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王鵬文
摘 要:以玉米品種鄭單958為試驗材料,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排列,在田間種植條件下,研究了玉米產量及其穗部性狀與種植密度的關系。結果表明,在天津地區以鄭單958為代表的夏播玉米的最佳密度為5 483 株·667 m-2。在本研究的種植密度范圍內,玉米產量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反而下降。種植密度對穗粗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對穗長、行粒數、穗粒數、單穗質量和單穗粒質量的影響達顯著水平,而對穗行數的影響不明顯。
關鍵詞:夏玉米;種植密度;產量;穗部性狀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23
國內外的生產實踐表明, 玉米產量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當種植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反而下降,合理密植可以使群體和個體協調發展,因此,確定玉米最適種植密度歷來是玉米栽培技術研究的關鍵問題。由于玉米的最佳種植密度會因土壤肥力水平、生態條件、品種、栽培措施以及耕種方式等不同而有差異,因此,研究某品種在特定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下的最適密度尤其重要[1-6]。本試驗旨在通過研究耐密型玉米品種鄭單958在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對產量及其穗部性狀的影響, 為天津地區高產夏玉米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試驗于2013年在天津農學院農學系特用作物改良工程中心的試驗地進行,試驗材料為鄭單958。試驗采取單因素隨機區組排列,2次重復,6行區種植,行長5.0 m,0.60 m等行距,小區面積18 m2,設5個種植密度處理,即處理1:3 500 株·667 m-2;處理2:4 500 株·667 m-2;處理3:5 500 株·667 m-2;處理4:6 500 株·667 m-2;處理5:7 500株·667 m-2。試驗于6月7日人工點播,6月13日出苗,7月23號追施尿素20 kg·667 m-2,9月17日收獲,全生育期為94 d。四周設保護行,田間管理同當地生產田,分小區單收計產。每小區選取有代表性的果穗15株進行室內考種,項目包括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穗粒數、單穗質量和單穗粒質量等。計算各性狀的平均值。按14%含水量計產。
數據采用SPSS 17 和Microsoft Excel 2003 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的測產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本試驗條件下,最高單量出現在種植密度為5 500株·667 m-2附近,最高產量達到541.94 kg·667 m-2。
當dy/dx=0時,y有極大值存在, 即ymax=549.17·667 m-2,此時的密度可認為是最適密度,即:x =0.252 2/2.3×2×10-5=5 483(株·667 m-2)。玉米的經濟產量與種植密度的關系為二次拋物線,種植密度增加到5 483 株·667 m-2時產量達到最高值。 種植密度從3 500 株·667 m-2增加到5 483 株·667 m-2,產量隨種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超過此種植密度以后,產量隨種植密度增加而降低。
2.2 種植密度對穗部性狀的影響
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鄭單958的穗部性狀考種結果見表2,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2可知,穗長、穗粗、行粒數、穗粒數、單穗質量、單穗粒質量都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穗長由17.58 cm減小到14.82 cm,相差2.76 cm;穗粗由49.7 mm減小到48.08 mm,相差1.62 mm;行粒數由42.57粒逐漸減少到38粒,相差4.6粒;穗粒數由683.65粒減少到600.47粒,相差83.18粒;單穗質量由220.01 g減小到166.24 g,相差53.77 g;單穗粒質量由193.79 g減小到149.26 g。由表3可以看出,種植密度與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穗粒數、單穗質量、單穗粒質量等穗部性狀都成負相關關系。種植密度對穗粗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R=-0.978**),對穗長、行粒數、穗粒數、單穗質量、單穗粒質量等的影響達顯著水平(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44*,-0.988*,-0.998*,-0.942*,-0.945*),而種植密度對穗行數的影響不顯著, 這是由品種特性決定的。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以鄭單958為試驗材料,對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玉米的穗部性狀及產量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隨著種植密度的提高,玉米的穗長、穗粗、行粒數、穗粒數、單穗質量、單穗粒質量等穗部性狀均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楊利華等[7]認為,密度增加,穗長縮短,穗粗變細,禿尖長度增加,穗行數、行粒數和穗粒質量減小,出籽率變化不大;劉志新等[8]認為,穗長、穗粗和行粒數隨密度增加而減小,穗行數隨密度變化不大,禿尖長度隨密度增加而增加;徐明潔等[9]在先玉335上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密度的增加,穗長、穗粗、穗粒數和百粒質量均呈下降趨勢,禿尖率升高;豐光等[10]認為,隨密度不斷提高,穗行數、行粒數、穗長、穗粗和百粒質量逐漸減小,禿尖長度逐漸增加,這與筆者的前述研究結果一致。
種植密度對穗粗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對穗長、行粒數、穗粒數、單穗質量、單穗粒質量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這些穗部性狀隨種植密度的變化較大,種植密度的增加會導致玉米雌穗頂端花絲伸出較晚或不能伸出,玉米雌蕊的發育、授粉以及灌漿結實都會受到影響[11-13],導致行粒數減少,單穗質量、單穗粒質量降低。種植密度對穗行數的影響不顯著, 說明密度對玉米的穗行數影響較小。穗行數是穗部性狀中最穩定的因素,穗行數的分化時期較早, 一般葉齡指數達40%就已經完成,此時玉米群體由密度增加引起的光照、水分和養分的競爭矛盾還不突出, 而后期環境變化對穗行數的影響較小。朱崴等[14]在2010年進行的試驗結果顯示,鄭單958在天津地區夏播的最適種植密度為4 850 株·667 m-2。本試驗條件下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鄭單958在天津地區的最適種植密度為5 438 株·667 m-2左右,因為在具體的栽培實踐中,除種植密度外,播期、水肥也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張新,王振華.不同產量水平下鄭單18 號不同種植密度與產量及其構成因素關系的研究[J].農藝科技,2004,20 (2):86-87,91.
