察到這種交際主體雙向的休克癥狀,抓住現象背后的本質,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發以促進跨文化交際活動順利進行。為此有必要重視對交際主體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多元文化環境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起源于美國,其主要奠基人是霍爾。他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指“旅居海外的美國人與當地人之間的交際。”[2]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跨文化交際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各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正如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中說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很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在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的環境下,多元文化環境不斷加強和鞏固,自然擺脫不了多樣文化的沖突,交際主體也難免會產生不同程度上的文化不適癥狀。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上看,我們也不能孤立消極地看待文化休克癥狀,如果能夠成功克服文化休克現象帶來的焦慮不安等消極的癥狀,就會發現其積極進步的一面。它是創新文化和繁榮文化的機遇,是學習外來優秀文化和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機會。所以我們有必要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了解各具特色的多樣性文化,正確全面認識多元文化帶來的文化不適的心理現象,培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雙方面對多樣文化的辨證思維觀念。沃爾森說過:“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的時候,對外國人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的態度。相反,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一般則認為是態度的無理。”同樣,由于各民族人們生活在同一個都市環境下,與主要針對交際語言知識的學習不同,它是以達成交際的成功為主要目的,需要深入到具體交際實踐中。因此,對于生活在多元環境中的交際主體來說,了解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培養規范的交際原則和得體交際方式更接近實際交際需要。
從交際規范上看,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象征意義,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規范。比如說,常見的相同手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卻承擔著不同的交際功能。例如,在中國將手放在脖子上有暗示殺頭等不好的征兆,而在某些西方國家僅僅是表示吃飽的含義。中國人豎起拇指代表“好”,伸出小指代表“壞”,而美國人豎起拇指代表想要搭車,拇指向下表示“壞”,日本人伸出小指指代“情人”。在招呼人過來時,英國等國家人習慣手掌向上朝方向招動,而中國恰好相反,手心向上一般代表招呼幼兒或小動物,可見多元文化中的一舉一動的小細節有時也關乎交際過程的發展和成敗。這些細節背后的意義都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
從交際方式看,交際表面以行為舉止表現出來,實質上是特定文化的產物。使交際成功的重要手段就是透過文化差異的表層達成一種交際規則共享的方案和合理的內在心理轉化。比如說,中西方人們使用左右手的問題。在交換物品時,中國人和日本人會習慣于雙手傳遞,以示尊敬和禮貌。但在一些西方國家觀念比較隨意,僅僅用右手接過來就可以了。而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一般認為左手是不潔之物,所以如果遇到這類宗教信仰的國家,一定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在交流中要盡量使用右手做一些交流,這樣他們心里會覺得受到了尊重,使交際順利進行
還需要注意的是,在都市多元文化環境中,本民族居民處于文化的主流環境中,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有著先天自然的優勢。但是因為交際不可能自己去完成,就不能忽視對其他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這就要求我們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不僅要學會自覺學習外來優秀文化,還有義務幫助來華外國人正確認識中國和適應中國文化,從而形成一種跨文化交際的雙向良性互動模式。因此,為了培養交際主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規范交際規則和交際方式的角度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引導交際主體正確認識文化休克現象并且積極主動地從生活中觀察獲取不同文化的信息。包括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行為規范模式思維方式等。還要敢于進行跨文化交際,當交際實踐與自身認知不符時,要及時分析原因,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認知行為模式,逐漸建立跨文化交際的自信。其次,建立和諧寬松的交流氛圍也十分必要,有助于交際雙方對異文化的理解和良好地溝通。比如說,在中國同性朋友關系密切,手牽手或當眾講一些悄悄話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但在西方很多國家這種行為不認為是正常的交際,而被看做性取向有問題。中國人交談時有時會聊一些私事,說話體距較近,這是關系友好和親近的表現,但同樣的做法很可能觸及到西方人的“私人問題”。如果我們對來中國的外國人說明這種交際現象,相信他們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也會愿意和我們交流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交際方式。這樣通過大家互相學習,可以更進一步加深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盡快度過文化挫折期。
三、多元文化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思考與啟示
全球化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對外開放程度高的大都市多元文化現象越來越普遍,面對各種各樣外來文化的涌入、摩擦和碰撞,或多或少會給交際主體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沖擊,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深層次聯系所涉及的范圍必然會呈現擴大的態勢。也就是說從長遠角度,交流在加強,環境在變化,文化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已成必然之勢。如果這種“都市文化休克”癥狀得不到清晰地認識和適當地處理,將會為交際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面對新時代的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雙向“都市文化休克”現象有必要積極地思考、探討,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提高交際主體對多元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文化識別能力
只有事先認識到文化的不同,才能有準備地應對處理各種問題,對文化差異不迷不惑,對文化沖突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積極應對文化休克癥狀在多元文化交際中保持清晰地頭腦,在交際中處于主動地位。所以,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需要具備識別的眼力,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習優秀文化,發展本國文化,繁榮世界文化。還有不能簡單的定型各國文化的優劣,要克服文化成見、民族虛無主義和民族優化論等偏見。我們在交際中要注意文化的多樣性和與交際雙方的個體差異性,注意交際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