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超+徐麟+常文靜+任海龍+唐式敏+巴黑提亞


摘 要:為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橡膠草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確定伊犁河谷移栽橡膠草最佳種植密度,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試驗設計,研究6種移栽密度條件下,橡膠草農藝性狀和產量的表現。結果表明,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小,橡膠草單株農藝性狀基本呈現增加趨勢,當密度達30 cm×30 cm后,增幅減小;單株產量性狀也基本呈增加趨勢,30 cm×30 cm、30 cm×40 cm、40 cm×40 cm處理顯著高于其他高密度處理;群體產量性狀以20 cm×20 cm和30 cm×30 cm處理較高。綜合各農藝和產量性狀,在伊犁河谷,移栽橡膠草最佳種植密度為11.1×104株/hm 株行距配置為30 cm×30 cm。
關鍵詞:種植密度;橡膠草;農藝性狀;產量;伊犁
中圖分類號:S576.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2-0083-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Taraxacum kok-saghyz and determine the best planting density of transplanted koksaphyz in the Ili River Valley, the performance of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under six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ensities were surveyed us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indices of single plant agronomic characters presented increasing trends. And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lower than 30 cm×30 cm, the increase amplitude diminished. The yield per plant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the yields of treatments of 30 cm×30 cm, 30 cm×40 cm and 40 cm×40 c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high density treatments. The population yields of 20 cm×20 cm and 30 cm×30 cm treatment were higher.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the best planting density of koksaphyz was 11.1×104 plants per hectare and the optimum planting spacing was 30 cm×30 cm in the Ili River Valley.
Keywords Planting density;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Agronomic traits;Yield; Ili
橡膠草(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 TKS)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涼氣候,生于河漫灘草甸、鹽堿化草甸、農田水渠邊,植物學特征和普通蒲公英相似,但其根中含20%以上的橡膠,而普通蒲公英含量極低。從橡膠草根部提取的橡膠與巴西橡膠的結構和性能相似,播種當年即可收獲提取橡膠,產膠周期較短,是極有發展前途的產膠植物。
1931年,前蘇聯首次在哈薩克斯坦天山一帶發現了橡膠草并對其正式命名[1]。1950年在我國新疆境內也發現了大量的野生種。我國對于橡膠草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羅士葦等對橡膠草的栽培、優選、根的處理及橡膠的提取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歸納總結[2,5-8]。在之后的半個多世紀中,由于對橡膠草利用價值認識不足,相關研究進入了停滯期。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天然橡膠需求量不斷增大及橡膠樹種植區域的局限性,橡膠草的研究再次受到關注,但規模化栽培技術方面缺乏系統深入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小面積試種階段。
伊犁河谷是野生橡膠草的主要分布區,本研究以前期篩選出的品種為供試材料,分析了不同種植密度對移栽橡膠草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以期為大面積栽培生產橡膠草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品種由中國熱帶作物研究院湛江試驗站提供。沙床育苗,2014年3月26日播種,6月2日移栽,10月20日進行農藝性狀和產量測定。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4年在伊犁州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地進行,土壤為灰鈣土,pH值7.99,有機質含量21.2 g/kg,全氮0.83 g/kg,全磷2.87 g/kg,堿解氮61.38 mg/kg,速效磷36.55 mg/kg,速效鉀165.1 mg/kg。
試驗設6個密度處理,分別為25×104株/hm2(株行距20 cm×20 cm)、16.7×104株/hm2(20 cm×30 cm)、12.5×104株/hm2(20 cm×40 cm)、11.1×104株/hm2(30 cm×30 cm)、8.3×104株/hm2(30 cm×40 cm)、6.25×104株/hm2(40 cm×40 cm)。重復3次,小區面積2.4 m×1.2 m。
采用滴灌方式,毛管配置為1管2行,生育期滴灌7次。移栽前施磷酸二銨375 kg/hm2、尿素120 kg/hm2作基肥,生育期間分兩次通過滴灌施尿素150 kg/hm2。
1.2.2 測定項目 停止生長前,從各個處理中選5株長勢均一的橡膠草,調查其農藝性狀及生物量,主要包括株幅、葉長、葉寬、根長、主根粗、地上鮮重、根鮮重、地上干重和根干重。
1.2.3 數據統計分析 采用DP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密度對橡膠草單株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小,株幅、根長和主根粗基本呈增加態勢,當密度達到30 cm×30 cm以后,增幅基本穩定,40 cm×40 cm處理最高;葉長和葉寬先有所增加,當密度達到30 cm×30 cm以后,趨于穩定。
2.2 種植密度對橡膠草單株產量的影響
方差分析結果(表2)表明,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小,橡膠草個體經濟產量各項指標基本呈現增加趨勢,且增幅趨緩。地上鮮重和地上干重均為30 cm×30 cm、30 cm×40 cm和40 cm×40 cm處理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三者間差異不顯著;根鮮重和根干重均以40 cm×40 cm處理最高,顯著高于30 cm×30 cm和30 cm×40 cm處理,后二者又顯著高于其他高密度處理。
2.3 種植密度對橡膠草群體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各群體產量性狀均隨種植密度減小呈現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趨勢,且以20 cm×20 cm和30 cm×30 cm處理最高,顯著或不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中地上鮮重和地上干重以20 cm×20 cm處理最高,根鮮重和根干重以30 cm×30 cm處理最高,20 cm×20 cm和30 cm×30 cm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3 小結
適宜的密度和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是提高橡膠草經濟產量的主要手段。本試驗結果表明,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小,個體產量性狀有所提高,但群體產量性狀先減少后增加再減少。當種植密度為11.1×104株/hm2(株行距配置30 cm×30 cm)時,橡膠草個體性狀表現合理,個體生產健壯,群體結構合理,經濟產量最高,可作為伊犁河谷種植橡膠草的最佳移栽密度。
參 考 文 獻:
[1] 羅士葦, 馮午,吳相鈺. 橡膠草[M] . 北京:中國科學院, 1951.
[2] 鄧海燕. 德爾塔探尋天然膠資源新途徑[N]. 中國化工報, 2006-04-17.
[3] 羅士葦. 橡膠草——橡膠植物的介紹之一[J]. 科學通報, 1950, 1(8):559-564.
[4] 羅士葦, 馮午, 吳相鈺. 橡膠草的研究部分Ⅰ——新疆橡膠草的形態觀察[J]. 中國科學, 1951, 2(3):373-379.
[5] 羅士葦, 吳相鈺, 馮午. 橡膠草的研究部分Ⅱ——新疆產橡膠草的化學分析及其橡膠含量之測定[J]. 中國科學, 1951, 2(3):381-387.
[6] 焉妮, 薩日娜, 孫樹泉,等. 蒲公英橡膠——一種亟需大力研究的NR[J]. 橡膠工業, 2011, 58(10):632-637.
[7] 斯契潘諾夫. 橡膠草栽培法[M]. 沈陽: 東北農業出版社, 1952: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