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勇 杭州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
2003年以來,杭州市大力推進都市農業建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
農業基礎建設不斷增強,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自2003年以來,杭州市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9 萬畝,標準農田地力提升18 萬畝,明顯提升了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生產能力。近5年全市新增旱澇保收面積23 萬畝,擴大灌溉面積17 萬畝,新增固定式噴微灌8.4 萬畝,農業抗災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381 個,提升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365 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隨著都市農業的發展,杭州市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2003-2011年是杭州市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2011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245 元,較2003年人均純收入增加9505 元,增長165.6%。
農業生產結構趨于穩定,優勢特色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從三大圈層看:城市農業圈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業發展迅速,花卉苗木、水產養殖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提升了都市農業的生態和文化功能;平原農業圈中,蔬菜、水果、水產、畜禽等基地快速發展,顯現出平原農業優質高效的經濟功能;山區農業圈中,發展了茶葉、竹業、水果、蠶桑、中藥材、高山蔬菜等基地,進一步拓展了山區特色農業的生態和經濟功能。
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步健全。一是培育了一批上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杭州市堅持龍頭帶動,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62 家,其中省級骨干龍頭企業45 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 家,年銷售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12 家,帶動農戶85 萬戶,連結基地564 萬畝,有效提高了千家萬戶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目前全市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137 家,帶動農戶42.3 萬戶,有效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三是發展了休閑觀光業,發展了一批休閑觀光點和農家樂特色村。據統計,全市登記在冊的農家樂休閑旅游點已有474 個,其中農家樂旅游村111個。四是農業節慶品牌日益顯現。近年來,杭州市先后舉辦了杭州竹筍節、蕭山花木節、西湖龍井開茶節、桐廬山花節、建德草莓節、塘棲枇杷節、千島湖有機魚文化節、臨安山核桃文化節等一系列大型農事節慶活動。在這些農事節慶的影響下,杭州市優勢特色產業知名度越來越高,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全市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追溯機制,蔬菜生產環節的追溯工作擴大到45 個蔬菜基地,生豬生產環節的追溯工作已經全面鋪開。近幾年杭州市食用農產品例行監測平均合格率達98%以上。
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步伐加快,產業支撐體系逐步健全。一是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所有鄉鎮(街道)都建立了農技推廣站,共設首席農技推廣專家69 名,農技指導員638名,責任農技員615 名。二是加快新型服務組織建設。全市實施了313 個社會化服務項目,建立起以協會、專業合作社為核心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行統一機耕、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機插、統一防治、統一機收,基本解決了農戶分散育苗、治蟲等環節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三是逐步完善農業金融保險服務。全市已培育農信擔保機構15 家,資本總額7.67 億元,年擔保額46.3 億元。四是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涌現出了年網絡交易額超億元的農業企業(如全球花木網)和網上銷售額超五千萬元的電子商務村(臨安市昌化鎮白牛村)。電子商務正成為杭州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業態。
市場體系建設力度加大,農產品物流環境進一步完善。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將原來的杭州蔬菜公司、筧橋蔬菜批發市場、三里亭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杭州果品公司、三橋果品批發市場、東新果品批發市場、杭州肉聯集團鮮肉市場等7 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集聚在一起,占地規模達到4069 畝,總投資60 億元,年進出量達480 萬噸,交易額超過200 億元,形成了批發中轉、分撥配送、集中采購、跨區域貿易四大主導業務,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浙江新農都農產品物流中心在蕭山區落戶,成為立足浙江、輻射華東的又一農產品流通大平臺。
以提升優勢特色產業為主線,著力優化產業布局,走品牌農業之路。杭州市各地根據都市農業發展規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蕭山區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業,種植面積超過18 萬畝,年產值達到22 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和銷售基地之一。桐廬縣優先扶持蜂業發展,全縣有蜂群5.94 萬群,蜂產品加工企業18 家,實現產、加、銷總產值5.57億元,成為“中國蜂產品之鄉”。建德市積極發展草莓業,有近萬農戶從事草莓生產,種植面積占浙江省草莓面積的65%,年產值1.5 億元,草莓產業已成為建德農業的“金名片”。臨安市竹業發展迅速,竹林面積達到100 萬畝,鮮筍產量25 萬噸,竹業產值31.2 億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竹子之鄉”。
