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晟
湖北大學楚才學院,湖北武漢 430062
我國互聯網發展最具標志性事件要數微博的迅速興起。2009 年8 月份,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我國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截止2013 年12 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18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微博用戶為5.32 億。[1]
微博參政是指微博博主和受眾之間通過微博的傳播,參與政治交流和溝通,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的決定以及政府相關活動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2]微博的出現,為我國網民進行政治參與、表達政治意愿提供了新的平臺。
為此,中國各級政府機關運用新媒體不斷完善政府網站信息的發布、搭建網絡政治參與的平臺,還吸引了許多政府和領導干部開通政務微博,以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增加社會治理的透明度和互動性。截止2013 年10 月底,新浪平臺上的政務微博有100151 個,其中包括機構微博66830 家,公職人員微博33321 位。[3]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官員們開通微博,將它作為各自部門信息公開的渠道、為民服務的平臺,以及洞察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動的空間,“微博問政”越來越稱為發展趨勢。[4]
隨著web2.0 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微博不斷稱為我國網民參政議政的新渠道。實際上,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2013 年10 月15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一下簡稱“意見”),其中多次提到了政務微博,并規定了定期開好新聞發布會,主動做好重要政策法規解讀,妥善回應公眾質疑,及時澄清不實傳言,發布重大突發事件權威信息等。
由此可見,如今的互聯網的媒體屬性和輿論影響力已毋庸置疑。
政務微博之所以受到官民的喜歡,來源于其三大特性[5]。首先,微博是屬于“點對面”的即時傳播,就如同現場直播那樣隨時進行。博友們通過微博喊話的方式,導致了全社會的圍觀、上層的介入,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也使得事件的發展方向、結局會與原來大相徑庭。第二,微博是一種建立在多重社會關系網絡上的傳播,即是一種疊套式的傳播方式。它的傳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條有價值的微博內容往往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轉發與評論中形成“次級傳播”,會具有像“核裂變”似的規模效應。讓信息內容快速擴散稱為了可能,它讓以往單一的博友們能夠快速“聚合”,從而以“螞蟻抱團”的方式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第三,微博是擁有關系資源“背書”的內容傳播。它所傳播的內容不單單只是一個簡單的內容,而是一個建立在一種“自己人”基礎上的復制化“背書”傳播,博友之間的信任關系使得其效率、影響力以及傳播的能量大大提升。
此外,隨著中國輿論重心向微博轉移,微博也成為了眾多網民收發信息的首選載體。網上流傳一段話:有100 個讀者的使內刊,有1000 個讀者的是公告,發行量10000 份的是雜志,發行量十萬份的是地方報紙,發行量一百萬份的是全國性報紙,有一千萬的觀眾是電視臺,有一億觀眾的就是CCTV。我國目前報紙發行量過百萬的只有19 份,而新浪微博粉絲數過百萬的公眾就超過300 人[6]。正如人民日報社長張研農在2012 年4 月26 日于復旦大學表示:“微博女王”姚晨讓人民日報有了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姚晨粉絲數為2327 萬人,這便意味著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比《人民日報》總發行量還多近9倍。擁有1736 萬粉絲的電影導演馮小剛也戲稱其微博是“馮通社”,并發微感言“我終于有了自己的媒體”。
根據政務微博的應用情況,筆者梳理了其使用的有利效果,并通過案例的形式簡明闡述其優點。
