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皖婉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安徽合肥 230032)
某高校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自尊水平的關聯(lián)探究
余皖婉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安徽合肥 230032)
目的:研究高校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自尊水平的關系,并探討其與非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情況。方法:以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對某高校本科學生施測,利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不同性別、獨生子女與否、獲不同標準助學金的學生在社會支持、自尊、主觀幸福感部分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社會支持、自尊均與主觀幸福感顯著正相關,并都能顯著預測主觀幸福感,其中自尊在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結(jié)論:高校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支持力度,提高自尊水平。
貧困生 主觀幸福感 社會支持 自尊
高校貧困生,是指在普通高校中,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上學期間無力支付或支付教育費用困難的學生[1]。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實施,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快速發(fā)展,貧困生群體已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其心理健康問題更成為研究的焦點,其中主觀幸福感又是反映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心理指標,本研究以貧困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為切入點進行研究,探討社會支持、自尊等因素與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互關系以及影響作用機制,從而為提高貧困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維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和更有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幫助策略。
選取合肥某高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大二學生若干人為調(diào)查對象,共發(fā)出問卷180份,回收141份,其中有效問卷14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8%。在141名調(diào)查對象中,男生59人,女生82人,獨生子女47人,非獨生子女94人。
以是否申請、獲得助學金為標準,區(qū)分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并將被調(diào)查者分成兩組:獲得過助學金的為受助組(貧困大學生),未獲得過助學金的為對照組(非貧困大學生)。受助組共有76人,對照組共有65人。
本次研究所采取的問卷包括一般統(tǒng)計學資料、領悟社會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總體幸福感量表。
(1)一般統(tǒng)計學資料:包括性別、是否獨生子女、是否獲得過助學金及獲得的助學金標準等。(2)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由Zimit編制,共12個條目,采用Likert七點尺度進行評分,總分即為社會支持總分(其中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兩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包括4個條目)。得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度越高。(3)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由Rosenberg(1965)編制,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四點尺度進行評分,總分即為自尊總分。得分越高,說明自尊越強。(4)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由Fazio(1977)編制,是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國內(nèi)段建華(1996)對本量表進行了修訂,共有18個條目,分為健康擔憂、精力、生活滿意度和興趣愛好、心情、情感行為控制、松弛緊張6個維度,總分即為幸福感總分。得分越高,說明幸福感越強。(5)將問卷結(jié)果錄入Epidata3.1,并使用SPSS for windows 19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性對比、相關、回歸等統(tǒng)計分析。
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樣本總體構(gòu)成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總體構(gòu)成
由表1可知,受助組中,非獨生子女比例比對照組要高,說明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中,非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較高。
3.2.1 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間差異性分析
學生的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為二分變量,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生活滿意度和興趣愛好、情感行為控制、幸福感總分方面有顯著差異,且均為男生高于女生,而在社會支持、自尊等方面無顯著差異。是否獨生子女的學生在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總分、生活滿意度和興趣愛好、情感行為控制方面有顯著差異,且均為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結(jié)果說明,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受到的家庭關注度更高,也能夠從家庭中獲得更多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經(jīng)濟方面),興趣愛好相對較多,更能掌控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二者在自尊、幸福感方面并無顯著差異,說明非獨生子女同樣受到家庭關愛,自尊意識也較強,對生活也有美好的憧憬。
獲得不同標準的助學金的學生在自尊總分、情感行為控制方面有顯著差異,且都是獲得4000元/年助學金的學生(即特困生)最高,獲得其他標準助學金的學生得分基本相同。
3.2.2 社會支持與自尊相關分析
對社會支持各維度及總分、自尊總分進行相關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 受助組社會支持與自尊相關分析
由表2可知,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內(nèi),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社會支持總分間呈高度顯著正相關;在三個量表之間,社會支持各維度及總體均與自尊、幸福感總分均顯著正相關,自尊總分與幸福感總分也呈顯著正相關,且相關度最高。
3.2.3 社會支持、自尊對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對各變量使用強制法,依次建立社會支持對自尊回歸、社會支持對幸福感回歸、社會支持和自尊對幸福感進行回歸等三個線性回歸模型,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社會支持、自尊對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由表3可知,社會支持可顯著預測自尊,也可以單獨顯著預測幸福感,但當和自尊共同對幸福感進行回歸時,預測變得不顯著,說明自尊在社會支持和幸福感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自尊成為聯(lián)系社會支持和幸福感的中間橋梁。
對受助組、對照組各變量進行組間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jié)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受助組與對照組在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總分方面有顯著差異,且均為受助組低于對照組,而在朋友支持、自尊總分、幸福感總分方面無顯著差異。

表4 受助組、對照組間差異性分析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依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作的整體評價,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zhì)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shù)。從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間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來看,男生不論是情感還是行為都更加理性,心胸相對寬闊,能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和愛好,進而找到滿足感,幸福指數(shù)較高。此外,獲得4000元助學金的特困生學生自我要求更高,對自己的期望值也更高,除了學習方面外,也希望能和同學和諧相處。從表2的研究結(jié)果來看,社會支持度較高的學生自尊意識和幸福感同樣較高,自尊對幸福感有著更加明顯的影響,這與佟月華[2],張玲[3]對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結(jié)果比較一致可以理解為,自尊意識高的學生,對生活是充滿著正面的期望,相信生活會更好,自己也會更加努力。從表3的研究結(jié)果來看,在本研究中,自尊是最能影響幸福感的變量。幸福感是個人主觀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綜合反映,受多種因素影響,社會支持只是外部影響中的一個方面,而自尊則是個人價值觀等主觀世界的綜合體現(xiàn),對于同樣是主觀感受的幸福感影響更強也在情理之中你,這也符合哲學上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的論斷。從表4的研究結(jié)果來看,對照組的家庭支持度和社會支持度較高,一般而言,大學生的朋友主要是同學,同學之間能在經(jīng)濟上給予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二組之間并無顯著差異;自尊、幸福感方面二組間均無顯著差異,這與一般的觀念、以往的大部分研究均有不同[4],該分析結(jié)果說明,申請并獲得助學金的學生自己并不覺得低人一等甚至否定自我,而是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是一樣的,說明貧困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在逐步提高。
(1)社會支持對自尊、幸福感分別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和預測作用,增加社會支持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尊意識和幸福感。高校除助學金外,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增加對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支持力度,如拓展勤工儉學的范圍,增加崗位,提高補貼標準等;另外,建立完善的保障設施和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校醫(yī)院、圖書館、食堂等服務支撐機構(gòu),設立各種幫扶和大病救助制度等,對于保證學生安心學習、便利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強對學生自尊的引導。自尊是影響幸福感非常重要的因素(本研究中的預測值達到0.859且顯著),自尊意識高意味著對自我評價高、對學習和生活的期望值高,認為生活是美好的,會想法設法為之而努力。高校應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且適度的自尊意識,重點是幫助對學習、生活有較多負面看法和觀點的學生,采取高校支持、輔導員引導、同學溝通等多種層次的交流,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逐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和正面自尊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幸福感指數(shù)。
[1] 甘劍鋒.和諧社會構(gòu)建中高校貧困生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 佟月華.低收入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294一295.
[3] 張玲.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 萬煌.社會支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及干預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余皖婉(1982—),女,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