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萬州分校,重慶 404000)
農村基礎設施是包括交通郵電、農田水利、園林綠化、衛生事業、教育文化、商業服務、供水供電等生活和生產基礎服務設施的總稱,它包括農村生活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四個大類。農村基礎設施對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們是農村經濟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部分,也是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農村基礎設施有投資周期長、效益實現慢、權責主體不明晰等特征。這些本質屬性決定了在建設和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尤其是西部貧困鄉鎮的農村基礎設施過程中,基層財政所要扮演的角色。種種原因造成了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滯后,這不僅影響了西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還阻礙了西部農村農民的個人收入增加,而且有礙西部農村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因而,加快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同時,這也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步驟。
我國西部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中、東部地區相比有明顯的差距。近年來,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雖明顯加快,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也逐步改善,但普遍還是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基礎設施底子薄弱。2011年底,我國農村居民家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為16 087.52元/戶,但西部農村家庭達到這個值的卻只有少數幾個省份,西部農村條件較好的重慶市2011年底農村居民家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也僅為11 386.8元/戶。2011年底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主要生產性固定資產數量中,汽車3.78輛、大中型拖拉機3.98臺、小型和手扶型拖拉機19.85臺、膠輪大車4.32輛、農用水泵23.61臺、役畜26.48頭,而西部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的主要生產性固定資產數量則遠遠少于全國水平。以重慶為例,2011年底,在重慶市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的主要生產性固定資產中,汽車2.44輛、大中型拖拉機0.33臺、小型和手扶型拖拉機1.39、膠輪大車 0.67 輛、農用水泵 21.44 臺、役畜 25.48頭。①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其中,大中型拖拉機、小型和手扶拖拉機及膠輪大車的數量遠小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和重慶當地生產服務性基礎設施建設極少有關。西部還有一些農村屬于“少、邊、窮、老、高”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后。
第二,規劃滯后,村社發展同質化。目前在西部農村,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與農村基礎設施規劃不相協調,許多鄉鎮的村社幾乎沒有科學的規劃,或只注重城區和近郊,對農村的規劃相對滯后,基本上采取的是“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從云南到四川,從青海到內蒙古,村村建設都一樣,沒有特色,而且“臟、亂、差”現象較為突出。這不僅不能有針對性地建設好西部農村的基礎設施,而且還形成了引資的惡性競爭。
第三,資金投入渠道單一。在西部農村地區,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大多數是“空殼村”,甚至部分村還有歷史債務。按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5等家庭中平均每人純收入的情況來看,低收入戶為2 000.51元、中等偏下戶為4 255.75元、中等收入戶為 6 207.68元、中等偏上戶為8 893.59元、高收入戶為 16 783.06元;而東、中、西部地區農村平均每人純收入分別為9 585.04元、6 529.93元、5 246.75元。可見,西部農村居民的收入不僅是東、中、西部最低的,而且還處在中等收入以下。西部農村狀況稍好的重慶市,2011年底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也僅只有6 480.41元,略高于中等收入戶而已,難以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配套的資金保證。②同上。而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市2011年底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則分別只有6 128.55 元、4 145.35 元、4 721.99元、4 904.28元、5 027.87 元、3 909.37 元、4 608.46 元、5 409.95元和5 442.15元,無一達到中等收入戶水平。③同上。農村人均收入低,無法大量投入資金搞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絕大部分來自財政。
第四,管理維護軟弱乏力。西部地區各級財政資金有限,造成西部農村基礎設施“重建輕管”的現象尤為突出。在西部農村,許多農田水利設施、鄉村道路、人畜飲水設施等基礎設施無人管護,各級政府不得不重復多次投入建設,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而且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只修不護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效用的發揮。故財政投入在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力度還有待提高,方式還有待改進。
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性物質條件,西部大部分地區屬于農村,這使得西部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造成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原因可以從自然歷史原因、經濟社會原因和體制機制原因幾個方面來分析。