以加快土地流轉為重點,著力創新經營主體,走規模農業之路。土地流轉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的必由之路。余杭區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將土地集中到龍頭企業和大戶手里,有效地解決了設施不足、季節性拋荒等問題,穩定了糧食生產,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全區耕地流轉面積已達27.3 萬畝,耕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3.7%,逐步形成了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業企業等多種管理和服務模式,組織化程度和統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以產學研結合為載體,著力提高科技水平,走智能農業之路。杭州市注重產學研結合,加強與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杭州市農科院等院所合作,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據不完全統計,2009-2011年全市主推新品種969 個,主推新技術681 項,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近幾年,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和企業管理中運用越來越廣。蕭山美人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葡萄園鋪裝了滴灌設施,安裝了無線傳感節點,自動采集氣溫、濕度、日照、pH 值等環境參數,坐在辦公室點點鼠標就能輕松完成澆水與施肥。余杭佳伊樂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速凍蔬菜的外向型企業,近幾年投入70 萬元進行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化管理,促進了企業增產增效。浙江森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力量強,花卉苗木新品種儲備量大,實現了工廠化、標準化、現代化、規模化的生產管理,為杭州花卉苗木產業起到了重要的領頭和推動作用。
以設施農業項目為平臺,著力轉變生產方式,走集約農業之路。杭州市高度重視設施農業的發展,自2009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目前,已建和在建設施農業示范園項目58 個、設施農業配套項目149個。通過設施農業項目的建設,實現了資金、技術的集約化,推進了農業轉型升級。蕭山東海水產養殖場的全封閉高密度水產養殖基地,每年可養殖4 茬蝦,畝產3 萬斤,比傳統養殖畝產1200 斤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5 倍。設施農業已成為農民致富的新引擎。
以創新農作制度為抓手,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水平,走循環農業之路。桐廬縣在糧食生產功能區推廣“千斤糧萬元錢”新型高效農作種植模式5000 畝,采用稻-菇、稻-菜、稻-果(草莓、西瓜)、稻-中藥材輪作、稻田養魚蝦等模式,充分發掘農田潛力,改善稻田生態環境,提高土壤肥力,既能保障糧食生產,又能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富陽新登鎮、建德乾潭鎮做好農林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以廢棄秸桿、枝條、竹屑為原料,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年產量分別達8000 噸和1.5 萬噸,既保護了環境,又節約了資源。淳安縣利用桑枝條栽培黑木耳,形成循環利用圈,即桑葉喂蠶,桑樹殘枝作為菌類培養的原料,蠶糞作為菌類的輔料,菌類栽培后的廢料又可為農田提供大量的有機質改良土壤,每畝桑園增值1200 元。臨安潛川鎮利用300 余畝山地,建設了生態農莊,以“沼氣”為紐帶,雞、豬、蚯蚓、浮萍、糧、青飼料、果竹菜和魚等為主要循環點,走生態循環路子,年產值達315 萬元,年利潤130 萬元,其中通過生態循環新增產值近20%。蕭山區積極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啟動了江東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
把農業生態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廣低碳、綠色、循環型農業新技術,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的對接,延伸農業產業鏈。一是提高種植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鼓勵企業利用秸稈、筍殼、山核桃殼等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顆粒燃料,促進生物質能利用。二是開展養殖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推行生態健康養殖,通過堆糞場、沼氣池、烘干等手段對養殖場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生產的沼氣用于生活,發酵后的肥料用于種植業,促進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三是注重清潔能源在農業中的應用。積極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開發利用技術,推進農業節能減排。四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類型、肥力水平、作物種類,摸清技術參數,大力推廣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五是推進區域大循環。加強規劃,合理布局農業產業和循環配套服務設施,實現區域內甚至縣域內大循環。
杭州市人均耕地僅0.4 畝。針對耕地資源相對不足的狀況,要向空間和時序上拓展,大力發展立體農業。一是創新農作制度。實行種養混合,糧經并舉,間作套種等新模式,推廣“千斤糧萬元錢”、“畜禽-沼氣-作物”、魚塘立體養殖等好做法,提高土地復種指數。二是發展林下經濟。開發山區資源,在林地種植瓜果、蔬菜、菌類、中藥材等,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三是發展設施農業。推行蔬菜、水果、藥材、花卉等的工廠化生產,進一步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

