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遼寧省遼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循環科,遼寧遼陽 111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具有猝死率高、并發癥多、臨床治療不及時預后差等特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狀動脈介入(PCI)手術能迅速開通梗死相關血管(IRA)、恢復心肌有效再灌注[1],從而提高AMI 生存率。但由于PCI手術時,易出現支架內血栓形成、脫落以及遠端微循環栓塞[2],嚴重影響PCI 療效。該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對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羅非班+PCI 手術治療方法,取得顯著效果,現將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1 患者資料 本組患者68 例,其中男45 例,女23 例。年齡41~79 歲,平均60 歲。行PCI 手術時機均為發病12 h 內。68 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將68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 例。觀察組患者男23 例,女l1 例,年齡39~78 歲,平均(69±6.7)歲;體重質數:(45.5~55.6)kg、發病至手術時間:(6.6±2.4)h;對照組患者男22 例,女l2 例,年齡42~76 歲,平均(71±5.5)歲。體重質數:(47.5~54.5)kg、發病至手術時間:(6.4±2.3)h。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程度、手術時間選擇以及臨床表現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臨床資料詳見表1。
觀察組34 例,男23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69±6.71)歲體重為45.5~55.6kg,糖尿病14 例,占41.2%。高血壓18 例,占52.9%。高脂血癥7 例,占20.6%。發病至手術時間(6.6±2.4)h。病變血管支數雙支血管病變8 例,占23.5%。單支血管病變17 例,占50.0%。三支血管病變5 例,占14.7%。梗死相關血管:前降支12例,占35.3%。左回旋支3 例,占8.8%。右冠狀動脈7 例,占20.6%。對照組,男22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71±5.5)歲。體重為47.5~54.5kg,糖尿病19 例,占55.9%。高血壓21 例,占61.8%。高脂血癥11 例,占32.4%。發病至手術時間(6.4±2.3)h。病變血管支數雙支血管病變9 例,占26.5%。單支血管病變15 例,占44.7%。三支血管病變3 例,占8.8%。梗死相關血管:前降支10 例,占29.4%。左回旋支2 例,占5.9%。右冠狀動脈8 例,占23.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1.1.2 入選標準[3]突然出現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為典型的缺血性胸痛,心電圖檢查顯示ST 段抬高2 個或2 個以上相鄰導聯;冠狀動脈造影術后成功行PCI。化驗室檢查顯示血清酶水平變化。
排除標準[4]
對鹽酸替羅非丁藥物有過敏史者、30 d 內行冠狀動脈手術者;血液系統疾病;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及合并嚴重心力衰竭;1年內有腦血管病史;具有抗凝禁忌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等。以及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血小板疾病、重度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有嚴重肝膽疾病及神經精神癥狀等。
1.2.1 治療方法[5]兩組患者PCI 術前均給予氯吡格雷300 mg~600 mg、阿司匹林300 mg 口服;術中口服肝素8000~10000 U、術后皮下注射4000 U 低分子肝素鈣;術后口服75 mg/1 次/d;用法:2 次/d,連續應用7 d。
觀察組:PCI 術前10~30 min 給予鹽酸替羅非班10 μg /kg劑量、3 min 內靜推后,改為微量泵并以0.15 μg/(kg·min)速度持續泵入,時間24~36 h。
1.2.2 經皮冠脈內介入治療術(PCI)標準[6]按標準PCI 方法,以Judkins 法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以確定梗死相關動脈,并以標準方法行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手術成功標準定義為:殘余狹窄<20%,無嚴重并發癥(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運重建)。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梗死相關冠脈血流TIMI 分級情況、術后30 d 內主要終點事件發生情況、并發癥情況及兩組患者術后ST段改變情況等;
兩組患者術后IRA 血流情況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IRA 血流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IRA 血流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兩組患者30 d 內出現主要終點事件情況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主要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
兩組主要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詳見表4。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術后ST 段回落情況比較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ST 段回落情況比較[例/(%)]
兩組患者術后ST 段回落情況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它是包括不穩定心絞痛(UA),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一系列臨床病征[7]。臨床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等癥狀,心電圖顯示心肌損傷、缺血和壞死等改變。急性心肌梗死(AMI)臨床治療主要采用早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的血流,使缺血的心肌得到再灌注,縮小心肌壞死范圍,改善預后方法進行治療,也即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方法。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將一個微小的網狀合金管裝在帶有壓縮球囊的導管上,導管進入病變血管時,將球囊擴張撐開支架,使其緊貼血管壁。接著回縮球囊,撤回導管,支架就被永久地置于該處。血管就得以撐開,血流保持暢通,從而使瀕臨壞死的心肌得到救治。但其弊端是:①由于AMI 時易損斑塊的破裂可激活血小板,產生血栓,在PCI 術中易碎裂、脫落,導致遠端血管栓塞;②PCI 術中由于球囊、支架以及其他器械的使用導致冠脈斑破裂,使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導致血栓形成;③動脈血管中的粥樣斑塊含有脂質碎片、基質成分、炎癥細胞、內皮細胞等物質,其長時間黏附聚集對微血管造成損傷,導致心肌微循環障礙和灌注不良而復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8],因而降低治療效果,甚至易發生心肌再度梗死。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欣維寧)是一種新型高特異性非肽類血小板糖蛋白lib/Ilia 受體拮抗劑,能有效地與血小板糖蛋白lib/Ilia 受體結合[9],可快速、直接、可逆性地阻斷各種激動劑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本組對34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行PCI 手術前,均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抗栓療法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術后結果顯示,患者IRA 血流情況明顯改善,術后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術后出血并發癥發生率下降,這與國內研究結果相同[10]。總之,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較高的應用價值,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1]李衛東,張國輝,鮑中華,等.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19(1):62-64.
[2]龐秀清.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觀察和護理[J].醫藥前沿,2011,1(23):126-127.
[3]李衛東,張國輝,鮑中華,等.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19(1):62-64.
[4]唐勝惠,蔣翎,楊朝品.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術中的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5):382-383.
[5]駱金偉.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海峽藥學,2010(9):119-120.
[6]孔光明,李貴雙,李繼福,等.國產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7):1706-1708.
[7]薛書峰.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11(8):596-598.
[8]李志娟,張薇,董平栓,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術中冠脈內應用替羅非班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4):425-427.
[9]趙長明,馮桂妍,霍建鵬.鹽酸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1(48):106-108.
[10]李志娟,張薇,董平栓,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術中冠脈內應用替羅非班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4):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