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瀅瀅
河北省科技館,河北石家莊 050000
科技館是公益性的科普教育機構,主要工作是展覽和教育。主要方式是通過常設與短期展覽結合,使參觀者能夠參與、體驗、互動,對公眾開展科普知識教育;也可以舉辦其它相關的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和科技傳播活動。中國特色現代化科技館體系是以科技館為龍頭和依托,統籌網絡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建設發展,輻射帶動基層公共科普設施和其他社會機構科普工作的發展,具有世界一流輻射服務能力和公眾覆蓋能力的公共科普文化服務體系。
科技館作為是宣傳科普知識、傳播科學文化的載體,是面向公眾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重要陣地。在中國特色現代化科技館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科技館龍頭陣地作用。不過,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科技館要不斷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高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具體來說,科技館展項應根據社會熱點、觀眾關心的內容對展品進行不定期的更新和優化,與群眾生活更加貼近,人們在科學技術的引導下享有文明、健康的現代生活。
科技館應與社會文化相互整合,使社會文化在科技館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得已體現,順應社會發展要求。例如通過進行資源整合的方式,來豐富科普活動的內涵。加強科技館之間的聯合,加強與本地區各大院校、科研院和企業事業的專業科普場館的聯合。通過科技館與本地區各大院校合作,使用科技館內大量的實物標本、完善的實驗設施、豐富的展教資源為學校的科學教育提供優質的服務。科技館也應多吸收科學教師為骨干,和館員一同開發為校園科學教育服務的科技活動,并讓這些活動真正為科技館帶來效益和活力。通過科技館與企業事業單位聯合,把科技館豐富的科學資源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先進技術、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相結合,增強科普活動的生動性與時效性,把科普活動由抽象轉變到生動,從理論轉變到實際的過程。
網絡科技館快捷的查詢功能、海量的科普內容及平等的交互功能,為科技專家與社會公眾之間和科技專家之間構建了新的溝通渠道,也瀏覽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建設網絡科技館,搭建網絡平臺,優化集成網上科技樂園是科普發展的重要趨勢。目前,我國已建立了一些科普網站,如科協主辦的中國公眾科技網、科學教育、中國科學技術專家網等。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網絡科技館的重要前提是將市場細分,明確目標人群。根據年齡、行業、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來細分,可以把參展人群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研究分析不同層次人群對科普知識的相關需求需求,相對應的定制開發和提供符合需要的交互功能與內容。比如建立針對兒童、青少年、教師三個入口的網站,工作人員針對這三類人群的知識背景、興趣愛好充分調研分析,向他們分別提供不同層次的內容和服務。
通過網絡與實際的相互聯系,開展豐富的活動提高民眾參與熱情,構建一個具有開放性、共同協作、共同分享、互動交流的平臺,是科普網站與民眾重要交互方式。比如,目前流行的商業網站——“人人網”,作為國內SNS 社區的代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網站定位在在校學生,滿足了現代年輕人的一種心理需求,順應了大眾娛樂的潮流,引發用戶之間自發傳播,用戶數量急劇膨脹。
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快捷的特點,以科技的發展將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及科學技術載體——即將和正在進入社會生活的新產品為切入點,搞先導性科普,直接為科技新成果轉化為商品服務。
流動科技館是加強與社會、學校之間聯系的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科技館展示教育功能的延伸。要充分利用各種優勢,聯動社會資源,大力建設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實行“兩條腿走路”,即在把觀眾“請進來”(吸引觀眾)的同時,也主動“走出去”(送科技走向群眾),突破實體場館在空間上的限制,讓更多的公眾多途徑、廣范圍的觸及科普教育。不僅讓大中城市的觀眾有機會參觀體驗科普教育,也讓科技展品進入農村,對受教育程度相對比較低的農村人口普及基本科學知識和技能,讓邊遠地區、貧窮落后地區不易進城的公眾有機會接受科普教育。
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科普資源、科技場館分布不均衡的缺陷,普及了科普知識和科普信息,也使更多的人增強了對科普場館事業的認識。
要達到全民科普的目的光靠科技館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引導并協調各職能部門參與和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館的優勢,動員組織科委、教委、科協、科技館等政府各部門,在資源方面、開拓科普教育活動時,共同合作策劃,達成合力效果。
招募科普志愿者,組建志愿者隊伍,積極吸納知名專家學者建立科普志愿者專家服務團,加強志愿者服務能力培養,為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人才支撐。
學校、青少年教育機構、科學院所、科協、新聞媒體、企業、社會團體、社區、家庭和個人都需要積極參與到科學教育活動中,并充任倡導者、實施者、組織者、參與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贊助者。應積極動員社會力量,與不同領域專家進行發散性討論,加強合作,制定多套融資方法和鼓勵獎勵的有效手段,把握好公益性文化服務和市場化經濟的有效結合,喚起社會各界思考和研發創新科普展品的興趣。
推出一系列科普工作是以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為責任,是展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教育的理念發揮創新力,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科技館體系,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盟,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知識性與娛樂性的結合,讓科技館為繁榮科普事業,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做出新的貢獻!
[1]楊美珍.關于我國關于我國科技館軟實力建設的若干思考[J].大眾科技,2011(5).
[2]鐘燕凌.創新與教育——新世紀科技館的發展方向[J].海峽科學,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