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
摘 要:為進一步完善農村旅游的行業產業鏈,促進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客觀評價了我國農村旅游業的現狀,發現農村旅游業的發展難題,通過引導、扶持農村旅游走產業集群之路,發揮產業集群的空間集聚效用,使農村旅游企業分工協作,聯合競爭,才能改善區域基礎設施,促進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旅游業;旅游產業集群;現狀與問題;發展優勢;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中國旅游業在保持傳統的文物古跡游和名山大川游繼續繁榮的同時,隨著現代人對車水馬龍、噪雜喧囂、環境惡化、節奏過快的城市生活不斷厭倦,以優美寧靜的自然風光、原汁原味的民間工藝、樸素典雅的農家小院和充滿生命氣息的鄉土文化為賣點的農村旅游也蓬勃發展起來。我國的農村旅游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推動農村旅游產業化,構筑農村旅游的產業集群,可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改善景區的基礎設施和衛生狀況,塑造農村旅游的行業和地域品牌,深化農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并提升其精神品質,從而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進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旅游、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我國農村旅游業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1.1 我國農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對于鄉村旅游的內涵,國內外有不同的說法。美國學者阿迪米爾曼認為,農村旅游是一種地處農村、具有農村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行業。鄧愛民[1]認為農村旅游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游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農村旅游是旅游業的一個分支,是一種依托農村旅游資源,以城市居民為消費對象的旅游業形態,也是一種精神需求層面的文化娛樂活動。農村旅游業的興起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尤其是城市和農村共同發展、協調互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
楊英法[2]指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的體閑度假方式發生了新的轉變,體閑農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有更多的收入和時間到農村去接近自然、陶冶情操和休閑娛樂。農村旅游是城市發展的有效補充,可以舒緩城鎮居民的生活、工作壓力,陶冶其文化精神情操,有利于城市的和諧發展。城市車水馬龍的人流交通、噪雜喧囂的城市氛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和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使廣大城鎮居民日益向往農村優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到農村去體驗當地的鄉情,從事農業勞動,已成為從喧囂的城市回歸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已成為人們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主要渠道。
農村旅游是加快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要。以糧食種植為主、兼營副業是中國農村傳統的產業形態,長期以來,這種產業形態導致我國農村經濟結構比較單調,經濟增長乏力,農民經濟收入較低,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重要瓶頸[3]。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漸完善,農村與城市的經濟互動日益緊密,資金、技術、信息在城鄉之間的流通日益頻繁,農民投資創業的熱情不斷高漲,農村地區傳統的土地經營模式不斷被突破。農村地區本來就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淳樸的鄉土人情和原生態的民間工藝開展農村旅游的寶貴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成為改善農村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方式。
1.2 我國農村旅游業的行業困境
中國的鄉村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快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地普遍認識到發展農村旅游對促進農村發展和緩解市民精神壓力的重要性,各地農村旅游得到迅速發展。在發展中,我國的農村旅游也有許多問題暴露出來。
1.2.1 農村旅游的產業鏈不完 整 劉秀麗[4]認為:“目前,很多鄉村旅游就是到一個獨立的農莊,通常的活動就是在農莊的酒店內吃農家菜,吃完后到莊內面積不大的菜園里采摘一些蔬菜,或者是到面積不大的池塘內釣魚,然后愛打麻將的就找個房間打牌去了”。農村旅游業作為旅游業的一種存在,分為上游和下游產業,是一個集旅游、參觀、娛樂、休閑、餐飲、住宿、學習等行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形態。當前,我國的農村旅游產業形態單一,綜合性、互動性不強,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更無法發揮產業鏈的集群優勢,沒有很好把握農村旅游原生態、鄉土性的精神內涵。
1.2.2 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農村旅游是要求很高的服務業,需要便利的交通、消費、餐飲等基礎設施和水、暖、電、廁等基本生活設施與之配套。當前,我國的農村旅游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空間集聚較為分散,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完善交通條件,農村旅游景點常常位于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山區。農村旅游地也缺少平價超市、醫療衛生站、理發美容店等配套服務。此外,餐飲、住宿存在臟亂差現象,廁所衛生條件亟待改善,大量生活垃圾也需要處理。