1)開通政務微博有利于及時應對突發事件,回應社會關切。2013 年4 月20 日8 時02 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里氏7.0 級地震,震源深度13 公里,震中距成都約100 公里。@雅安蘆山抗震救災微博在震后四小時即開通,發布救援信息高效快速,有效的促進了救援部隊與待救群眾之間的溝通,其反映速度之快,內容更新及時的特點獲得網友的祝福與支持。在面對網絡謠言“救災軍車”滾山崖的虛假報道,@雅安蘆山抗震救災在四小時內及時辟謠,內容有理有據,將事實傳遞給了網友該微博不僅對公開災情,組織救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開通政務微博有利于進一步體現察民意集民智,工作接地氣。南京市幾位監察局官方微博@鐘山清風與@人民網在2013 年3 月14 日聯合發起了“鐘山清風”杯全國廉政微博大賽,設立了多種獎項,其中多項以微博為依托,通過圖片、文字等方式展現了優秀作品。其在微博平臺上即時發布活動信息,通過跨時長、作品方式多元化的特點,吸引大眾廣泛參與,在3月14 日的“轉發大賽海報送禮”的微博中,獲得近7 萬的轉發,8 萬多的評價,從3 月16 日開始,還積極邀請網民評論轉發參賽作品,在互動中充分吸引網友關注,鼓舞創作參與,有效的將“倡導廉潔從政的廉潔文化”理念傳播給全國,大大增強了網友們反腐倡廉的意識。
3)開通政務微博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拉近政民關系。北京法院網官方微博@京法網事在2013 年6 月26 日上線,粉絲超過82 萬。其中讓該微博“主動設置議題”的功能最明顯的便是發布了“李某某等五人強奸案終審宣判”的原創微博。從7 月8 日立案審查開始,持續報道了庭前會議等動態;在8月28 日,依法不公開開庭審理的原則下,29 日新聞通報會上報告了庭審的情況;9 月26 日,一審宣判中,微直播新聞通報會現場,并且網絡訪談直接回應網友疑問;在10 月11 日,發布了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接受上訴的消息;11 月19 日宣布二審開庭;11 月27 日微博接受采訪時回應二審判決的焦點問題。@京法網事在該案件中一共發布了相關動態微博87 條,結合新聞通報會和網絡訪談等多種形式回應了網友質疑,闡明了為何部接受公開審理、李某某是否未成年、被告人家庭背景、是否接受“輿論審判”等網友關注的焦點問題,滿足了網友對司法公正的強烈需求。
盡管我國政務微博開通數量很多,但有的微博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信息發布時效性不強的問題;有的政務微博只是將政府網站簡單套上微博的新外套,其發布的信息內容與官方網站基本一樣,對網民發出的建議反饋比政府網站還慢;更有的政務微博出現了“空殼化”現象。比如2013 年5 月23 日,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與新浪網新聞中心聯合發布的地級新聞辦微博實力榜單第三期中,披露了有多個省份未開通地級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22%此類微博粉絲眾多卻“長眠不醒”,而@怒江外宣辦就在“長眠”中,后經《云南晚報》記者核實才發現,@怒江外宣辦自2012 年便改為@大怒江在線,官方微博改名卻未向大眾公布,導致信息的不暢達。除了“空殼化”現象的出現,政務微博也出現了回答避重就輕,從而使政務微博表現不太理想,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清華大學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社會化媒體實驗室在其官方微博@政務微博觀察中就稱:“當前政務微博群體中80%患上了’癡呆癥’,既’盲’又’聾’,自言自語?!币虼水斍拔覈瘴⒉┏霈F了六大問題[8],包括意見的失序、信息秘密的泄露、言語攻擊、“同質化”明顯、“碎片化”傳播、網絡信訪的困難。
由于微博加入的門檻不高,140 字以內的寫作方式也讓信息出現“碎片化”,雖然讓大眾擁有了“我的地盤我發聲”的舞臺,但也導致了微博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問題。另外,從勒溫“把關人”的角度來看,微博作為自媒體,缺乏“把關人”對信息的篩選,自然也使網民發布的信息真假難辨,甚至謠言四起。比較典型的便是日本海嘯事件后發生全國搶鹽風波。(2011 年3 月14 日,幾條“鹽賣光了”的假信息迅速傳遍整個微博,得到數以萬計的博友轉發評論。民眾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紛紛加入搶鹽大軍中,致使全國民眾出現搶鹽屯鹽的浪潮。)微博謠言一般以真實事件為背景,又超出一般常識,難以辨別真假。這足以看出微博在充分助力個人傳播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存在著成為謠言的問題。
