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穎
江蘇新聞廣播部,江蘇南京 210002
大眾媒體中蓬勃興起的一大批專業的醫療健康科普類節目,為百姓健康與就醫創造了良好的交流平臺。近年來,各地醫療機構的糾紛案件呈不斷上升趨勢,醫療糾紛產生過程中的惡性事件不斷升級,醫患關系以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不容小覷,醫患矛盾既有體制建設方面的問題也有社會文化土壤等深層次原因。那么,當下需要思考的是,被大眾喜愛和認可的健康科普類節目能為醫患和諧做些什么呢?本文將就此展開探討。
江蘇新聞綜合廣播《名醫坐堂》“人物專訪欄目”邀請了一位三甲醫院著名男科醫學專家談到患者就診時說,在他的門診病人中每年有近百分之四十的患者,是曾經在非正規醫院治療過后,被錯誤的治療了耽誤病情。很多都是偏遠窮困地區。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對小夫妻結婚幾年下來沒孩子,抵押了房子,借高利貸出來看病,結果2 萬多元花光了,病還是沒看好,病人到他門診已經是快要崩潰了。經過他仔細詢問病人是心理造成的性功能的問題,此前做的許多價格高昂的所謂“高科技”檢查都是不需要的。醫生感慨的說,這樣的病人走了彎路,花光了畢生的積蓄,病卻沒有起色,其實是很容易走極端的。
醫療科普節目有必要、有責任把一個科學的、準確的、正確的知識傳遞給老百姓,把專業的醫生請進直播室,引導老百姓正確地認識自身的可能存在的一些生理現象,不要當成病理現象,一些輕微的病理現象不要諱疾忌醫,或者不要輕信一些虛假廣告,選擇正規醫院、選擇合適醫生,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醫學健康科普類節目被稱為大眾健康的“橋梁”,一方面傳播健康知識,服務公眾的就醫需要,在百姓中形成一定的威信和影響力;另一方面,為了更好的傳遞科學嚴謹的健康理念知識,此類節目需要常年與醫療單位保持聯系,對醫生的工作狀態有著更深的了解。開辦了二十多年的江蘇新聞綜合廣播《名醫坐堂》節目,每天為聽眾邀請一到兩位醫學專家現場答疑解惑,節目主持人常常深入醫院門診、急救室、手術室、ICU 重癥監護室采訪了解最新的疾病動態、最前沿的救治診療方法。這樣的深度接觸有助于為公眾還原一個最真實的醫生群體,為緩解醫患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作出貢獻。
信息不對稱是醫患溝通的一個主要障礙,大多數就醫的患者對醫學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對疾病的性質、治療以及轉歸所知更少。而醫務人員雖然擁有一些醫學專業知識,但沒有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使患者的信任度降低。這時候作為被大眾喜愛和認可的健康科普類節目可以發揮助推作用,給予聽眾客觀科學的幫助指導。一位資深的兒科醫學專家、南京市兒童醫院大內科主任趙德育教授曾經說過,面對一個高燒,咳嗽,甚至哮喘的孩子,絕大部分家長都不可能保持淡定,安撫家長的情緒,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疾病是什么,醫生能做什么。
《名醫坐堂》節目中經常有聽眾訴苦,比如,一個老漢從宿遷千里迢迢趕來南京就診,好不容易排到掛號窗口前,被告知自己想掛號的專家停診了。患者很氣憤,和掛號的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不少聽眾表示都有過類似經歷,其實,醫生停診,一般會提前一周通知醫院的掛號處。所以,為保險起見,患者就診前應先去醫院網站查詢醫生停診信息,或打醫院熱線電話進行確認。《名醫坐堂》節目針對類似就醫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作了一期“怎樣做一個聰明的看病人”,邀請多位全科醫學專家、臨床一線的醫生以及聽眾,通過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告訴大家在就診中如何做個聰明患者。比如,在就診前要做哪些準備?如何在有限的門診時間里提出剔除模糊信息,有效陳述病情?針對一些容易“健忘”的老年患者,現場嘉賓還幫助設計一張就診的“問題清單”。美國《紐約時報》曾撰文指出,作為醫患關系中的“另一半”,病人完全可以學得聰明些,只要遵循幾條與醫生打交道的“潛規則”,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作為專業的醫學科普節目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在醫生與患者、醫生與社會之間架起一道道理解與溝通的橋梁。讓受眾更了解醫護人員的職業內涵,從而更多一份理解和寬容。
江蘇新聞綜合廣播《名醫坐堂》節目今年推出一組“我身邊的好生”系列報道,這組系列報道的人物線索全部采用公開向社會征集,報道人物由聽眾推薦選出,記者們采用走進醫院體驗式采訪,沒有高亢的調調與驚心動魄的大事件,記者樸實細膩的筆觸,記錄著醫生與患者的真情實感。午夜趕往急診的路上的楊志健醫生,記者寫到,因為冠心病介入手術,長年累月的輻射,楊醫生的頭發掉了,牙齒也松動了。因為冠心病介入手術,突發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從30%降到8%,驕人的業績背后聽眾體會到的是“楊志健醫生們”付出的艱辛;《與死神較量的人》一篇中的主人公 ICU 重癥病房的顧勤醫生,記者眼里她是個干練嚴厲的“女漢子”。她告訴記者,ICU 的醫護人員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隨時待命:“ICU 病人死是太容易了,要讓他活是太難了,你要特別特別仔細地去做每一件事,每一件事要做到最好。”
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作為媒體不僅要暴露醫療機構存在的不良現象,也要確保公民享有對等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江蘇新聞廣播《名醫坐堂》立志于邀請名醫名家走進電臺弘揚醫德醫術,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方便快捷就醫,本著客觀、樂觀態度為重塑和諧的醫患關系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1]李永生.和諧社會需要什么樣的醫院[J].中國醫院管理,2007,27(11):25-27.
[2]王俊.電視科普節目應具有人文關懷[J].科協論壇,2006(9).
[3]張偉男.全鏈條給力讓電視新聞傳播充滿人文關懷[J].新聞傳播,2011(4).
[4]吳志斌.農村科教電視節目的時代特點和創作手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