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經歷了許多的變化。數字時代的到來,讓攝影變得越來越輕松,無需繁瑣的手動調焦,各色的設備、新奇的功能以及電腦對圖片的后期處理……但這也失去了新聞攝影的價值,不具備攝影作品的藝術價值。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他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布列松的攝影思想,對現如今的攝影研究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對布列松攝影思想的分析,在現代科技文化飛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給予攝影師、攝影界發(fā)展建議與理論支持。
關鍵詞:攝影;布列松;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
世界著名的攝影大師不列松以性格固執(zhí)在業(yè)界聞名。他的思想中一直認為自動拍攝功能并且?guī)в袕V角鏡頭的照相機不如手動的相機拍攝。也因此,多年來她一直堅持使用德國產的萊卡35毫米相機拍攝自己的攝影作品。 布列松曾經說說過這樣一句話:“射擊和攝影是一回事,都是“踮起腳尖,小心靠近——哪怕目標是一個靜物……還要有天鵝絨般光滑的手,老鷹一樣的眼睛——這是我們(攝影師)應該有的全部。”布列松作為攝影記者進行拍攝的近30年中共計拍攝了近大約七十萬幅黑白照片,其中大量照片都成為了業(yè)界的經典之作,被世人所傳頌與膜拜(如,遇刺前的印度圣雄甘地、二戰(zhàn)中療傷的馬蒂西、站在林蔭道中的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中國最后一批太監(jiān)、二戰(zhàn)中的中國等),在1947年,布列松還參與創(chuàng)辦了當時全球極具盛名的圖片社“馬格南圖片社”該圖片社引發(fā)了新聞攝影的革命,把攝影技術提高到了攝影藝術的層次。
“決定性瞬間”
1952年,布列松的著作《決定性瞬間》(法語:Images à la sauvette/英語:The Decisive Moment)出版。布列松曾經在他的攝影作品集《決定性瞬間》中提出了以下觀點:世界萬物都有他特有的決定性瞬間,決定性瞬間可以作為一種風格去展現出人世間最自然的美,并且在事物的瞬間性加以表述,用其技術手段加其瞬間性的思想強有力的表現出其做品的精髓。
布列松的作品中所提取的瞬間,不單單是你看的的那一瞬間,而是此次事件中最精彩的一段中所截取最具有其代表性的一瞬間,事前需要對整個事件有個事先的預判,他的《決定性瞬間》作品集被一代又一代攝影者奉為圣經,其“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為各大攝影師所認可。
獨特視角的攝影內容
布列松對于拍攝視角也有他獨有的想法,他認為攝影就是應該抓住其自然的瞬間,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出最為真實和最為完整的美。他一直堅持使用萊卡相機和黑白膠片,也拒絕使用輔助燈光,努力把技術性的技巧降到最低。他崇尚旅行,喜歡拍攝城市中的街道,真實地反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冷暖人生。而往往他的作品,能有“一圖勝千言”的效果。
作為一名攝影大師布列松他常常以一名旁觀者的身份出現而且沒有把自己當成新聞記者這樣的定位就使他的鏡頭不是對準那些當權者,相反,更多的拍攝普通的人們這也體現在大師的作品中,也就是他面對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如游行、慶祝會等,反而以一名旁觀者把鏡頭對準在其他人的各種表情上。如英皇喬治六世加冕日的那副攝影圖片,布列松把鏡頭向觀看的人群而非常理性的對準盛大的皇帝加冕儀式。觀禮人群中,一個徹夜等候加冕儀式,最終體力不支倒在報紙堆上男子與周圍精神抖擻、翹首以待的人群形成了充滿喜劇格調且具有戲劇性的瞬間場面。這個經典的攝影作品非常直觀的展現出了布列松所堅持的:“在攝影中,最細微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偉大的題材。細小的人性細節(jié),都可以成為主題。”此外他的大多數攝影作品也都有這種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特點。
布列松攝影思想中佛學的體現
真實,對于布列松而言就像是鉆石不能含有雜質一般,如前所述,他反對任何暗房的加工處理,對于這一點他這樣描述,“如果你裁剪了一張攝影作品,那就意味著你破壞了原有的幾何美感。此外,如果攝影作品本身就很貧弱,單靠暗房的處理也無法改變原本貧弱的事實,暗房的加工會破壞作品原有的氣氛。有許多人討論攝影的角度問題,就我而言,好的攝影角度意味著攝影者可以運用幾何的概念去構圖,而不是嘩眾取寵般地倒臥在地上去得到某種效果。”布列松認為一張照片是否優(yōu)秀,在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當時便已成定局,其命運是不可能透過暗房后期制作改變的,即使勉強在暗房里進行后期制作,照片也不會因此而脫胎換骨。
布列松攝影思想推動攝影界發(fā)展
隨著影視多媒體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平面媒體收到了巨大的沖擊。在這個強調效率的年代,許多人已經拒絕冗長枯燥的文字,偏向于看“圖”說話。這樣不僅要求圖片的內容,更是強調圖片的質量,追求“一圖勝千言”的效果。“決定性瞬間”理論不僅強調圖片真實、完備并具有意義,還具有極大視覺沖擊力的形式美感,這樣的優(yōu)秀作品標準,對攝影界的發(fā)展有指導意義,如以下三點。
1.真實全面。“決定性瞬間”強調不干涉被拍主體,從而得出的畫面真實、自然、完整,滿足了人們對了解事件的真實性故事性的需求。
2.引人注目。“決定性瞬間”往往能拍攝到事件最高潮的某個瞬間,又表達了畫面的內容,又給人無限的想象,通常可以贏取人們的關注。
3.引發(fā)思考。瀏覽一張圖片,也許只需要三秒,但是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往往可以贏得人們長久的思考。原《華盛頓郵報》發(fā)行人馬格利特曾說過:“新聞圖片總是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靈。”在布列松的攝影生涯中,他的足跡遍布全世界,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那些時代事件,更能引發(fā)人們對其背景的深遠思考。
參考文獻
[1] [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會. 珍藏布列松[M]. 劉莉張曉譯. 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9.
[2] [法]皮埃爾?阿蘇利納.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M]. 徐振鋒譯. 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
[3] 李昱宏. 灰色的隱喻—攝影的時間、機會與決定性瞬間[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4] 鄧天佑. 布列松新聞攝影思想研究[D]. 湖南:湘潭大學,2012.
[5] Young Soul. 布列松決定性瞬間[J]. 影像視覺. 2010(09)
[6] 王亞博. 禪攝影的意境美淺析[J]. 電影評介. 2011(13)
[8] 周振華. 論卡蒂埃-布列松的攝影美學思想[J]. 新聞界,2004(04)
作者簡介:王宇,1991年,男,漢族,黑龍江省,本科,哈爾濱傳媒職業(yè)學院,攝影攝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