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博
長春廣播電視臺,吉林長春 130000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將非語言符號定義為:用語言、文字以外的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感覺到的姿勢、音容笑貌、氣味、顏色、圖畫等,可分為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和聽覺性非語言符號。[1]在廣播新聞報道中,非語言符號主要表現在聽覺上,通過記者的“言說”技巧包括語氣、語調、語速,現場音響以及背景音樂的使用都是屬于非語言符號體系。
廣播新聞可以分為三種:語言類、音響類和音樂類。語言類新聞是指單純使用語言形式,采用“言說”技巧,來傳達新聞的內容;音響類新聞是指音響來增加報道的感染力,如現場的各種聲音;音樂類新聞報道根據新聞內容配上合適的音樂,但此種應用的范圍較窄,音樂有時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相沖突。非語言符號與生俱來的特征,播報員的“言說”技巧,新聞報導中音樂和音響的使用使其已經成為眾多傳播媒介經常采用的表現形式,也在廣播新聞報道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廣播新聞又是以聲音為傳播信號,以電子手段為傳播方式,非語言符號的特征正好符合了廣播新聞報道的規律。
人類學家霍爾曾說過“一個成功的交際者能在不同的場合正確使用無聲信號。”在廣播新聞報道中,播報員通過一定的“言說”技巧,即播報時的語氣、語調、語速的協調使用奠定新聞基調與風格,突出新聞重點內容,以及有意識靜默方式,營造新聞報道的可聽性。比如廣播新聞在報道某某偉人離世時,播報員在一些關鍵的詞語間有意識地或停頓、或強調、或語速放慢,來營造悲傷的氣氛。又如報道一些違反社會道德的事件,2014 年2 月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江蘇官員打人事件》時,播報員在進行事實報道時,特別強調江蘇官員的打人行為,以及江蘇媒體的巋然不動,事件報道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記者對突出事件的報道時,針對現場環境,記者往往會通過時快時慢的語速,向聽眾描繪正在發生的事件讓其產生就像看到真實現場的感覺,江蘇廣播電臺記者在《句容一施工工地發生腳手架坍塌事故》新聞報道中,在關于氣喘呼呼地且語速很快地介紹事故現場的環境和事故發生后的狀況。
【語速很急】“……事故發生時共有17 人在腳手架上施工,事故發生后,15 人從腳手架跌落,【語速稍緩】自己因為緊緊抓住吊著的鋼筋,受傷并不嚴重……”
此外,在文體類的新聞報道,主持人或記者經常采用突然的靜默的“言說”方式來增加事件的緊張感,比如在體育運動的報道中,要描繪足球比賽中點球瞬間,廣播新聞不如電視新聞可以從畫面直接地獲取信息,此時播放員在有鋪墊的情況下,跟隨足球遠動員的節奏突然幾秒鐘的靜默,可以制造一種緊張的氣氛,刺激聽眾的感官,讓聽眾置身于現場一樣,增加新聞報道的可聽性激發聽眾的并讓聽眾鎖定節目。
現場音響主要是指新聞事件發生時現場各種聲音,比如報道臺風登陸的新聞,可以通過樹葉的沙沙聲,風呼呼的風聲以及海浪拍擊海岸的聲音來體現臺風登陸事件正在已發生或正在發生;如報道城市交通擁擠、混亂現狀,長期得不到改善,可以通過周圍吵雜的車聲、司機和行人各種不高興的怨言,都會引起聽眾聯想現場交通擁擠的現狀。現場音響運用的巧妙有時比語言文字更具有真實的效果,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報道山西王家嶺煤礦救援的《生命之聲》稿件,可謂是現場聲音運用最好的典型之一,整篇報道中,靈活地運用出鉆桿聲音、鉆機的聲音、地面敲擊鉆桿音以及救援現場急切而又嘈雜聲等等現場聲音,來增加這篇報道的感染力和真實性。
【鉆機聲音“】這個鐵絲是鉆機上去了,礦工們在鉆桿的最底部拿一個鐵絲繞到鉆桿里面把它紋住帶上來的,他也是給咱們發一個信息……時間就是生命。下午4 點開始,300 多袋10oml 的葡萄糖營養液,通過鉆桿傳遞到井下。6 點02 分,地面一名救援人員對著鉆孔用盡全身的氣力大聲喊到:“喂……鉆桿里面有吃的……把鉆桿頭子砸開……”、“喂……把鉆桿頭子砸開……里面有水……有吃的……”[2]
陳原先生曾經說過:“現在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特殊情景,不能使用或不能滿足于使用有聲語言和書寫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人們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動、刺激人的感覺器官的各種各樣非語言符號,用它來代替語言傳達信息,以便更直接迅速地做出反應。”非語言符號具有語言符號所不能超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容易于從情感上引發人的聯想,將抽象的、看不到的事件化為具體。[3]上述廣播新聞報道的成功之處,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穿插了大量現場聲音,營造出緊張而又扣人心弦的氣氛。現場鉆機聲音,讓人有種緊迫感,救援人員沙啞的吼叫聲,讓人產生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這大大增加了新聞報道的震撼性,這些都是語言、文字無法達到的境界。
音樂在新聞廣播中的應用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音樂究其本性,可以說是最具一種情感性藝術,使用不當容易造成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缺失。音樂不適合運用在嚴肅性的新聞報道,音樂特有的柔性與新聞的嚴肅性相沖突,不能幫助新聞報道表現新聞的價值和重大意義,此外,音樂的使用也受到新聞報道時效性的限制;但音樂在人物專訪、通訊報道、社教類新聞報道中運用的非常廣泛,優美的背景音樂可以營造節目的氛圍,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進而使聽眾加深對節目的理解。音樂在綜合性新聞中用于片頭、片尾和間奏樂,可以增加節目的層次感,起到提示聽眾的作用,還有一些大型類主題性新聞報道,配上特色的音樂,可以使其主題更加明確,也能體現新聞報道的特色和節目的表現力。
當下處于傳播媒體多元化的時代,電視、報紙、網絡、手機和廣播等媒體之間競爭相當激勵,作為傳統媒介的廣播新聞如何在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需要廣播新聞工作者靈活運用非語言符號,來刺激聽眾大腦,滿足聽眾的聽覺需求,提升新聞報道的可聽性,進而保障新聞類節目的收聽率。
[1]楊守華.淺論非語言符號在廣播新聞中的運用[J].中國廣播,2001(6):81.
[2]楊守華.中央廣播電臺2010年《新聞縱橫》欄目的新聞報道,淺論非語言符號在廣播新聞中的運用[J].中國廣播,2001(6):82.
[3]陳原.社會語言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