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琴琴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新聞中心,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社會的發展導致了觀眾需求的變化,也為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提出了新課題。信息技術的普及令各種更具動態性、時效性、互動性的新聞信息充斥在人們周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在這三方面的優勢可以說已經完全喪失,因此在制作電視新聞節目時必須考慮開發觀眾的新需求,以此為依據創新電視新聞節目,否則很難繼續保持主流媒介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針對電視新聞的制作藝術手法進行分析、探究、改革已經成為各個電視節目制作人的必要工作。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信息獲取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只要求新聞信息的多媒體性,還要求新聞信息能具有更高的動態性、時效性、真實性、細致性。對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來說,這些需求是很難實現的,由此就產生了電視新聞節目與時代需求的脫節。電視新聞具有社會價值宣導作用,而這一作用是其他媒介很難替代的,所以通過創新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時代意義,進而令其社會價值宣導作用得以發揮,既延續了電視新聞節目的傳統作用,又增強了其時代意義,可以說升華了電視新聞的價值。
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大多將節目制作方向定位在一種純客觀的播報上,但這種模式缺乏足夠的節目深度。在當前社會,人們的文化水平、思想形態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使得觀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不再滿足于表面信息,對新聞信息的深度分析同樣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因此電視新聞節目需要通過創新來增強自身的節目深度,以強化電視新聞節目的綜合功能。通過形式創新獲得更強深度性的電視新聞節目,不只具備更強的吸引力,而且能對觀眾的思想、知識起到提高作用,與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相比具備更多的功用價值。
電視新聞節目具有很強的信息輿論導向性,但目前的電視新聞節目在這方面的作用相當薄弱,不僅主題空洞,內容俗套,形式死板,而且信息缺乏條理性,因此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制作觀念,否則電視新聞的創新必然缺乏導向性。具體來說,針對制作觀念實施的制作藝術創新分為以下三方面:其一是增強社會責任觀,以強化電視新聞節目的主導性,避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其二是強化品牌觀念,以點帶面提高節目質量,通過建立優秀欄目、名主持人、名記者等強化節目內容;其三是突出社會道德觀念,淡化傳統觀念里新聞節目純粹的說明報導特征,將社會主流的道德觀念融入節目,增強電視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
新聞選題是新聞節目媒介傳播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想要更好地吸引觀眾注意,提升節目效果,選題的創新是必不可少的。新聞選題具有知識性與新聞性的雙重特征,目前的電視新聞節目在選題時往往只會側重其中一個方面,因此在觀眾受眾上存在片面性。創新后的新聞選題應注意兩種特征的融合,這樣才能提高電視新聞的綜合價值,進一步拓展新聞節目的受眾,令電視新聞不再局限于一個窗口的作用,而是衍生出自身的藝術價值。
新聞標題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具有核心作用,不僅作為簡介和主題引領著整個新聞節目,更是吸引觀眾的最初媒介。對電視新聞節目來說,老舊、死板、千篇一律的標題往往是降低觀眾興趣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對新聞標題進行創新在新聞制作創新中具有點睛的作用。為此,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人不能自我封閉,要盡可能與觀眾接觸,了解他們的想法,這樣才能了解觀眾會對什么樣的標題感興趣,以此為依據動態性地調整新聞標題的擬定標準,這樣才能令創新新聞標題的行為發揮出真正的能效。
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在形式上過分拘泥于單純的報導形式,缺乏活力和靈活性,吸引力也差,因此部分電視新聞開始逐漸引入新的制作形式。在新的電視新聞制作形式中,直播模式的應用較廣,這種制作形式的生動性、靈活性、真實性都非常強,但相對的制作要求比較高,所以在實際制作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制作形式的創新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優化電視新聞直播模式的制作細節和制作效率,通過提高直播模式創作率的方式創新制作形式。
對電視新聞節目來說,觀眾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針對電視新聞進行的制作創新不能脫離觀眾盲目進行。即使電視新聞變得新穎,但如果新形態與觀眾需求不符,那這種創新不僅毫無意義,更會反而降低電視新聞的能效和價值,對電視新聞的發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在進行實際的制作藝術創新之前必須要先調查觀眾的需求,預測未來的發展情況,以此結合本文的創新理論制定創新方案,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創新模式與實際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提升電視新聞的節目質量。
[1]李剛,孟慶江.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與優化[J].新聞愛好者,2010(9).
[2]張崢崢.電視新聞制作藝術的創新發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3(10).
[3]張媛媛,董新華.淺談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J].現代視聽,2010(1).
[4]趙紅霞,郝麗華.談電視新聞制作手法的創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