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方+任慶海+張振東+呂林+劉思當
進入秋冬季以后,氣候常會劇烈變化,在舍內小環境調控不力、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和飼養管理不良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豬的免疫力下降,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多發,嚴重影響養豬的經濟效益,密集飼養的豬舍表現得尤為突出。現將秋冬季常發豬病的防控措施做一簡要介紹。
一、秋冬季常發豬病的特點
1. 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
雖然豬呼吸道疾病在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以寒冷、天氣多變的秋冬和早春季節發病率較高且更為嚴重,季節性流行的特點十分明顯。主要危害保育豬和生長豬,因其自身免疫功能不健全,若免疫程序不當,尤其是藍耳病和豬瘟免疫不到位,在斷奶應激和環境應激的雙重作用下,極易發生呼吸道疾病。
引起呼吸道綜合征的原發性病原主要有藍耳病病毒、A型流感病毒等,繼發或并發的細菌有肺炎支原體、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和多殺性巴氏桿菌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該病發病率高,急性病例死亡率在20%~40%,慢性病例死亡率雖然較低,但治愈率較低,發病豬長期表現呼吸困難、咳嗽、食欲不振,導致生長緩慢、飼料報酬降低。發病豬作為潛在的傳染源而長期帶毒(菌)和排毒(菌),造成病原在豬場內長期存在和持續擴散,將嚴重影響豬場的健康生產。
2. 豬口蹄疫
豬口蹄疫被國際獸疫局(OIE)列為A類動物疫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零星多點散發為主。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秋冬季和早春發病率較高,會發生大面積流行,這是因為秋冬季溫度低、光照弱,利于病毒的生存,加上豬舍環境通風不暢,養殖密度高,空氣中的含毒量顯著增加,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豬群很容易通過氣源性和接觸性傳播而感染發病。
該病潛伏期為1~2天,免疫豬群潛伏期會延長。育成豬發病率高,但病死率一般不超過5%,在無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一周左右即痊愈,若繼發細菌感染,可導致蹄殼脫落,留下后遺癥。哺乳仔豬感染后由于發生心肌炎,可導致死亡率超過50%。
3. 新生仔豬腹瀉
自2009年10月以來,我國大部分豬場不論規模大小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新生仔豬流行性腹瀉,發病之普遍、病死率之高實屬罕見,給養豬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至今該病未見減輕的跡象。該病病因復雜,病原種類繁多,并非某一病原所致,多在飼養管理不善和環境不良的情況下,由多病原混合感染所引起。據閆恒普等(2013)報道,發病豬病原檢測顯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檢出率達76.8%、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為13.4%、大腸桿菌為38.7%,多數為流行性腹瀉病毒與大腸桿菌的混合感染或交替感染。發病豬以哺乳仔豬為主,7日齡內仔豬發病率幾乎100%,病死率為70%~100%。隨著仔豬日齡的增大,發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有明顯的日齡抵抗現象。母豬和育肥豬癥狀輕微,僅表現一過性的食欲下降和/或腹瀉。飼養管理不善如豬舍溫度過低、舍溫波動大、通風不良、生物安全措施執行不力、母豬飼喂不當、飼料質量差尤其是被霉菌毒素污染等,在仔豬腹瀉病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另外,豬群豬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Ⅱ型圓環病毒和藍耳病病毒等的感染也對仔豬腹瀉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
三、綜合防控
1. 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環境控制
