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根
杭州果品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199
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 年),其中包括了著兩種農產品流通模式:一是國民經濟恢復階段的農產品流通模式(1949—1952 年);二是計劃型農產品流通模式(1953—1978 年)。第二階段:轉型經濟時期農產品流通市場化的初步發展階段(1978—1991 年)。第三階段:市場經濟時期農產品流通的迅速發展階段(1992 年至今)[1]。在經歷了以上三個時期后,初步形成了以市場導向為機制、企業自主經營、政府適度調節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但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還不健全,交易方式十分落后,基礎設施總體薄弱,地區差距明顯,信息不對稱,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農產品的標準化水平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農產品作為我國13 億人口生活的必須品,其生產和流通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好農產品現代的流通體系意義十分重大。
我國目前農產品的經營是以農產品的批發市場為載體,以個體經營為主的流通格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主辦者有國有獨資、國有控投、股份制、民營或個人獨資等,也有個別市場有外資參與經營。由于市場主體的身份不同,因而,對市場的利益趨向也不同。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市場,從政府層面來講,它的出發點是保障供給、平抑物價,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股份制、民營或個人獨資的市場,就是以營利為目的,對承擔市場的責任和義務很少,而且,我國目前農產品市場的主體又是以這部分為居多。所以,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的競爭程度十分激烈,個別企業或個人為了取得市場經營資格,采取官商勾結、黑白兩道勾結、高價收買經營戶等不正當的手段,控制和壟斷市場,從而擾亂農產品流通的經營秩序。如果這種狀況不予制止或改變,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很難建立。從而也會導致農民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難以保障。
劉天軍等專家學者認為:“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組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的尋求現農業發展的突破口,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加快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實質在于,優化機制,發展現代流通方式,保證優質、安全農產品高效、低成本、快捷地到達終端消費者手里。因此,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機制創新,對改變農產品流通方式、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2]。針對我國農業生產以小、散、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現狀,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應確立“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載體、以物流專業化為手段、以質量安全為保障、以增值農業為目標”的總體發展思路。
1)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在堅持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基礎上,形成以農民為主導的合作經濟組織。國內外經驗表明,合作社經濟組織是最好的農民組織形式之一。縱觀當今世界,只要是受市場經濟支配的農業,不管是發達國家也好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而且這種組織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解決當前農產品生產小而散的有效途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土地流轉或入股形式,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因此,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決定著農民在市場中的地位。而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經營以個體或以農民自產自銷為主,這種單打獨斗式的經營格局,形不成農產品的品牌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從而也影響著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構建。
2)以批發市場為主要載體,建立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的批發市場。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載體,而且其發展直接影響到農產品流通的效率和終端產品的價格形成。雖然現在為了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減少中間環節,政府倡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直銷店、專營店等流通模式,但是我國地域廣闊,農產品數量種類繁多,因此,在之后的很多年內批發市場還會仍然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平臺,所以,政府應該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扶持和引導。對交易模式、經營設施落后的農產品市場要進行升級改造,建立現代的交易結算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對新規劃和新建的農產品市場要體現它的公益性作用。
3)以農產品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和規模化為手段,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農產品物流成本過高一直是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農產品物流的專業化、規模化和社會化,既是保障國民身體健康的需要,也是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4)以增值農業為目標,重構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經營整體收益。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生態農業發展等手段延伸農業產業蓮,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不管建立何種農產品流通模式,都應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
供銷合作社是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村商業流通體系的主要載體,它熟悉農村市場,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從上到下的組織架構,并擁有從城市到鄉村的網絡資源,是目前為“三農”工作服務最完整的組織機構。對此,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如何發揮好供銷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重要批示。習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繼續辦好供銷合作社,發揮其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和支持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供銷合作社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需要、適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需要的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努力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譜寫發展農業、富裕農民、繁榮城鄉的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李克強總理也指出:“供銷合作社歷史悠久,網點廣布,新的歷史條件下仍具有為農服務的深厚基礎和獨特優勢。希望供銷合作社在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服務農民生產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據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統計,截止2013 年底,全國供銷社系統擁有農產品市場近千家(不包括農貿市場),其中交易額在億元以上的有500 多家,占全國億元批發市場的25%。據此證明,以現階段或今后很長一個時期以供銷合作社為載體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是具備一定物質基礎的,
搞好市場布局規劃。各地政府要根據產地、銷地的不同情況,統一規劃農產品市場的布局,真正建立起高效、統一、有序的市場營運機制。目前,國內幾家有實力的農產品經營企業憑著自己的經濟實力,在全國的某些中心城市爭奪市場資源,利用高價收買經營客戶,導致農產品市場經營秩序的混亂,也導致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制止這種無序的經營行為。
建立產區市場與銷區市場的信息交流平臺,實現兩地農產品交易信息共享機制,解決產區之間、銷區之間和產銷之間供求關系和相互之間的價格平衡關系。逐步改變農產品交易的現貨、現場、現金(三現)交易為主轉到以電子交易、統一結算、網上交易、訂單交易為主上來,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市場和農產品試行競價拍賣、遠期合約交易等新的交易模式。國家對建立信息系統應給予政策上的扶持。
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首先是從放開農產品的生產與經營開始的,因此,農產品的流通體系放開也是最早的,放開的力度也是最大的,所以,到目前為止,全國經營農產品的批發市場都是非公益性的。由于農產品經營放開早、力度大,由此帶來的競爭程度也是空前的。要改變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無序競爭、惡性競爭和農產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狀況,今后國家在規劃農產品市場布局時,應堅持以公益性市場為主,非公益性市場為輔的原則,公益性市場主要體現在如何保障供給、食品安全、平抑價格等方面有所作為。對非公益性市場政府要加大監管力度,管控好個別企業壟斷市場的行為。
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近幾年來,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對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劃建設下達了許多文件,但到地方真正落實的不多。所以,建議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科學地制定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發展規劃,加強監管和調控,并用法律和規章完善和規范農產品流通的行為。同時要加強對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各類政策支持。特別是對土地政策、信息平臺建設、交易模式電子化、冷鏈物流和食品安全檢測等方面進行重點的扶持,以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暢通和高效。
總之,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瓶頸從生產領域逐步轉到了流通領域,構建安全、有效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成為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矛盾的關鍵,對于建設現代農業、統籌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杜玉寬.中國果菜,2012(3).
[2]劉天軍,等.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機制創新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