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梅 邢寶龍 張旭麗等



摘 要:該文探討了不同種植密度對直立型綠豆品種的經濟性狀、產量構成因素以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種植密度越大,綠豆的株高越高,單株莢數隨著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主莖節數、莢長、百粒重和單莢粒數則沒有明顯變化。不同的種植密度對綠豆產量的影響呈現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在一定的栽培條件下,綠豆在適宜的種植密度條件下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同綠1號綠豆品種高產栽培的適宜密度是18萬株/hm2。
關鍵詞:綠豆;種植密度;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23-02
Abstran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upright mung bean varieties of economic traits,yield components and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ing density,the greater the mung bean of the higher plant job,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nsity is on the decline,number of main stem section,pod length,single pod hundred kernel weight and number of grains is no obvious chang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on mung bean production has the change trend of increase after decreases first,under the condition of certain culture,mung bea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can get high yields,with Tonglv no 1 mung bean varietie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of appropriate density is 180000 plants/hm2.
Key words:Mung beans;Population density;Agronomic traits;Yield
綠豆(Vigna radiata),又名植豆、文豆、青小豆,是豆科菜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經濟價值高,用途多,被譽為“綠色珍珠”。綠豆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淀粉、多種礦物質、多種維生素B和氨基酸[1],其種子和制成品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并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近年來,國內外對綠豆的需求呈穩定增長趨勢,這使得綠豆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廣大農民致富的重要的輔助性經濟作物。
石英等研究表明:適宜的種植密度是協調群體和個體生長發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調控措施[2]。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很多作物的種植密度對其產量和經濟性狀的影響開展了大量研究[3-4],但是關于綠豆種植密度方面報道則相對較少。為此,本試驗通過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綠豆產量和經濟性狀的影響,為綠豆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綠豆品種為同綠1號;試驗地土質為沙壤土,0~20cm土層全氮含量為10.2%,有效磷為40.3mg/kg,速效鉀為111mg/kg。地勢較平坦,中等肥力水平,前茬作物為谷子。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4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試驗地進行,5月26日播種,采用機械開溝,人工播種,底肥施農家肥5 000kg/hm2,種肥施磷酸二銨225kg/hm2,播后鎮壓。第一片復葉出來后定苗,試驗設5個密度處理,分別為9萬株/hm2、12萬株/hm2、
15萬株/hm2、28萬株/hm2、22.5萬株/hm2,隨機區組設計,4行區,3次重復,行長5m、寬2m,行距0.5m,小區面積10m2,管理措施與大田栽培相同。
1.3 統計分析 綠豆成熟后,從每小區選取10株有代表性的植株進行室內考種,調查株高、主莖節數、分枝數、單株莢數、莢長、單莢粒數、百粒重等經濟性狀,并于整體收獲時測定小區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綠豆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知,同綠1號綠豆的農藝性狀隨著密度的增加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種植密度越大,綠豆的株高就越高。這可能是由于在高密度下,植株生長旺盛期的郁閉程度增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植株為接受更多陽光而出現植株增高現象[5]。單株分枝數則隨著密度的增加呈減少的趨勢,說明密度可以抑制分枝的生長,從而增加群體優勢,減少個體優勢。主莖節數和莢長在不同的密度間變化不明顯,說明這2個性狀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較小,這與閆峰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綠豆產量性狀的影響 單株莢數和單莢粒數都是影響綠豆產量的重要農藝性狀,同一品種在不同密度下,這些性狀表現也會有所變化。由表2可知:單株莢數隨著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說明植株個體如果在結莢時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供應,落花落莢嚴重,這與增加種植密度后植株間對光照、養分和水分等資源的需求競爭相應增加有密切關系;而百粒重和單莢粒數則沒有明顯變化,說明這2個性狀主要與作物本身有關,受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小。
2.3 不同密度對綠豆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當種植密度為18萬株/hm2時,產量達到最高,隨后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下降。
3 結論與討論
種植密度是影響作物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種植密度是綠豆實現高產的重要前提。由本次試驗結果可知,同綠1號綠豆的最佳種植密度是18萬株/hm2,產量達到最高;株高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分枝數、單株莢數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密度種植條件下,由于單株的營養面積相對較大,通風透光條件好,植株表現出生長旺盛,單株分枝數和莢數增加;提高種植密度,雖然增加了單位面積內的個體數量,但也加劇了個體之間對光照、水分和營養物質的競爭,使得個體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受到限制,單株分枝數和莢數變少,植株由于郁閉度高無法滿足其光合效應及生長的需求,故產量反而會下降。因此,合理的密度能夠協調好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使個體發育健壯而不早衰,既保證了一定數量的群體,單位面積莢數、單莢粒數等也得到協調了發展,有利于發揮綠豆品種的增產潛力。
綠豆主莖節數、莢長、單莢粒數和百粒重為相對穩定的性狀,不同的種植密度變化不大,主要決定于品種本身的遺傳特性。因此,這幾個性狀不是產量的決定性因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應在一定的單莢粒數和百粒重條件下通過提高單株莢數來實現。本次試驗結果與閆鋒等[5]以及梁杰等[6]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參考文獻
[1]蘭志華.綠豆高產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08(7):143-144.
[2]陳劍,葛維德.高密度種植對不同綠豆株型品種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3(6):104-109.
[3]孫桂華,陳振武.不同播種期、密度、施肥量對夏播綠豆產量影響的研究[J].雜糧作物,2004,24(1):37-40.
[4]石英,張愛軍,王紅,等.太行山區鸚哥綠豆種植密度的試驗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6):2289,2312.
[5]閆鋒,崔秀輝,李清泉,等.種植密度對半直立型綠豆主要形狀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種業,2011(9):57-58.
[6]梁杰,尹智超,王英杰,等.不同密度和施肥條件對綠豆產量的影響[J].園藝與種苗,2011(6):81-8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