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應作為商品進行定價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Priced as Commodity
伴隨著近些年中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新一屆中央政府把環境治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向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對外強調。
然而,對于幾乎所有在區域市場中缺乏話語權的欠發達地區而言,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將那些無形的資產轉變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換言之,不走污染老路,貧困地區要想綠色發展,錢從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劉世錦在10月9日—10日舉行的綠色發展跨洲視頻連線研討會上表示,綠色發展不是負擔,欠發達地區優質的生態環境應實現貨幣化和市場化,在貨幣化伊始沒有買家的情況下,可通過建立多渠道的綠色發展基金進行交易。
此次綠色發展跨洲視頻連線研討會的中國會場設在大別山北麓連片貧困地區六安市的霍山縣佛子嶺村一戶農民家中。在這個偏遠而貧困的農戶家中,與會者通過互聯網與萬里之遙的歐盟會場和美國鳳凰城會場進行視頻連線,討論綠色發展如何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起飛。之所以如此選定會址,劉世錦表示:“若干年前,想在六安農村一個水庫邊的農民家中召開國際視頻會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今已經成為現實,這就是技術的力量。”
針對綠色發展是否是高成本發展的問題,劉世錦認為要轉變思維方式。傳統的工業化已經發展多年,“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實際上就是既發展又污染,而在這個過程中治理污染是很大的負擔。綠色發展不是一個負擔,而是新的發展機遇,由負擔轉變為機遇,在理念上是非常重大的變化。“我們需要探討的是,能不能走一條創新的、可持續性的、既保護環境又提高收入的新發展道路。”
劉世錦表示,像六安這樣的地區,生態環境本身就應作為綠色產品,像評估工業產品一樣實現貨幣化、度量化乃至市場化。其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產品評價體系是關鍵。“綠色發展要將綠色的內容用具體的、市場化的辦法加以評價,否則綠色發展只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在他看來,要為在生態環境上做出犧牲的區域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
實際上,即使能夠建立對于生態環境商品化的評價機制,當前中國環境交易市場尚未真正發育,試點多年的碳排放交易還沒走入正軌,基于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綜合定價也很可能遇到沒有買家的尷尬。
對此,劉世錦認為,可通過中央政府的生態補償基金、貧困地區發展基金、國際組織的扶持以及企業捐助來建立綠色發展基金。在真正實現生態產品市場化之前,可用綠色發展基金對綠色產品進行購買。
“從這個層面上說,綠色發展基金實際上是對綠色產品的一種補貼。”
此外,劉世錦還表示,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發展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比如發行低息綠色債券。
● 來源:鳳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