此外,微博還容易出現“公眾人物”濫用話語權的現象[9]。如2011 年11 月12 日,廣州市某報記者因采訪一起車禍被司機毆打,而現場交警冷眼旁觀。該記者在微博發帖質疑現場交警處置失當,結果廣州市交警官方微博回復:“真相都沒搞清楚,就亂吠?”,這條微博被記者截圖發出,令眾網友轉發力挺,并質疑警方處置方式和發言不文明。原本并不復雜的交通事故,因廣州警方官方微博的不妥言論,使整個廣州交警一下子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以上可見,政務微博存在有管理混亂、運作不當、時效性不強等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官民互動的效率。
盡管微博會讓輿論有時出現“頭痛”的問題,但并不是不可以解決的。筆者覺得面對微博問政的問題,政務機構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來應對。
1)政務機構應該制定可操作性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做到有秩序可依。政務微博作為發布平臺從技術上雖然可以保證快速,但在運作中若沒有一套高效率的運作機制也不能保證做到時效。因此,建立健全政務微博新聞發布體制、培養和打造專業政務微博管理團隊,是政務微博“提速”的必要途徑。一是要明確職責。在微博開通“信息公開”、“政策服務”、“信訪投訴”等板塊,明確微博所要擔負的職責和服務。二是要設立專人管理,通過條例規定相關責任部門和相關責任人,定期維護微博正常的運轉。三是要完善評估,對政務微博的運行效率和效果定期量化分析,建立健全工作管理機制。
2)政務機構應該充分深化微博傳播時代的認識,提高政務微博的引導力。政務微博既然是政府與民眾溝通交流的平臺,政府部門就應該不斷打造多平臺、多終端、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面廣的載體。微博的出打破了傳統媒體在傳播領域的壟斷地位,促進了社會公眾在信息的交換、平等的對話、公共事務的關注的等方面的進步,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傳播規律。所以,政務機關應該重視微博,成為微博先知先覺者,不應該僅僅將開通微博視為“趕潮流”,要通過微博解決大眾問題,讓微博真正成為政府網絡的“傳聲筒”和網民的“貼心人”。
3)政務機構應該結合自身各部門特性,做到合理分工,發揮專長。對于以“點面”方式傳播的微博,政府是不可能回答每一個問題或私信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授、互聯網專家呂本富也說過:“在排除懶政的情況下,讓微博完成幾千萬甚至上億網友的互動基本很難實現。”這種情況下,政務微博可以“群”的方式出現,形成政務微博的合力和“集團效應”。由于政府承擔著管理社會的職能,掌握著大量社會信息,具有在微博空間充當“意見領袖”的優勢,所以政務微博要主動研究“博情”,掌握真實的民意動態,有針對性的引導網絡輿論。另外,政府還需要聯動覆蓋,為不同的微博“部落群”打造不同層級、不同行業的聯動微博群,擴大傳播對象的覆蓋面,從中積累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現代社會,信息的不對稱、從眾心理、公信力的危機等都是不良社會輿論的內在根源。政府作為公眾信息環境的主要建構者,要盡可能的為公眾提供相關的知識性、解釋性和引導性的信息,幫助公眾建立完整、清晰的社會信息環境。政治參與是實現政治現代化的必備條件之一,微博問政無疑為大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運用政務微博等新媒體,將事件的真相公之于眾,并不會削弱公眾的承受能力,反而能進一步提高公眾得承受能力和對信息得辨別能力。用新媒體去迎接真相的到來,因為權威需要通過民眾的信任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政務微博開通帶來的影響,也必將更加深遠。
[1]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匯報.中國互聯網信息重心,2014.
[2]劉新榮.論微博傳播于微博參政[J].當代傳播,2011(5).
[3]2013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3.
[4]張志安,賈佳.中國政務微博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1(6).
[5]喻國明.微博影響力發生的技術關鍵與社會機理[J].新聞與寫作,2011(10).
[6]2012年中國微博年度報告.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社會研究中心.
[7]2013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3.
[8]瞿旭晟.政務微博的管理風險與運營策略[J].新聞大學,2011(2).
[9]謝耕耘,榮婷.微博輿論生成演變機制和輿論引導策略[J].現代傳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