[2] 蘇東濤,王 靜,李娜娜.種植密度和品種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4 (4): 343-345,375.
[3] 白志剛,張俊梅,張軍,等.玉米品種豐田6號種植密度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3): 41-42.
[4] 王鐵固,趙新亮.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1(23):16-18.
[5] 史向遠,周靜,張曉晨,等.不同種植密度對旱地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2(5): 459-461,469.
[6] 孫貴臣,任元,馬曉磊,等.不同種植密度對青貯玉米生物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3(2): 146-148.
[7] 楊利華,張麗華,楊世麗,等. 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狀對種植密度的反應[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1(1): 12-15,19.
[8] 劉志新,曹敏建,孫宏東. 種植密度對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種效應研究Ⅱ.密度對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種主要農藝性狀效應研究[J]. 雜糧作物,2009,29(2):101-107.
[9] 徐明潔,劉江.先玉335適宜栽培密度與性狀指標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 (19) : 8928- 8930.
[10] 豐光,李妍研.玉米不同種植密度對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1,19 (1) : 109-111.
[11] 王春虎.玉米鄭單958等高產品種的生理生態機理研究[J].種子,2009,28(8):41-44.
[12] 劉京寶,唐保軍,趙霞,等.玉米新品種鄭單528適宜密度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0(12): 20-21,25.
[13] 唐保軍,丁勇,李會勇,等.耐密高產優質多抗玉米新品種鄭單538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11(11): 46-48.
[14] 朱崴.耐密型玉米種植密度及其三值的變化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2,37(5):1-2,41.
參考文獻:
[1] 張新,王振華.不同產量水平下鄭單18 號不同種植密度與產量及其構成因素關系的研究[J].農藝科技,2004,20 (2):86-87,91.
[2] 蘇東濤,王 靜,李娜娜.種植密度和品種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4 (4): 343-345,375.
[3] 白志剛,張俊梅,張軍,等.玉米品種豐田6號種植密度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3): 41-42.
[4] 王鐵固,趙新亮.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1(23):16-18.
[5] 史向遠,周靜,張曉晨,等.不同種植密度對旱地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2(5): 459-461,469.
[6] 孫貴臣,任元,馬曉磊,等.不同種植密度對青貯玉米生物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3(2): 146-148.
[7] 楊利華,張麗華,楊世麗,等. 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狀對種植密度的反應[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1(1): 12-15,19.
[8] 劉志新,曹敏建,孫宏東. 種植密度對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種效應研究Ⅱ.密度對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種主要農藝性狀效應研究[J]. 雜糧作物,2009,29(2):101-107.
[9] 徐明潔,劉江.先玉335適宜栽培密度與性狀指標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 (19) : 8928- 8930.
[10] 豐光,李妍研.玉米不同種植密度對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1,19 (1) : 109-111.
[11] 王春虎.玉米鄭單958等高產品種的生理生態機理研究[J].種子,2009,28(8):41-44.
[12] 劉京寶,唐保軍,趙霞,等.玉米新品種鄭單528適宜密度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0(12): 20-21,25.
[13] 唐保軍,丁勇,李會勇,等.耐密高產優質多抗玉米新品種鄭單538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11(11): 46-48.
[14] 朱崴.耐密型玉米種植密度及其三值的變化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2,37(5):1-2,41.
參考文獻:
[1] 張新,王振華.不同產量水平下鄭單18 號不同種植密度與產量及其構成因素關系的研究[J].農藝科技,2004,20 (2):86-87,91.
[2] 蘇東濤,王 靜,李娜娜.種植密度和品種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4 (4): 343-345,375.
[3] 白志剛,張俊梅,張軍,等.玉米品種豐田6號種植密度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3): 41-42.
[4] 王鐵固,趙新亮.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1(23):16-18.
[5] 史向遠,周靜,張曉晨,等.不同種植密度對旱地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2(5): 459-461,469.
[6] 孫貴臣,任元,馬曉磊,等.不同種植密度對青貯玉米生物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3(2): 146-148.
[7] 楊利華,張麗華,楊世麗,等. 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狀對種植密度的反應[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1(1): 12-15,19.
[8] 劉志新,曹敏建,孫宏東. 種植密度對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種效應研究Ⅱ.密度對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種主要農藝性狀效應研究[J]. 雜糧作物,2009,29(2):101-107.
[9] 徐明潔,劉江.先玉335適宜栽培密度與性狀指標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 (19) : 8928- 8930.
[10] 豐光,李妍研.玉米不同種植密度對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1,19 (1) : 109-111.
[11] 王春虎.玉米鄭單958等高產品種的生理生態機理研究[J].種子,2009,28(8):41-44.
[12] 劉京寶,唐保軍,趙霞,等.玉米新品種鄭單528適宜密度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0(12): 20-21,25.
[13] 唐保軍,丁勇,李會勇,等.耐密高產優質多抗玉米新品種鄭單538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11(11): 46-48.
[14] 朱崴.耐密型玉米種植密度及其三值的變化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2,37(5):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