現在我們所指的西部主要是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自治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內的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面積達到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1.4%。從自然環境看,在漫長的中華文明的開發史上,西部的自然環境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部歷來是草原、沙漠、盆地、高山或高原的集合體,探索和考察我國西部地區自先秦以來的自然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可謂是滄海桑田、東海揚塵,這些自然環境方面的變化包括黃土高原環境的變遷、河西走廊與內蒙古高原的環境變遷、青海省區的環境變遷、新疆地區的環境變遷等等,雖然西部幅員遼闊、地廣人稀,但經過數萬年的自然變遷,現在我國西部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從自然條件上來講,并不適合大規模集約化的農業發展,這就造成了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從歷史上看,春秋以前史書基本上對西部幾乎沒有只字片語,直到先秦時期人們才把潼關以東稱作關東或東部,把潼關以西稱作關西或西部。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認為西部即是指“西域”,這一傳統觀念甚至一直延續至今。人們認為,在我國廣袤的疆域范圍內,自古至今,西部都屬于蠻夷荒蕪之地。由于這樣的歷史觀念,使得西部錯失了許多發展機會,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落后于東南、東北部,其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尤為突出。
從經濟的發展狀況看,西部長期以來是經濟欠發達的落后地區。據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全國生產總值達到了521 441.11億元,而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生產總值一共只有100 234.96億元,僅占當年全國的19.2%。具體來看,西部經濟發展落后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產業結構比較效益差;第二,城市化進程緩慢,新農村建設遇到瓶頸問題;第三,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從社會人口分布看,西部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雜居之地,人口素質較低。據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全國未上過學的總人口為58 732人,西部就有20 853人,占到了35.51%,但從總量來看,2011年西部6歲及以上的人口僅占全國此類指標的26.91%。可見,西部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是很低的。而且,西部高層次人才也很少,2011年全國大專及以上文化的人口有107 348人,西部只有26 801人,占24.97%。就是這僅有的26 801人中,最后回到西部為地區效力的也占不到2/3。
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落后致使城鄉壁壘明顯存在,西部農業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直接制約了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
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和運行體制落后,項目運營體制企業化程度不高,市場化改革滯后,配套政策不完善。
西部農村市場體系的不完善和現代消費力的不足,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西部農村市場主體的發展。以最能說明問題的農村市場主體——鄉鎮企業為例,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部鄉鎮的企業可謂是異軍突起,比如在重慶有很多年份其農村收入新增部分約70%來自鄉鎮企業。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經濟進入買方市場的新階段,西部農村鄉鎮企業開始陷入困境。由于西部落后的經濟條件,影響了農產品市場發育程度,導致農村多種經營發展緩慢,資源綜合開發程度不高,也導致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體系難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加之西部鄉鎮企業本身落后的技術設備、較低的勞動力素質、質量低的產品等因素,使西部農村的鄉鎮企業開始萎靡不振。盡管國家采取了對西部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一系列旨在鼓勵鄉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西部農村市場體制不健全,資金運行機制不完善,西部大多數鄉鎮企業仍然舉步維艱。
鄉鎮企業是農村發展的市場主體,但是實力落后的西部鄉鎮企業無法發揮市場主體的責任去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就造成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主要依靠國家財政來投入,投資資金來源單一。因此,資金有限是造成西部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首要原因。
西部農村地區除了要多方位爭取國家項目資金以外,還應根據地方資源優勢,根據各地方實際情況,將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自上而下”供給模式改革為“自下而上”。除了涉及國家長遠利益的項目外,基礎設施建設應廣泛聽取廣大農民的意見,對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優先供給。
西部很多農村都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如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等,發展地方經濟,提高當地農村的收入,以此來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人是一切建設的基礎,要改善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要從提高西部人口素質入手,改善西部農村的教育條件,合理分配教育資源。
在提高人口素質的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培養和引進機制。首先,要創新吸引人才的特殊政策,一是探索實行稅收優惠,二是給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特殊的政治待遇,三是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股權激勵政策。其次,要打造聚集人才的特色平臺,一是圍繞西部農村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功能完備的創新創業載體,二是開發重點項目聚集人才。第三,要構建服務人才的特有機制,一是創新激勵保障機制,二是要建立全程服務機制,三是創新選拔任用機制,四是創新人才柔性流動機制。第四,要優化留住才才的環境,一是堅持人才投入優先保證,二是創設吸引人才的軟環境。
首先就是要合理界定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原則上,西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應當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條件之后進行,這是市場法則決定的,但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政府必須參與調控。要創新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渠道,首先就要清楚界定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在投資受到約束時,也就是資金困難的時候,必須進行優先排序。就西部農村而言,就應該優先投資那些有直接生產性產出的基礎設施,比如水電設施、公路交通、通訊網絡等,當這些直接生產性基礎設施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出對其他基礎設施更大的需求,這時候再將投資轉向這些基礎設施,比如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義務教育等。
(責任編輯 周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