杭州市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由粗放型生產方式向低碳、綠色、循環、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賦予農產品科技和文化內涵,走精品高端農業路線,打響杭州農產品品牌。一是圍繞優勢和特色產業,聯合浙江大學、浙江農科院等單位開展土地生產力培養、高產高效栽培、畜禽健康養殖、重大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生物質能開發、循環農業等重大技術攻關,著力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二是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形成科技推廣的市場化、產業化的經營模式,鼓勵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指導農民應用優良品種、先進實用技術和新型農作制度。三是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推廣與運用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發揮科技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加快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推動生產要素管理、農業資源配置、生產過程控制的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和可視化水平。
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是發展生態型都市農業的重要內容。一是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實現農業高產穩產。二是大力推進農田基礎建設,繼續抓好小流域治理、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提高抗災減災能力。要出臺扶持政策,加快西部山區農業基礎建設,改善這些地區的灌溉渠、機耕路等。三是加快農業生產裝備的換代升級,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四是開展現代農業園區、糧食功能區和“菜籃子”基地建設。繼續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建設,集中改造“兩區”的生產、管理和服務條件,開展“植物工廠”試點工作,努力打造成農業現代化的樣板、資源要素集聚的高地。抓好“菜籃子”工程,穩定蔬菜種植面積,增強“菜籃子”產品應急保障能力。
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生態型都市農業的有力支撐。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一是鼓勵種養大戶、農村能人和農業企業興辦為農業生產配套的專業服務公司,為農民提供市場營銷、品牌建設、技術培訓、產品儲存、農資采購等各類服務。二是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植保統防統治、機耕機插機收等服務,方便農業生產。三是積極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依托產業資源,大力扶持電子商務特色村發展,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四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逐步擴大農產品質量追溯范圍,健全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培育農產品區域品牌。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是發展生態型都市農業的活力源泉。一是創新土地制度,以委托流轉和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鼓勵連片集中流轉,為吸引工商資本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便利。二是創新產權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交易試點工作,激活農業生產要素,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和資金,積極發展農村物業經濟。三是創新金融保險服務。完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促進農業信用擔保公司健康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開展資金互助或信用合作,鼓勵銀行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房所有權以及設施大棚、農機具等抵押貸款業務,方便農民融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政策性保險范圍,鼓勵企業、合作社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發展生態型都市農業的關鍵所在。一是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建立穩步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同時,對現有產業扶持政策進行評估,對重復建設或績效不明顯的政策予以調整,對產業發展重點環節予以重點扶持。二是新增產業提升專項資金,每年對每個優勢特色產業確定一個課題進行前瞻性攻關,破解影響產業發展的難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產業檔次。三是完善新興產業培育機制。近年來杭州市不斷涌現一些新興農業產業,如黑木耳、香榧、白果等產業。要把這些有區位優勢和競爭力的新興產業作為后備力量,加大培育力度,促進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同時,加快培育農業生物產業、農業信息產業、創意農業等,培育新的農業增長點。四是出臺生態循環農業補助政策,鼓勵企業利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顆粒燃料、沼氣等,進一步拉長農業產業鏈。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太陽能、風能、空氣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進農業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