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宏男
摘 要:綜述了遼寧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與特點,系統分析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后遼寧省農產品出口政策的變化情況,并提出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把握市場主動權、充分利用大連期貨市場、積極進行對外投資,實踐走出去戰略等新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出口;發展對策;遼寧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5
1 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態勢
遼寧省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憑借自身資源、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及經濟基礎,農業迅速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階段,不僅成為我國的糧食主要生產省份,水果、蔬菜、水產品、畜產品等農產品的生產和發展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尤其是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突破遼西北三大戰略的實施,帶動了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和產業集聚,推動了遼寧優勢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等進一步發展,這為遼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又一個的契機。
從1978年至今,遼寧農產品出口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1)1978—1987年是初步發展階段。在農產品產量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加之國家對外政策的轉變,使得農產品出口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農產品出口額從1978年的2.5億美元增至1987年的4.7億美元。(2)1988—2000年是穩步發展階段。經過10年的初步發展,遼寧農產品出口已走入正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在接下來的這個階段,農產品出口經歷了一個發展高潮和回落的過程。農產品出口額從1988年的6.0億美元增至1997年的7.8億美元。(3)2001—2012年是高速發展階段。農產品出口從2001年的12.34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7.8億美元,年均增長13.10%[1-13]。但是,從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農產品出口發展增速有所減緩,2009年基本與2008年持平,而到了2010年,遼寧農產品的進口額卻出現爆發式增長趨勢,增長了一倍,這是改革開放以后遼寧農產品對外貿易過程中出現的第一次逆差。到了2011年、2012年農產品進出口差額很小。從2010年開始,農產品進口額始終維持在一個高水平,這是遼寧農產品對外貿易出現的新形勢(圖1)[14-26]。
2 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政策及對策演進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到市場經濟的確立,再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政策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都對遼寧農產品對外貿易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時,對外貿易政策也會相應地進行調整、改變。
2.1 入世前的政策及對策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的管理體制和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基本上是依據我國的計劃經濟原則實施并建立起來的,表現為較高的關稅和非關稅保護水平。(1)關稅。從1992年初開始,中國積極調整農產品進口關稅,并且在入世之前,平均關稅進一步減至19%。(2)非關稅措施。主要涵蓋了包括進口許可證、法定商品檢驗、進口配額、食品衛生檢驗、動植物檢驗等內容。(3)設立專門的國營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條件下,我國成立了國有外貿公司,進行管理國家重要的農產品出口貿易。(4)出口競爭措施。包括從出口補貼、出口退稅和進口關稅減免,到出口退稅、關稅減免及支持出口的金融手段。(5)支持政策。遵循“綠箱政策”的農業支持和補貼;屬于發展中國家特殊差別待遇中的農業支持與補貼,“黃箱政策”即:對棉花、糧食的政府定價收購及保護價收購;農業生產資料價差補貼[27]。
以上這些政策都對當時的遼寧農產品對外貿易,無論是對外出口,還是從國外進口農產品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根據國內政策、國際形勢和遼寧省內具體情況,遼寧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策略,以促進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但是這個時期的對策仍以宏觀調控為主。
2.1.1 加大資源投入力度 這里的資源指的是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等各生產要素的投入,在改革開放到入世前的這段時間,遼寧省農產品生產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直接影響著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發展。而擴大資金、土地、勞動力的投入能夠有效擴大生產規模,加大技術性投入對當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1.2 營銷鏈條和格局初步形成 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資金和人才貯備,也提高了一些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但是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同樣存在許多問題,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足,深加工水平差,產業基地化建設程度較低等。
2.1.3 改革管理體制、改變政府職能 逐步建立能夠適應農產品市場運行規則的管理體制,將宏觀上的調控、引導,微觀上的指導、扶持作為政府職能目標的定位。建立并完善農產品貿易的信息庫,為決策部門、農業經濟組織、農戶及企業及時和準確提供信息[28]。
2.1.4 調整農業產業、出口產品結構 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及以農業生產、加工、出口等服務環節為主的第三產業,調整和降低種植業的比重,加強養殖業和副業生產,加強種植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使遼寧省農產品生產與國際市場相適應,降低種植業中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如玉米、小麥等)的生產比重,提高生產加工效率,加大種植業中具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蔬菜、花卉及部分水果等)的生產比重,增加了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經濟作物和小雜糧的生產[29]。
遼寧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從最初的起步,到整個80年代的起伏發展,再到90年代的穩步發展,是一個對國內外政策、經濟環境不斷摸索、改進的過程。對外策略也從初期的宏觀管理調整為局部、細節、微觀的對策,一方面體現出不斷變化的形式,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遼寧省對環境認知、反饋的過程。
