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田
摘 要:隨著山西省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機電類企業大量入駐長治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急需一大批懂技術、能操作的機電(子)類技能應用型人才。作為長治市就業、再就業培訓基地,學校承擔著培養機電類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需要探討如何建設實用、高效的培訓基地。
關鍵詞:機電專業 技能培訓 實訓基地
據山西省人才交流中心的統計,2013年全省機電技術應用人才需求超過20萬人,這些新生勞動力需要從職業學校獲得職業技能,同時大量的企業員工需要崗位培訓、轉崗培訓。作為長治市就業、再就業培訓基地,筆者學校承擔著培養機電類技能人才的重任。實訓基地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提高技工學校教育、培訓能力的重要環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實訓基地建設,全面提高技工學校的培訓能力。
一、確立實踐性教學的主體地位
把校內實訓基地作為一個系統來建設,將實訓室與教室、模擬裝置與實際裝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完整的職業技能培養的環境,體現教、學、做一體化。改變“在黑板上耕田”的教學現狀,強化培養模式,使實踐(實訓)性教學成為主體,讓學生能學、愛學、好學。
二、改革管理機制
在專業化管理的基礎上,建設科學的、全方位的、現代化的、信息化的實訓基地管理機制,建立以專業主任為核心的基地管理工作小組,實行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開展實訓基地考核評估工作,為該專業正常運作提供保障,實行“實訓基地準入制”“實訓室和生產線負責人或者經理負責制”“全員參與實訓管理制”。
三、改革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
以綜合實訓室建設和引進生產線為依托,結合行業、專業特點,實施教學模式改革,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更新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1.基礎理論“動手”化
依托實訓基地建設,給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創造一個“做”的條件。依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制訂以“做中教”和“做中學”為主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模式,把大量的理論教學放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來做。如將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融合為專業基礎能力訓練模塊,突出實踐教學,將大量教學任務在相應實訓室完成。
2.基礎技能職業化
將基礎課程綜合化以后,按照企業和崗位要求以及生產過程要求,融進基礎技能訓練、綜合訓練和生產訓練項目,將基礎理論與模塊訓練、生產工藝相結合,讓學生在各級實踐中獲得能力,充分體現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的綜合化、職業化。
3.實踐教學手段多樣化
(1)一體化教學。實訓室既是理論教室又是實訓車間,學生在主講教師和培訓師的指導下,通過實訓(生產)獲得感性認識,動手能力迅速提高。
(2)制作實物教學。學生在電工電子實訓基地完成教師布置的某一課題或自己擬訂方案,完成課題實施方案的設計、電路制作、安裝調試等環節。還可以配合技能節和公益活動等,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物制作,如報警器、音樂盒、LED彩燈廣告牌、智能小車等。
(3)特長教學。開展明星活動,培養學生特長。根據興趣愛好和能力,學生可以選報1~2個活動內容,如單片機、機電一體化產品安裝與調試等,學校為其配備實訓室和專職指導老師,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4)學生輔助教學。在實踐訓練中,特別是在基本技能的實訓中,教師選拔一批理論基礎較好、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尖子生直接參與助教活動,讓他們對低年級學生的實訓教學進行輔導,對實驗儀器設備進行維護維修。
四、強化課程體系建設
實訓基地建設催化了課程體系建設。基于崗位要求和生產過程,以實訓基地的實訓教學為基礎,按照分層遞進教學、明確崗位方向的原則,整合骨干課程和輔助課程,使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筆者學校通過調研、調查,在企業、行業的指導和參與下,針對企業崗位群開設相應的專業骨干課程,根據技能培養和層次教學需要,進行課程劃分。一方面對主干課程進行研究,研究每門課程的授課內容、深度等內容,并對教學大綱進行優化;另一方面選好教材,并對部分教材進行重新編寫。
五、促進教師隊伍建設
以實訓基地為平臺,通過實訓教學、下企業鍛煉等方式,更新教師的職業教育觀念,讓教師感受企業文化,培養教師的職業技能和企業化管理能力。實訓室、實訓基地的培訓教師和負責人在指導實訓教學的同時,獲得企業或者行業人員的指導,學會管理,更加貼近企業化管理的要求。一方面輪流選派教師擔任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培訓師,同時與企業聯合,鼓勵和安排教師分期、分批到合作企業生產一線中去,熟悉企業的現代生產技術,掌握生產技能;另一方面,從行業和合作企業中引進一批職業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學校專職或兼職教師,指導專業教師進行實訓教學。
六、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
1.項目引領
建立以項目課程為載體、以職業崗位為目標的教學實訓與生產場所。目前,筆者學校該專業擁有單片機控制技術、PLC自動化可編程等項目課程教學場所12個,對應的工作崗位有電機維修工、中高級維修電工、PLC編程員等,將課程與職業合一、實訓與生產合一、學生與員工合一。
2.引企入校
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以自己投資建設為主,企業參與技術和生產指導服務,建設一條SMT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將企業生產線搬入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內,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學校負責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企業派人到課堂和生產線上授課。從一開始的企業文化教育到生產線的正常運行與管理,學生都可以輪流在流水線各個不同的崗位實訓。
七、建立實訓基地開放和共享機制
專業實訓基地開放和共享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考級,二是對外開展加工生產活動。
對外承接培訓任務,面向社會開設長期或短期、高層次或基礎層次的崗前培訓、轉崗培訓、在崗培訓等,建設成為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就業和再就業培訓基地、電子電工考級培訓基地。實訓基地還負責部分工種的考級及培訓任務,進行中、高級的維修電工、電子等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一方面承擔本校學生的職業資格能力培訓,另一方面為社會人員提供職業資格能力培訓。
總之,實用、高效、科學的實訓基地是每個技工院校的生存之本,也是職業院校區別于普通學校的重要方面。隨著現代機電技術的發展,實訓基地建設也要隨之發展、升級,以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
(作者單位:長治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