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紀楓
吉林電視臺都市頻道,吉林長春 130000
電視民生新聞的“偽造性”就是指披著民生外衣的假新聞,或者是一些介于半真半假之間的新聞,還有一種就是電視臺為了增加收入與社會一些企業相互策劃的一種特定新聞。
隨著各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的興起,相互競爭以增加收視率成了民生新聞的首要任務,以至于民生新聞出現了許多通病,如以“標題黨”吸引眼球,大量報道負面效應,用煽情的方式等。還有些電視臺過分強調民生兩個字,將一些生活中沒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也當作民生新聞,使得民生新聞顯得平淡無奇。如315 前后的消費者維權,高考時候的全城汽車繞道而行,汛期來臨時,各級政府嚴陣以待這樣的事件年年定時出現,這就大大削弱了觀眾的收視熱情。為了增加觀眾的收視率,提高他們的收視熱情,電視臺就采取了這種人為制作的“偽造性”民生新聞。
隨著我國媒體市場化和產業改革化的實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媒介市場,而電視民生新聞正是在媒體市場化的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在民生新聞中商業化的覆蓋隨處可見,這就為民生新聞的“偽造性”鋪設了條件。
另外,作為電視節目,常常充當“青天大老爺”的角色,一般民眾有疑問喜歡找電視臺求助。但是對于電視中的不實新聞,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卻沒法去求真和投訴,這類新聞占的時間短,觀眾雖然討厭,但對生活構不成影響,看完也沒人過多追追究。這也給民生新聞的“偽造性”提供了機會。
還有一點就是媒體工作者對自身工作缺乏自律,過分強調收視效益和電視臺的收入,才有“偽造性”生存的土壤。
電視民生新聞的“偽造性”是指民生節目中通過人為創作被導演出來的新聞,通過民生新聞報道并宣傳。如事先找一個因病無錢醫治,有一個企業或個人出手相救,電視新聞中,通過對病者貧困的講述,然后又轉到出資的企業家身上,看上去很煽情,讓人感動不已,但始終有人為的痕跡存在,因為抓拍是無法抓拍到的。這類節目看上去是關乎民生,實則在為某些企業和人樹立形象。
還有類民生節目,看上去是隨手抓拍的,真的是民眾參與的,有時還有觀眾受訪的鏡頭。例如某些店鋪摸獎送獎等,記者還會采訪獲獎者和觀眾。看上去熱鬧,但這種行為從社會的角度看,它沒有絲毫與民生相關,只是擠占了公共平臺,實現了商家的自我策劃而已。而媒體做這樣的節目,簡直有失職業道德。觀眾老是看這類無關痛癢的新聞,時間一長就對民生新聞失去了興趣。
從媒體的角度來看,這種新聞其實是一個有編劇有導演,讓老百姓當主角扮演出來的,缺少新聞突發性的魅力,因為結果早就安排好了,甚至連觀眾的反響都在意料之中。這樣的做法嚴重違背了媒體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也影響了新聞的公信力。
從觀眾角度來看,這種偽造性的新聞具有欺騙性,利用了觀眾對媒體的信任,這樣的新聞多了,觀眾會對媒體產生信任危機,甚至對民生新聞也失去了信心。
要改變電視民生新聞“偽造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國家和政府要加強對媒體工作者的法制約束,樹立媒體工作者的職業形象。不允許媒體工作者利用職務之便做違背職業的事。在電視臺方面,不能將民生新聞做成增加收益的窗口,要利用媒體的力量來解決老百姓生活中的難題,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其次,對于民生節目的制作,要突出“民生”的含義,之所以有這種“偽造性”的新聞出現,也是媒體工作者忽視了自己的職責,不開拓自己的視野,只會在家閉門造車產生的。電視臺方面要加強對民生新聞的監督,要求媒體工作者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去,聽群眾所說,關心群眾所需。
作為新聞工作者和民生新聞的制作者,要關心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如環境問題、房價問題、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要將鏡頭對準排污工作、食品制作,各級部門是否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媒體的實質就是起監督作用的,我們國家每年關于食品安全的問題,都集中在315 報道,平時主管部門,媒體工作者對于毒奶粉、毒豆芽從來不主動追查,一直到出現嚴重后果了,所有的媒體都蜂擁而上,如果平時多關注一下,利用媒體的力量加以監督,也許一些后果可以避免。媒體工作者應該改變過去的工作方式,將一些無關痛癢的新聞找來充實節目,卻忽略了更大的問題。
現在的民生新聞還有一種現象,那就是省級電視臺播放的全是省會城市發生的事,縣電視臺都是縣城發生的事,對于周邊廣大的農村,從來沒人去關注,直到有些農民和村干部發生糾紛同歸于盡了,電視臺開始大量報道。如果電視工作者經常下鄉,農村人有地方傾訴自己的不滿,不但減少悲劇的發生,也可以對鄉鎮基層干部予以約束。
作為為普通觀眾服務的民生新聞,觀眾應該具有監督的權利,電視臺還要設立與觀眾互動的平臺,鼓勵觀眾舉報偽造性新聞,同時還要設立熱線,讓觀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這樣做出來的民生新聞才真正名副其實。
在杜絕民生新聞“偽造性”上,電視受眾也要監督媒體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能識別哪些新聞具有偽造性。對于這些不負責任的新聞要勇于揭露,同時,每個熱心觀眾都要有主人翁意識,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要勇于向電視臺爆料,這樣既豐富了電視節目,又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對于社會的穩定盡到了公民應盡的義務。
[1]董樂鑠.媒介事件與“假事件”的辨析[J].中國記者,2010(11)
[2]鄭瑜.媒介生態與科學發展[J].當代傳播,2008(06)
[3]郭元媛.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