2.2 入世后的政策及對策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農業貿易政策需要按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的有關規定進行制定和修改,將不再使用出口補貼政策鼓勵農產品出口。(1)關稅。實施期末水平并且應與主要貿易國家關稅水平持平甚至更低,并且在2004年前分階段完成所有的關稅削減,與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時間表相吻合。關稅削減后為約束關稅,而且要求不允許提高關稅。(2)關稅配額。對玉米、小麥、大米、食糖、棕櫚油、豆油、棉花、羊毛等10種農產品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3)國營企業貿易。我國對玉米、大米、小麥、食糖、豆油、棉花、棕櫚油、菜籽油和化肥等農產品進行國營貿易管理。對于這些產品,中國承諾在一個給定的國營貿易企業進口量的同時,對配額分配適當留出一部分給非國營貿易企業,但非國營貿易企業享受配額比例將繼續提高。相關的法規主要有《2003年重要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分配實施細則》、《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管理暫行規定》、新《貨物進口許可證管理辦法》、新《貨物出口許可證管理規定》、新《外貿法》等[30]。
入世后,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得更加廣闊,而國內農產品市場也變得更加開放,這樣的內外部條件雖然為遼寧省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帶來一定機遇,但也應該注意到國內市場的開放使得國外優質農產品大量進口到國內市場,會對當地的農業造成巨大的挑戰。針對新情況,為促進遼寧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提出了更加細節化的策略和措施。
2.2.1 加強生產基地和經濟帶的建設 2001年,為整合省內資源和加強生產、加工、出口各環節的聯系,遼寧省出臺政策,力爭到2006年內建成3條現代農業經濟帶,包括沈大、沈山、黃海大道。并且完成20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加快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創匯等基地的建設,建設和完善110個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和完善15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訂單農業作物面積占播種面積50%以上,實現農產品及精深加工產品出口創匯20億美元。
2.2.2 加強農產品深加工,挖掘產品附加值 縱觀遼寧省農產品出口結構,主要以大宗農產品和初級農產品為主,深加工程度不足,農產品深層價值無法體現。從2003年以來,遼寧省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而農產品加工業也成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三大產業”之一,并設立行業推進小組。據統計,2010年,遼寧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 200億元,相比較2005年增長156.4%,年均增長20.7個百分點。全省以加工為主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60個,據此為基礎,扎實推進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長和拓寬產業鏈條,為農產品出口奠定了良好的條件[31]。
2.2.3 打破傳統區域限制,培育多元化市場 現階段,遼寧省農產品出口市場以日、韓、美為主,單一市場對對外貿易有著重大的影響、貿易風險較大,出口目標國的政治、經濟形勢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業而設立的貿易壁壘都會使農產品出口形勢變得極其不穩定,對遼寧省農產品出口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遼寧省必須開始拓展歐盟、中東、朝鮮、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建立多元化出口市場來分散風險[32]。
2.2.4 打造優質農產品 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包括綠色市場、綠色營銷、綠色生產等各個環節,發展生態農業等。遼寧省在水果、蔬菜、花卉、中藥材、苗木等園藝生產等方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可以著重發展。引進科技含量高的種子、優質種苗、種畜禽、進行開發和培育,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綠色、優質化[33]。
3 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對策調整建議
3.1 發展有機農業產品,實施品牌競爭戰略
當今世界各國對農產品不僅僅停留在數量、品種的初級需求上,對品質,安全等要求更加嚴格,一些國家和地區借助本國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提升,而出于保護本國市場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地區性保護措施,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歐盟的“農藥殘留標準制”等。對此遼寧省應該不斷地制定和完善農產品相關的質量安全法規,并且根據農產品生產水平,適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加強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監管和引導,提升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競爭力;關注農產品質量并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標準體系,進行農產品國際質量認證,通過建立農產品對外貿易各個環節管理的辦法,促使農產品安全質量及衛生標準與國際接軌[34]。
3.2 充分利用大連期貨交易市場
縱觀全球各國家之間的大宗農產品貿易,大多根據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定價基礎,期貨市場的價格對農產品現貨市場的影響極大,但是中國的期貨市場影響力太小,國內農產品期貨價格還是離不開現貨價格,一般企業只在期貨市場做套保鎖定利潤,期貨市場利用率低。而主要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發達的農業產業對期貨市場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因此,遼寧省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應借力于國內外的期貨市場,并在國家政策與遼寧省自身政策作出一些調整。首先,應在遼寧省內逐步建立規范的農產品現貨市場,規范的農產品現貨市場標準能夠與高標準的農產品期貨市場接軌。其次,打破農業經濟個體之間分散的關系,建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經濟個體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農產品期貨交易。另外,應遵循市場活動規律,減少人為期貨市場價格調控,有步驟、有節奏地放開農產品市場價格。
3.3 對外直接投資
面對當今國際農產品市場,在各個國家壁壘高筑,農產品進口標準、條例紛繁,出口門檻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遼寧省內各企業應順應“走出去”政策,到境外進行投資,直接面對國外的銷售市場,避免跨國銷售的許多環節,提高效率。還可以減少目的國的關稅、非關稅壁壘和反傾銷不必要的麻煩,并且有利于遼寧省農產品企業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雇傭當地優秀的資源、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有利于提升管理、科技以及生產水平。
