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雁 劉志強
摘要:技術伴隨著人類發展,在不斷的發展中,技術不斷模仿人體的各種器官的應用。同時,技術不斷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以技術手段幫助人類實現各種各樣的目的。
關鍵詞:技術;人;器官投影
技術伴隨著人的存在而存在,人的生存過程就是技術的發展過程。早期的人類通過漁獵、農牧、水利等技術改善人的生活水平,使人適應自然、順應自然。這保障了人在整個自然界更好的生存。人類的發展走過了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幾個不同的社會時期。在每個社會時期技術都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斷的滿足人類當時的生存。技術在人和自然之間形成了一座橋梁。那技術到底是什么?我們就來解釋一下技術及其本質。
1 技術及其本質
人們經常在語言中提到技術這個詞匯,那技術到底是什么?我們就從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和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兩種語言——漢語和英語,技術我們經常會說道,在中文和英文這兩個世界性語種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它們是如何理解技術的,在英文中有art、skill、technique和technology。其實最早的英語中的技藝是源于希臘語,希臘人用techne這個詞來表示藝術、技術、工藝,甚至是某種巧妙的東西。在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中,并加上了詞綴“-logos”,成為一個術語“technelogos”。后來雅各布·畢格羅根據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里的借鑒創造出“技術”(technology)這個詞。在漢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技術”這個詞,首先是表示技藝、法術這個意思。《史記·貨殖列傳》:“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表示知識技能和操作技巧的意思。技術在漢語中第一次出現在那里考究還是比較困難的和復雜的。但是在古代漢語中“技”、“術”二字卻有和當今不同的含義。“技”有時候表示某種藝術,同時還泛指才能和本領。“凡執技從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禮記》),在成語故事中“黔驢技窮”中的“技”就是指活動的本領或能力。“術”的意思也是比較廣發的,凡是能用于達到目的均可以稱之為術,“夫圣賢之治世也,得其術則成功,失其術則事廢。”(《論衡》),這里術為方法、策略、手段、方術、權術、計謀都是“術”。從英語和漢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從古自今“技術”二字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技術多事發明家和工程師已經創造了我們視之為技術的事物。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技術有不同的理解在大機器時代之間的技術,古代的文明多數是從奴隸社會創造過輝煌的科技成就,但是在后來的封建社會中延續雖然緩慢但是一直繼續發展。大機器時代之前的技術多數是手工技術和工匠技術,這些技術是依靠手藝人自身的技藝傳承下去,師徒制的教育方式,由淺入深的練習,最后達到熟練操作該項技術的地步。例如騎射技術,幫助滿足人們日常的狩獵需要,獲取日常所需要的肉食。騎射技術的好壞就是通過人們自身練習的結果,在不斷練習中達到熟練精準射獵目標的目的。
在到達大機器時期的時候,人們不單單考手藝人這樣的本身技藝,而是更多的利用大機器們所帶來的便利,成批量的制造出人們所需要的東西。這個時期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機器時代的來臨改變著人們運用技術的方式,人們不再是靠個人的技術而是依靠擁機器的數量來證明技術的水平。例如紡織技術,不再是手工紡織機,大機器延長了人體的手臂功能,把人變成了三頭六臂增加了工作效率,生產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這個時期技術好像就是機器的總和。
在大機器時期之后,當1947年第一臺計算機出現,技術的發展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計算機提高了人的思維,加快了運算速度。“1”和“0”這種簡單的語言幫助我們完成了許多我們以前無法想象的工作,數據化的現在,人們可以把一切都看成數字化,醫學數字化可以把整個人體都看成是一串串的數字。人們利用數字化的醫學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身體的變化情況等等。人們利用計算機語言實現人們的目的。正是計算機的出現技術似乎也變成了一種語言。
技術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運用,但是人們是如何認識技術?哲學家們也給出了他們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認為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依靠自然規律和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來創造、控制、應用和改進人工自然系統的手段和方法。”①這是一種狹義的關于技術的定義。廣義一點的定義呂埃爾界定為“技術是合理、有效活動的總和,是秩序、模式和機制的總和。”②他在另一本書《技術的社會》中還把技術定義為“在一切人類活動領域中通過理性得到的(就特定發展狀況來說)具有絕對有效性的各種方法的整體。”在技術的操作過程中,還需要工具、機器、設備的實體要素和知識、經驗、技能的智能要素,還有表征他們的結合方式和運作狀態的工藝要素。很多人認為工藝就是技術,德國學者貝克曼把技術定義為:“指物質生產過程的科學或工藝知識。”別洛舍爾契夫認為工藝是構成技術的組成部分,認為“技術是工藝過程和勞動手段的總和。”③除此之外西方學術界在技術的概念上的理解也是分歧比較大的。“技術現有的解釋也是多種多樣,如把技術說成是‘感覺運動技巧(費布里曼提出)、‘應用科學(本奇提出)、‘設計(工程師們自己提出的)、‘效能(巴文克和斯考利莫斯基提出)、‘理性有效行為(埃呂爾提出)、‘中間方法(賈斯伯斯提出)、‘以經濟為目的的方法(古特爾-奧林費爾德和其他經濟學家提出)、‘實現社會目的的手段(賈維爾提出)、‘適應人類需要的環境控制(卡本特提出)、‘對能的追求(芒福德和斯潘格勒提出)、‘實現工人格式塔心理的手段(奧特加提出)、‘人的解放(邁希恩和馬可費森提出)、‘自發救助(布里克曼提出)、‘超驗形式的發明和具體的實現(德賽爾提出)、‘迫使自然暴露本質的手段(黑格爾提出)等等,某些解釋在字面上都明顯不同。但即使把這些都考慮在內,也還有很多其他的定義,其中每一種定義——這樣假設是合理的——都在技術的普遍含義上揭示了某些真實的方面,但卻又都是暗中運用有限的幾個中心點。”④各家都對技術做了不同的定義,技術在這些不同的定義中有一點內含卻是相同的就是就是以目的為目標,通過怎么樣的手段來達到最后的目的。所以技術的內涵是以目的為目標,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
