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
2013年11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李某某等五人強奸上訴一案進行終審宣判,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至此,媒體在對其報道了9個多月后,也告一段落。然而,媒體在報道李某某案時呈現出來的狂歡態勢和無責任傾向,不得不引起媒體自身的反思。
一、媒體的狂歡
在新聞報道中,李某某涉嫌輪奸單就案件本身來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刑事案件。但鑒于李某某是具有軍人背景、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和知名歌唱家夢鴿之子,加之其父母早前在媒體上為自己寶貝兒子不無自豪地貼上的種種“高大上”標簽,于是,借助紅極一時的微博和網絡等新媒體的傳播,李某某一下子就成為各家媒體關注的重點。
凡是與李某某有關系的新聞,總會被放大、聚焦關注,無論是關于李某某自己過往,還是關于李雙江婚姻等的各種舊聞不斷被挖出。作為李某某案的利益相關者,李某某和同伙及受害人律師、涉事酒吧等輪番上場,新聞點不斷,其中不乏無節制、無節操的低劣表演,助推了新聞報道高潮不斷。很多媒體毫不吝惜頭版和內版頭題的大量重要版面,深度挖掘新聞,這本無可厚非。但在報道過程中,由于身處狂歡狀態,媒體并不冷靜,多是以娛樂新聞的操作形式報道了這起涉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
第一個表現是,媒體在報道李某某案時不怕報錯、不怕辟謠。如案發后受害人楊某要和李某某私了,李某某父母同意為楊某辦北京戶口等。這些消息的來源多是源自網絡、微博,向來審慎的傳統媒體在采用上述來源新聞時持不怕刊錯不怕辟謠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李某某案持有的一種非正常傳播心態。
第二個表現是,媒體報道對案情披露得過細,有些細節有低俗傾向。曾有媒體揭露《新版內幕》,詳細記錄了相關知情者回憶了當晚所有涉案的所謂細節;還有媒體報稱,電視劇《馬永貞》編劇爆料,李某某曾有過“海淀淫槍小霸王”的稱號等。窺視涉案細節不但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也容易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三個表現是,當李某某案件本身缺少熱點時,媒體便挖掘與李某某相關的新聞,炒作嫌疑十足。當“氣功大師”王林被媒體質疑之時,媒體便挖出“李雙江視他為知己”、“李某某拜王林為干爹”、“李某某現在所用名字是高人王林所改”等等。
媒體爆炒本身就是媒體失態的表現。在對涉未成年人性犯罪報道中,個別媒體有失應有的嚴謹和莊重,缺少了新聞的責任意識。
二、報道中的侵權
媒體在報道李某某案初期,違反法律和違悖新聞倫理的現象屢有發生,主要表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對李某某直呼其名,對其圖片不加處理。在報道初期,除新華社等之外的絕大多數媒體都對李某某直呼其名,對其各個年齡段的圖片都未加處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這樣幾種:首先,不可否認部分媒體不知在新聞報道中對涉未成年人嫌犯如何處理;其次、媒體對李某某涉案時的年齡存在質疑,有媒體懷疑李某某案發時已經成年;還有一部分媒體人,出于某種情緒故意忽略了李某某未成年的客觀現實。
其二,對案件受害人的侵權。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有律師翻出了受害人的婦科體檢報告,診斷書證明楊某某患多種婦科疾病以作特殊身份的佐證,而有媒體也毫無遮攔地將這份婦科報告原文呈現。另一方律師回擊此事侵害當事人權利的同時,又將媒體關注的目光聚焦到了婦檢報告本身。媒體披露婦檢報告雖未觸及法律,但是觸碰了新聞倫理的底線。
三、報道中的傾向性
新聞報道要保持客觀公正,要克服偏見,平衡呈現各方觀點。當媒體在連篇累牘地報道李某某惡行的同時,同為案件當事人一方的楊女士,由于其受害者的身份則幾乎受到了媒體的一致同情。李某某母親夢鴿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個“亮點”——為了給自己兒子辯護,她常常不顧常理、語出驚人,激起民間強烈的反感情緒。2013年6月28日,山東一媒體在對夢鴿要更換律師的一篇“李天一他媽的要求高 律師不干了”的新聞標題,2013年9月,上海一周刊刊載題為《李某某他媽的輿論戰》的封面報道,都曾引起部分網民的歡呼。兩篇報道題目均一語雙關、看似“巧妙地”表達了很多人對李某某及其母親的情緒,從一個側面透露出媒體對待此事的態度和偏頗。日前,上述媒體已被予以通報批評并責令整改。
弘揚正氣,匡扶正義,是媒體的責任之一。可是,媒體在報道李某某案件過程中,不乏有很多以正義為名但存在明顯偏見的報道,在這些不平衡的報道中,有媒體不愿給李某某改錯重新做人的機會,剝奪夢鴿正常申辯的機會,媒體在報到中缺少對未成年人應有的寬容與包容,少了一些理性的光輝。
四、遲來的反思
2013年6月底,由李某某監護人聘請的第三任律師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指責媒體對李某某及其家人進行了大量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的報道,聲稱保留訴訟權利。隨后,媒體開始使用李某某這一代稱。幾乎與此同時,媒體自身反思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理性的聲音多了起來,盡管這些來得有些遲。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規范了,開始注意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在對李某某名字、圖片等做了規范,不再直呼其名,盡管李某某是誰已經路人皆知。其二,反思了,開始對案件和自身進行剖析。此時,媒體多了思辨,多了對事件本身的反思,多了對媒體報道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反思。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國青年報》在9月份刊發《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應成“媒體狂歡”》、《南方周末》刊發了《涉及未成年人性侵害案火了半年 誰導演了“全民連續劇”》等表示對李某某案報道存在的問題不是個別媒體的問題,而是整體的問題。至今,仍有媒體在報道中侵權。比如在報道日前成龍兒子房祖名在北京涉毒被逮、張國立之子張默第二次吸毒被拘等新聞事件中,再次將案件娛樂化。
總之,李某某案雖已經過去很久,但是留給我們的思考和反思并不能因此而停止。在新聞報道中,對新聞事件中涉及新聞倫理、新聞道德的學習和探討,將是一個長久的課題。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守法守規,永遠是新聞的底線,如果在新聞操作規范和技術的基礎上,再加上新聞道德和新聞理想的翅膀,新聞將會更有深度,更有溫度。■
(作者單位:大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