3.4 人才建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伴隨著經濟時代到來和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人才已經成為關鍵性影響因素,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管理型人才,統籌全局、宏觀調控、運籌帷幄。專業性人才,專業性強,如:農業科技型人才支持農業的發展,金融性專業人才支持農業的輔助行業發展等。另外遼寧省企業需要進一步優化公司人員的配置,增加對專職人員的需求,進行相關業務的培訓,提高人員業務素質。與此同時,政府可以搭架加強校企合作的平臺,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同時,滿足企業對優秀人才的需求,從而解決遼寧省農產品出口企業的人力資源配置差、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出口,從整體上提升農產品出口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4]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5]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6]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17]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18]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19]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0]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1]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2]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3]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4]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5]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6]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7] 牛若峰.在WTO框架下加強中國農業的國內支持政策[J].福建論壇,2000(10):23-24.
[28] 李輝,韓晶玉.遼寧農產品出口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8(10):309-313.
[29] 王慧娟. 試論遼寧農業結構與布局調整[J].遼寧大學學報,2006(7):77-79.
[30] 壽金寶,欒淑梅,單希光.加入WTO對遼寧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與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0(3):71-73.
[31] 遼寧省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遼寧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0(11):121-123.
[32] 王勇,王玉豐.關于推進遼寧農產品出口問題的研究[J].農業經濟,2005(9):47-48.
[33] 楊春.綠色貿易壁壘削弱遼寧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1(5):9-11.
[34]遼寧農產品出口體系建設研究報告[EB/OL].(2009-03-19). http://shenyang.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02/tab37076/info208772.ht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4]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5]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6]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17]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18]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19]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0]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1]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2]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3]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4]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5]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6]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7] 牛若峰.在WTO框架下加強中國農業的國內支持政策[J].福建論壇,2000(10):23-24.
[28] 李輝,韓晶玉.遼寧農產品出口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8(10):309-313.
[29] 王慧娟. 試論遼寧農業結構與布局調整[J].遼寧大學學報,2006(7):77-79.
[30] 壽金寶,欒淑梅,單希光.加入WTO對遼寧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與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0(3):71-73.
[31] 遼寧省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遼寧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0(11):121-123.
[32] 王勇,王玉豐.關于推進遼寧農產品出口問題的研究[J].農業經濟,2005(9):47-48.
[33] 楊春.綠色貿易壁壘削弱遼寧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1(5):9-11.
[34]遼寧農產品出口體系建設研究報告[EB/OL].(2009-03-19). http://shenyang.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02/tab37076/info208772.ht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4]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5]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6]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17]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18]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19]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0]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1]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2]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3]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4]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5]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6]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7] 牛若峰.在WTO框架下加強中國農業的國內支持政策[J].福建論壇,2000(10):23-24.
[28] 李輝,韓晶玉.遼寧農產品出口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8(10):309-313.
[29] 王慧娟. 試論遼寧農業結構與布局調整[J].遼寧大學學報,2006(7):77-79.
[30] 壽金寶,欒淑梅,單希光.加入WTO對遼寧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與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0(3):71-73.
[31] 遼寧省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遼寧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0(11):121-123.
[32] 王勇,王玉豐.關于推進遼寧農產品出口問題的研究[J].農業經濟,2005(9):47-48.
[33] 楊春.綠色貿易壁壘削弱遼寧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1(5):9-11.
[34]遼寧農產品出口體系建設研究報告[EB/OL].(2009-03-19). http://shenyang.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02/tab37076/info208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