技術是是以目的為目標通過手段來達到的,這不僅僅是哲學家們對技術的定義做出解釋,也可以從哲學雜志上看出來。《Aims and Means》從這本雜志的題目可以看出來,技術就是目的加手段。技術參與生產生活中必然帶有目的性,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解決人們的具體問題,幫助人們滿足具體的需求。助聽器的發明就是為了解決,人們聽力減弱的的需求,來幫助人們達到恢復聽力的目的。剛開始的助聽器也是比較大和比較重的,但是隨著晶體管、電子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助聽器的體積和重量也在不斷的減少。目前的助聽器人們可以很方便的攜帶,并且幫助人們恢復聽力。同時技術手段也教會人們應該怎么做,怎么辦。人們利用技術控制自然,滿足自己所需所求。哲學家們通過他們的哲學雜志告訴我們,技術是目的和手段。
技術已經成為了人的一種器官的延伸。技術哲學創始人偉大的哲學家卡普在他的《技術哲學綱要——從新觀點考察文化發生史》這本書中,把技術看成是“想象”的物化,把人體的器官當作是一切人造物的模式和一切工具的原型,所以他提出了“器官投影”學說。卡普把“器官投影說”投射到所有已知的事物中去。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中也對手做了獨特的分析“手似乎不是一種工具,而是多種工具,是作為工具之工具。以手為例,它既是爪,是螯,是角,又是矛是劍或是其他什么武器或工具。手可以是所有這些東西,因為手能把握他們,持有他們。自然界成功地設計了手的這種本然形式以適宜多種功能。”⑤通過對手的投影,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發明,手的功能也在逐漸的增強,犁的應用把手扒地的功能增強了,剪刀的應用把手撕裂東西的功能增強了,矛的應用把手的刺穿性的功能增強了等等。這些簡單的工具增強了手的各種功能。然而在工業時代,大機器出現,在科學儀器、設備還有藝術中,依然有人的手參與。卡普同時認為,在工具發展的過程中,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是不再有與人體在外形方面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質上,尺寸和數量的關系依然是從人體上推算出來的。這些仍然是將人體器官的投影,從人體上得到形狀、規則應用于外部材料,以類比的方式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功能,而沒有必要與人體的器官形狀保持一致。例如,鋸是人牙齒的投影、鐵路是人體循環系統的投影、錘子是人手的投影、光學和聲學一起也是人視覺和聽覺的器官的投影。所以說技術的本質就是人體的各個器官作用于事物的投影。原本的物體已經在自然界中存在,技術只是發現這些已經存在的事物,這些技術不單單在模仿人體的外在,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外形已經離開了和人體相似的形狀,保留了原來的功能性。技術也想人體一樣,不斷的成長成熟。它就是人體器官的延伸,從而達到人的目的,滿足人的需要。
技術是與人一起成長起來的客觀存在,人類與它共同成長成為現在的社會。人類生活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人的一切行為都會影響到他的生存環境。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類只能依靠技術和工具才能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不依靠技術就無法在自然環境中生存,這就是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區別。這種技術就是指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本身的全部活動中,所應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即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術⑥。技術既然是手段和方法的總和,技術還是人體投影于外部事物這一技術器官投影說來研究技術。
2.技術的生態投影
技術通過一定手段滿足人的需要,達到一定目的,但達到目的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有時造成對人的傷害。技術對人的傷害主要發生在對人體的傷害上。人體,就是人的有機生物體。研究技術對人體的傷害首先需要我們理解人體。
我們所要研究的人體是生物學上的人體:“對一般生物學或醫學而言,是指生物的外科實質。人體也就是一個人的身體,主要組成部分有頭、頸、軀干、雙臂及雙腿。在一般生物學活醫學而言,人體除包括以上各部分,亦包括呼吸、心血管、神經系統和其他內臟,而每部分皆由細胞構成。”而馬克思則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也是關系。但是本文沒有單獨的用人而是用人體——人的身體。人也是一種生物,從完成生物學上意義的進化走向社會發展的道路,但是由于技術的發展是人體外部器官的延伸,各種器官的延伸就是使人的機體能夠滿足自己的目的。
