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亮
自治區黨委召開九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安排部署貫徹落實工作,努力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這對于我縣全面推進和深化各領域改革,加快開魯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開魯縣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自治區九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上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區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共同守衛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要求,緊緊圍繞“四個著力”,統籌謀劃,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統籌城鄉,搶抓擴權強縣的歷史機遇,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抓好農牧業工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搞好教育實踐活動,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一、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促進工業經濟轉型發展。把工業經濟作為統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龍頭來抓,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壯大縣域經濟總量,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進程。一是抓好“四大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延伸升級。玉米生物科技產業集群。以玉王生物、利牛生化、百年酒業為代表的玉米生物科技產業產品由現有的淀粉、酒精、甘露糖、葡萄糖酸鈉等30個品種,新增肌醇、變性淀粉、檸檬酸、異Vc鈉、黃原膠等20個品種,玉米生物產業深加工產品達到50個,使玉米生物科技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的當家產業。紅干椒產業集群。在培育壯大現有山東飛達、大連吉錦等紅干椒深加工企業的基礎上,積極引進紅干椒精深加工企業,年內新增產品10個以上,推動紅干椒產業提質提效和升級轉型,把紅干椒產業打造成縣域經濟最具特色的產業。農區畜牧養殖加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以肉牛、肉羊為主的養殖業,以福澤牛業為代表的畜牧養殖加工產業企業數達到7家以上,把農區畜牧養殖加工產業打造成為農民收入翻番的主導產業。新型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華電內蒙古開魯風電公司、美澤風機葉片等為代表的新型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企業數達到18家以上,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撐。二是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產業技術改造升級。發揮科技創新對轉型升級的關鍵作用,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玉米淀粉、酒精、建材等傳統行業,開發優質高效新產品,帶動產業和產品加速升級。抓好高耗能行業的改造升級,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推進節能減排降本,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增強競爭力。加強現有的昶輝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玉王玉米生物科技研發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升級。三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開魯工業園區路網、排水、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入駐企業總數達到115戶;啟動東來10平方公里工貿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打造工業經濟發展新平臺。四是加強工業經濟運行調度。堅持月調度、季分析,確保中圓公司10萬噸葡萄糖酸鈉、昶輝生物500噸甘露糖、黃河龍集團3萬噸黃原膠、上海聯業水肥一體化、利牛公司5萬噸無水酒精改造等新上項目達產達效,形成新的增長點;及時解決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金、原料、訂單、運輸等方面矛盾和困難,保證規模以上企業正常生產運行,增加值增長12.8%,以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帶動縣域經濟平穩運行。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產城融合”,全力推動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雙輪驅動”,同步推進工業園區、物流園區、新城區和老城區“四區”聯動發展,著力構建以縣城為中心、重點鎮為節點、美麗鄉村為基礎的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布局。縣城著力打造東出口、東關、南關和新城區4個片區;建制鎮重點打造東風鎮、東來鎮、小街基鎮、麥新鎮和大榆樹鎮等5個重點鎮;新農村加強村屯環境整治,重點抓好12個美麗和諧新農村示范村建設。
加快推進以商貿物流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城鄉消費品市場體系,加快東來鐵路白貨物流園區、投資10億元的富邦大型商業綜合體和四星級酒店、投資4.7億元的永業現代農業科技總服務平臺、投資10億元的浙江義烏小商品城、投資8.8億元的建材家具市場等市場建設;加快建立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創造條件帶動百姓就地消費;加強開魯紅干椒專業市場、開魯牛市、東來羊市等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種養基地、流通市場、加工企業良性互動,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二、著力抓好農牧業工作,推進現代農牧業快速發展