1.2.3 產品同質單調 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還處于產業起步階段,產品開發模式單調,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一方面不能滿足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多樣性,另一方面導致了行業惡性競爭。農村旅游的產品大多圍繞農村林地、水塘、果園開發餐飲、住宿、垂釣、采摘等初級服務,沒有統籌區域旅游資源形成民俗觀光區、民俗山莊等立體、深層的旅游產品體系,對農事栽培、民俗觀光、文化品位等旅游產品在農村旅游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開發不夠。
1.2.4 行業分散,無法通過行業集聚產生品牌效應 當前,中國各地政府和民眾大多都能意識到農村旅游業能夠提高農民收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由于城鎮化帶來了農村旅游市場,因此,全國各地尤其是城郊大都在開發農村旅游。但是,其農村旅游存在產品同質和行業分散的弊端,在經營管理上缺乏品牌培育意識,無法通過行業集聚發揮規模效應去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村旅游品牌。
2 農村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優勢
任何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因自身發展的需要或在外力尤其是政府的主導下產生行業集聚的現象,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可以產生規模效應,通過行業內部的相互借鑒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各企業可以各依所長,分工協作,提高區域內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并最終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集群品牌或行業品牌[5]。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錢津[6]曾撰文指出:“目前,中國各地的經濟建設重點是在產業集群方面,而作為一個產業,旅游業的發展戰略也可以走產業集群道路。其中,發展鄉村旅游就是產業集群在服務產業實現拓展的一種積極的表現”。農村旅游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具有產業發展的一般特點,當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只有順應行業集聚的客觀需要才能在行業發展水平上獲得質的提升。推動農村旅游業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是破解我國當前農村旅游發展瓶頸的有效途徑,可以形成明顯的行業優勢。
第一,依托產業集群,農村旅游可以綜合開發區內旅游資源。農村的原生態自然風光和鄉土性的民間風俗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7],推進農村旅游的集群發展,可以在資源集聚的基礎上對區內山川、河流、文物古跡、森林、草場、灘涂等進行綜合規劃和立體開發,并將民間風俗、鄉土工藝等非物質因素全面融進農村旅游,以整體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滿足游客多樣化、多元性和高文化品位的綜合需求。
第二,推進農村旅游集群化發展可以完善產業鏈,促進行業協調互動發展。鄉村旅游是個涉及交通、餐飲、住宿、觀光、娛樂和休閑等產業的行業系統,各產業部門既獨立發展,相互之間又具有極強的關聯性[8]。推進鄉村旅游的產業集群化,可以充分發揮相關產業的行業優勢,在協調中取得互動發展的集群效應,從而整體提升農村旅游的區域競爭力,并避免因產品同質而出現相同行業的惡性競爭。
第三,農村旅游的集群化還可形成旅游服務的綜合網絡。農村旅游不僅是旅游行業一個產業的發展,它還包括農村旅游地的政府管理、金融服務、消費條件、教育水平等的綜合提升。農村旅游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可以充分調動政府的行政資源,全面提升景區的金融服務水平,并為游客創造方便的消費條件和教育環境,從而形成可以為游客提供系統服務的綜合網絡,全面提升農村旅游的精神內涵、文化檔次和服務品質,最終形成具有較大知名度的行業品牌。
3 農村旅游集群化發展的推進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村旅游起步雖晚,卻取得了迅速發展,但繼續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題。推進農村旅游產業的集群化可以充分利用區內旅游資源,發揮行業集聚的規模優勢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行業品牌。只有在集群發展思路的指導下,要形成區域品牌、提升景觀品質、加強政府扶持和管理、完善產業鏈條并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才能推動農村旅游的產業集群化并充分利用產業集群化的發展優勢[9]。推進農村旅游的產業集群化成為農村旅游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之路。為此,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樹立品牌意識,打造旅農村游業區域品牌
品牌是消費者對企業產品質量及其服務水平的市場肯定,任何一個行業企業,只有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才能充分調動各種行業資源,全面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積極開發和引進各種新技術,不斷提高其產品質量、服務檔次和管理水平。鄉村旅游作為綜合性的服務產業,只有樹立品牌意識并為品牌塑造努力經營,才能充分發揮區域旅游資源的總體優勢,綜合規劃,系統開發,改善經營,加強管理,在行業的分散發展中實現產業的自發集聚,最終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產業集群,打造出農村旅游業的區域品牌。為此,應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3.1.1 增強產業鏈企業之間的協作性,發揮傳統品牌價值的增值效應 農業旅游產業集群產業鏈企業各自經營產品,但其關系應是合作和共贏,而不應是分立和對抗,借以發揮產業集群的整合效應,實現集群內各個旅游企業、旅游景區間的信息共享和共建,構建利益共同體。同時,整合全部產業價值鏈,以品牌為核心,將已有的知名品牌、企業作為引導,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知名產品以及產業鏈內其他企業的推動和牽引作用,不斷推動產業鏈的增值。發揮產業鏈內旅游專業合作社和旅游經紀人的作用,借助網絡平臺,努力降低宣傳成本,與旅行社積極合作,開展定制化服務,重視各地游客的特殊需求,在為傳統旅游品牌保鮮的同時,注重創新,嘗試精細化、體驗化在特色農村旅游產業集群中的應用,為原有傳統品牌增值。