無論是豬呼吸道疾病還是消化道疾病,在加強飼養管理、做好豬舍環境控制的情況下均能得到有效控制。首先,采取措施確保豬舍溫度適宜且基本維持恒定。產房的溫度控制最好采用自動控溫系統,將舍溫控制在20~24℃,新生仔豬保溫箱溫度控制在32~35℃,確保夜間加溫設備能夠正常運行,避免溫度波動造成仔豬應激。保育舍可采用地暖加熱方式,將舍溫控制在20~24℃(斷奶仔豬剛轉入時應提高為28~30℃)。其次,保持豬舍內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濕度過小,空氣干燥,易使豬的皮膚和外露黏膜干裂,加大患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濕度過大,會降低豬的抵抗力,且有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使腹瀉、疥癬病和其他寄生蟲病得以發生和蔓延。最后,注意改善豬舍的空氣質量,適度通風。在正午外界溫度較高時適當開啟豬舍的窗戶進行通風換氣,可以減少空氣中塵埃、病菌和有害氣體的含量,有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生的風險。另外,在豬群日糧中合理添加微生態制劑,可以促進機體有益菌群的生長,調控胃腸道的微生態環境,降低有害氣體和腐敗物的排出量,進而達到改善空氣質量的目的。
2. 強化疫苗免疫,重視抗體監測
在豬呼吸道疾病的防控中,除了應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的誘因外,接種疫苗無疑是當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免疫藍耳病疫苗是有效降低藍耳病病毒和圓環病毒感染對豬群造成的損失,且使豬群達到穩定并最終實現凈化的便捷措施。藍耳病疫苗有滅活苗、弱毒活苗、致弱毒活苗之分,活苗效果好于滅活苗,弱毒苗安全性好于高毒力致弱苗,建議一個豬場只選擇一種活苗免疫,種豬每年免疫3次,商品豬每年免疫2次。不同豬場、不同季節豬只的機能狀態和免疫應答能力不同,抗體的產生與維持也因豬而異,因此必須進行適當的抗體監測來制定和調整豬場的免疫程序,目前已有多種商品化的藍耳病抗體ELISA檢測試劑盒能對豬群的免疫狀態進行有效的評估。
針對口蹄疫,目前我國以強制免疫作為主要的預防措施。國家規定口蹄疫的免疫抗體合格率要大于70%,但生產中卻普遍存在口蹄疫抗體合格率不達標的現象。當前國內商品化的口蹄疫疫苗有O型滅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據實際免疫效果,人們更認可O型滅活苗。母豬群可以進行跟胎免疫,產前40天免疫1次,這樣仔豬的母源抗體水平較為一致,但因免疫間隔期較長,應在仔豬斷奶后進行抗體檢測后再補防1次。仔豬可于30~35日齡、50~65日齡分別進行免疫。公豬每年免疫3次。注意選擇的疫苗毒株應為O型緬甸98譜系2010變異株(O/MYA98/BY/2010株),若同時含其他流行毒株效果會更好。
在做好藍耳病和口蹄疫免疫的同時,應做好豬瘟、偽狂犬病和Ⅱ型圓環病毒病的免疫,并加強其抗體監測力度,定期對豬群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和分析,了解機體的免疫狀態和病原感染狀況,為采取針對性的防制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3. 做好清潔消毒、驅蟲與藥物預防
秋冬季要特別加強清潔工作,對舍內的豬糞要及時清除,因豬糞攜帶冠狀病毒、輪狀病毒、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球蟲等病原微生物,長期滯留舍內還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影響空氣質量,導致豬群發生呼吸道疾病,豬群發生腹瀉時尤要注意及時清糞。另外,舍內帶豬消毒在秋冬季也不容松懈,但要注意消毒時對豬舍濕度和溫度的控制,當前市場上已有商品化的干粉消毒劑能同時解決殺滅病原、控制濕度和減少氨氣的問題。
秋冬季對豬群進行合理的驅蟲同樣重要,建議秋季給豬群驅蟲兩次,間隔時間為3周,驅蟲效果較好。
此外,可根據秋冬季不同生長階段豬只的特點和疾病發生規律,通過飼料或飲用水對豬只進行程序性藥物預防和保健,注意選用適宜的抗菌藥物、中草藥制劑、益生素和酶制劑,減少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4. 重視對飼養人員的培訓與關懷
對飼養人員進行必要的專業知識培訓,特別是冬季豬群的飼養管理專業培訓,增強飼養人員的責任感,這對豬群健康過冬至關重要。生產中還應關注飼養人員的生活與福利,滿足基本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使其以更好的心態、更強的責任感投身于養豬生產實踐。
(作者聯系地址:胡東方?? 張振東?? 呂 林?? 劉思當? 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郵編:271018;任慶海?? 山東安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郵編:261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