技術是人體器官的延伸,這是如何延伸人體器官的呢?人體的行走能力相對于其他四蹄的哺乳類動物相對來說移動是緩慢的,在自然界中人由于經常收到腿的限制為了加強腿部的功能行走的更加快捷,人類發明了交通工具,增強了腿部的功能;人體的四肢的長度是有限的,為了延長四肢的長度,人們在古代發明了弓箭、長矛、標槍;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發明了錘子,錘子的形狀好像人體胳膊的形狀,幫助人體增加了胳膊的力量;近代工業革命的到來,更加提高了人體本身的能力。人體由一雙手可以變成三頭六臂甚至上百只雙手共同干活的情景,紡織機的出現反映了,技術幫助人體實現功能的延伸,把雙手變成無數的紡織機共同作業。技術不僅僅把人體的四肢器官進行延伸了,還把我們的體能器官、思維器官、視覺器官、聽覺器官、觸覺器官都增強和延伸了。當人們不單單依靠人體的力量去修建樓房、公路和橋梁的時候,而是由于各種起重機和建筑設備來幫助人們完成;當人們在為我們的視力退化而擔心的時候,人們有發明了各種眼鏡來幫助人們恢復視力;當人們在為他們的聽力退化而擔心的時候,人們發明了各種分貝的助聽器來幫助人們回復聽力;當人們不在感受外界溫差變化強烈的時候,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衣服幫助人體適應外部環境;當人們對計算大量數據為為難的時候,人們發明了計算機幫助人們處理各種各樣的數據。技術幫助人體增強了許許多多的功能,滿足了人這個有機體的各種需求。
然而,正是有技術把人體的器官進行了延伸,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卻對人體造成了一定的傷害。這種延伸超出了人體生態系統承受的范圍,人體生態系統不能對這種傷害進行修復。人體在能夠健康發展的情況下不能稱之為傷害,只有在危害了人體健康的情況下才稱之為傷害。但是人們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在各個方面都對器官進行延伸,這種延伸不僅僅在四肢、五官還有體能和思維器官。當人們長期佩戴近視眼鏡的時候會發現原來不突出的眼睛現在變得突出;當人們長時間佩戴耳機進行聽音樂的時候就會發現,平常正常分貝能夠聽見的聲音現在卻無法聽見了;當人們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就會發現頸部會不那么舒服,手也變得疼痛起來;當人們長時間看一些傷感的電視節目,就會發現情緒也變得相當的低落和沮喪。這些都是在滿足了人們各種需要的同時,超出了人體自身使用范圍,給人體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技術是滿足人體的需要。即技術是為了滿足應用人的需要的這個人是主體,那個目的和手段就是客體。誰在使用技術誰就是技術的主體。技術主體是人,人為主體為人所服務。人主動的做滿足人們目的的事。人想吃飯,人就會去打獵、耕種、放牧、飼養動物等;人為了保暖,人就會去種桑織布;人為了居住,人就會去利用各種建筑材料來建造房屋,茅草屋、磚砌房屋、鋼筋混凝土房屋等等;人們為了走的更遠、飛的更高發明了飛機、汽車、輪船。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技術,人作為主體利用技術來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
當然在特殊的情況下人也會成為技術的客體,人成為技術研究的對象。在醫學技術上,病人成了研究診治的對象。大夫利用醫療技術幫助人們治療疾病的時候,大夫成為了助理,利用技術病人成為了客體。當技術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時候,人成為了技術研究的客體。當病人因為某種疾病需要手術治療的時候,往往是破壞了人體自身的生態系統,強制的幫助病人剔除有害于原來身體的組織。有些組織往往是人體不可恢復性的組織。這些組織的切除直接給人體再一次造成了傷害。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生態解釋為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在哲學上,生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無論是生態學上還是哲學上,都告訴我們生態是一個整體,不僅僅地球是一個整體,宇宙萬物都是一個整體。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人們生活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人類同時也生活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人這個主體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都要滿足人類的目的。人體也受著這個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元素之間的影響。
①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②J. Elull. The technological order, In: C. Mitcham(edited).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The Free Press, 1983.
③關錦鏜編著,技術史(上冊),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
④鄒珊剛,技術與技術哲學[M]. 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247.
⑤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 [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6. 136.
⑥陳昌曙. 技術哲學引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 95
參考文獻
[1]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 M].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2]J. Elull. The technological order, In: C. Mitcham(edited).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The Free Press, 1983.
[3]關錦鏜編著,技術史(上冊)[ M]. 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
[4]鄒珊剛,技術與技術哲學[M]. 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 247.
[5]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