3.1.2 壯大農村旅游業電子商務隊伍,增強品牌傳播力度 農村旅游產業集群的品牌宣傳,應該跳出傳統方式,借助電子商務隊伍和力量,提高電子商務在游客中的可信度,帶動和引導其親朋運用網絡信息,并參與到農村旅游業電子商務中。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創建旅游業電子商務校企合作機制,吸引高等院校在旅游企業中建立電子商務實訓基地,校企聯合培養和孵化產業集群企業從業人員,提升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提高服務意識,為旅游業高等人才提供就業和交流、討論平臺,鼓勵大學生深入農村旅游產業集群第一線實踐,開拓農村旅游業電子商務和品牌傳播的巨大空間。
3.1.3 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賦予農村旅游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新的內容 在利用新的電子商務傳播方式推廣的同時,應重視對已有的旅游信息平臺的維護和更新,加強對農村旅游產業目的地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促進線下各旅游景區企業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營銷網絡。通過旅游業門戶網站信息,實現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線對各旅游景區、景點、企業進行比較和選擇的期望。
3.2 不斷改善區內基礎設施
馬曉路等[10]認為:“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將會導致接待能力的下降,從而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發展”。農村旅游的產業集群化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與之配套,需要區域內具備方便的交通、供電、供水、排污、垃圾處理以及通信等綜合服務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投資大,靠單個企業很難完成,需要區域內各旅游企業共同出資,集體規劃。農村旅游企業依托產業集群化的集聚優勢,實現行業的整體規模經營,才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不斷完善區內基礎設施,最終推動農村旅游的產業集群健康發展。
3.3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行業產業鏈
農村旅游產業集群的打造需要實現相關行業的空間集聚并不斷完善上下游的產業鏈條,在此基礎上實現行業企業的專業分工和結網協作,并最終取得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可見,推進農村旅游的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統籌安排、整體規劃,需要政府必要的政策、資金扶持,如提供低息融資渠道和稅收減免優惠。此外,政府還可以將農村旅游納入城市旅游、名勝古跡、革命圣地、名山大川等旅游開發系統,將鄉村旅游吸納其中以打造統一的行業品牌,形成一體的旅游線路,構建一體的旅游網絡。
3.4 將地域文化融入農村旅游業
地域文化與產業的有效結合,能夠有效提升農村旅游的品位,大大增強其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復制的特性。培育農村旅游產業集群,應積極利用地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運用文化賦予品牌全新價值概念,用產業來承載文化,借以使產業更具旺盛與持久的生命力。農村的綠色食品、不同的服裝、禮儀風俗、婚葬儀式、房屋布局、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等,都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強大的吸引力,應借此挖掘農村旅游業文化內涵,開展多種經營,提高參與度,延長產業服務鏈,使農村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鄧愛民.對我國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J].財貿經濟,2006(5):91-93.
[2] 楊英法.關于河北休閑農業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0(8):18-20.
[3] 張蕾,史佳林,張明亮.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3(1):63-67.
[4] 劉秀麗.產業集群:發展鄉村旅游的一種戰略模式[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5):16-18.
[5] 楊英法.文化產業集群與文化消費市場間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J].云南社會科學,2013(2):34-38.
[6] 錢津.產業集群與鄉村旅游發展[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57-62.
[7] 楊強.基于“生態文明”觀的農業旅游產業集群創新模式研究[J].開發研究,2011(2):57-58.
[8] 莊軍,劉嗣明.論旅游產業集群的系統架構[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8):11-15.
[9] 宋秀敏.論內蒙古農業產業化發展[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2):16-17.
[10] 馬曉路,許霞,劉婧.產業集群化背景下談成都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J].商業時代,2011(20):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