抓好以節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推進以水肥一體化為核心,以膜下滴灌、噴灌、管灌為主要模式的生態節水農業建設,投資7億元建設節水農業56.9萬畝,其中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35萬畝,用兩年時間,把全縣基本農田建成節水高標準農田;建設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115萬畝,實現農業穩產增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把發展農村畜牧業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采取“抓大戶、抓小區、抓專業村”的發展模式,重點抓好以肉羊、肉牛為主的養殖業,年投放養殖業貸款3億元以上,新增肉羊20萬只、肉牛3萬頭,促進農民增收。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實施農牧業標準化生產,抓好綠色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開展紅干椒、藥材等標準化生產試點,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競爭力,確保廣大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做好農村牧區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入股、轉讓,宅基地抵押、退出、轉讓等實施奠定基礎。積極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聯合體、農業企業等新型規模經營主體,帶動農牧戶實現規模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發展高端產品和終端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農牧業規模化發展的帶動作用。
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實行最嚴格的地下水資源保護制度,全年壓減機電井1750眼。以封育保護為主,嚴格執行禁墾禁牧政策,扎實推進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大力實施國道303線為主的通道綠化、村屯綠化、農田林網化等綠化工程,全年造林綠化6萬畝、封山育林3萬畝,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作出積極貢獻。
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統籌推進自治區“十項全覆蓋”。按照自治區“十項全覆蓋”工作要求,認真做好全縣農村牧區2014—2017年總體建設規劃和年度建設規劃,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和對接,最大限度地爭取上級項目資金,今年重點實施72個村“十項全覆蓋”,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進民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一是優先發展教育。進一步優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抓好職業教育、民族教育、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標準化建設,全面規范辦學行為,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重點實施好開魯三中搬遷、開魯職中、第二幼兒園和7所D級危房改造等建設工程。二是提高醫療衛生、健康服務水平。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重點抓好開魯縣中醫院病房樓、開魯縣蒙醫醫院業務綜合樓、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業務綜合樓、3所基層衛生院和70家標準化衛生室等建設工程。三是積極做好創業就業。實施全民創業工程,加大創業園區建設力度,解決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三大群體”創業就業問題。啟動12個鎮場創業園區建設,發放創業小額貸款5000萬元以上,拉動城鄉就業7000人。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年勞務輸出8萬人次。四是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完善社會養老和保障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各類保險覆蓋范圍。推行集中養老模式,完成開魯縣敬老院、東風中心敬老院續建工程,實現城鎮“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全覆蓋;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實現城鄉困難群眾動態管理。
深入推進扶貧攻堅。突出扶貧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和持續性,認真落實“三到村三到戶”工作舉措,通過實施包村聯戶、金融扶貧富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等工程,促進各類項目向貧困地區集中傾斜,提高扶貧效果,幫助農牧民盡快脫貧致富。年內扶持2000戶、7100人實現脫貧。
四、著力搞好教育實踐活動,匯聚起推動科學發展的正能量
一是切實解決“四風”突出問題。堅持問題導向,聚焦 “四風”問題,對照上級要求、工作職責和群眾期待,認真查找在“四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切實解決個別黨員領導干部不敢擔當、責任心不強、庸懶散拖、推諉扯皮,工作落實不到位、服務群眾意識和能力不強,服務不主動;執法監管部門和窗口單位、服務行業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吃拿卡要,聯系服務群眾不夠等問題。對這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不正之風做到查準、找實、立改,以轉變作風和解決問題的實效取信于民。二是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堅持為民利民便民,深入開展“四大行動”,全力推進“六大工程”,重點解決群眾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住房難等問題,解決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征地拆遷等方面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解決與民爭利的問題,努力讓群眾辦事更加便利、得到更多實惠,切身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切實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深入開展“四聯一促”、“雙進社區”、“一對一幫扶”、“雙服務”等“六大活動”,全面推行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456”工作法和社區網格化管理,不斷完善嘎查村“532”工作法。探索增加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渠道,加強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實施好“村民之家”、“幸福社區”建設工程,使基層黨組織實現有錢辦事、有人干事、有場所議事,讓群眾說話有機會、辦事有地方、解難有專人,切實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為促進縣域經濟跨越發展提供強大力量。
(作者系通遼市政府副市長、開魯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